理性決策模式

“理性決策模式”建立在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是她的主要思想來源。功利主義經濟學說強調人是理性的動物,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動機就是獲得最大的功利,避免最大的禍患。功利主義的這一思想為公共選擇理論(public-choic theories)奠定了基礎,同時又經過決策理論家(如Anthony Downs)的發展,被“新右派”(New Right)所廣泛採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性決策模式
  • 主要思想來源:功利主義
  • 性質:經濟學
  • 屬於:政治決策分析
理性決策模式,概念,決策過程,主要概況,

理性決策模式

政治決策分析就決策方式形成了一些不同理論,其中主要包括:理性決策模式(rational actor models)、漸進決策模式(incremental models)、官僚組織模式(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models)和信仰體系模式(belief system models)。

概念

“經濟人”(economic man)是“理性決策模式”的核心概念。根據這一概念,自利和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性。

決策過程

基於這一概念,決策可以被分解為以下過程:
●界定問題的性質
●根據個人偏好的順序確定行為目標
●依照有效性(effectiveness man)、可靠性(reliability)和成本(costs)等標準對實現目標的可選手段做出評價
●選擇最有利於實現理想目標的手段或方式來採取行動

主要概況

“理性決策模式”假設有明確的目標存在,而且人總是能夠通過理性的選擇實現這些目標。另外,“理性決策模式”認為,人類行為具有相似性,人們可以在不同的行為之間做出比較,根據不同行為所帶來的滿意度(快樂或幸福程度)做出選擇。商業領域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所形成的決策就是最好的例證。
“理性決策模式”對解釋為什麼人們選擇A而不是選擇B提供了很好的說明。它的不足在於:(1)它對與個人決策行為具有很好地解釋力,因為個人具有明確的偏愛順序,很容易在ABCD的不同選項中作出決定。但對於團體來說,往往存在許多相互衝突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理性決策只能在高度集權和嚴格控制的組織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套用。(2)在實踐中,決策經常在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準確的條件下做出,這樣就無法對不同行為的受益程度做出比較。例如,人們很難對提高稅收和減少健康保障這兩種政策成本進行比較。面對這樣的難題,“理性決策模式”也失去了解釋力。正由於此,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才發展出一種新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決策模式。(3)它強調功利計算,卻忽視了人的價值觀念、信仰和意識形態等因素對於決策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