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祖華,中國現代桃雜交育種的奠基人之一。畢生致力於桃種質資源研究和新品種選育,主持育成特早熟水蜜桃雨花露,鮮食加工兼用品種朝霞、朝暉,罐藏黃桃金橙等新品種,為中國桃樹發展及其品種改良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祖華
- 別名:汪翮馭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省蕪湖縣
- 出生日期:1924年12月26日
- 職業:果樹學家,桃育種專家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南京大學)農學院
個人簡歷,生平簡介,出生,農業科學研究所,主要論著,雜交育種,胚培養技術,獲得獎項,
個人簡歷
1941-1945年 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學習。
1947-1948年 宜興高級農業學校教員。
1948-1949年 《中國時報》編輯部校對。
1949-1959年 南京市軍管會農林組軍事聯絡員。
1950-1955年 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秘書。
1956-1960年 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席夫農學院學習。
1961-1988年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園藝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秘書、副所長、所長;江蘇省園藝學會理事長、中國園藝學會理事。
1988年9月10日 病逝於南京。
生平簡介
出生
汪祖華,童年時父親因病去世。他勉強讀完國小後,以第一名的學績考入縣城五關中學,由於家境貧困,母親忍痛讓其姐妹中途輟學,以保證全家唯一的男孩完成學業。家境困窘,激發汪祖華從小發憤努力學習。上國中時,為減輕家庭負擔,他與美術老師一起繪畫賣畫。他認為今後要負擔家庭,贍養母親及姐妹,最好的職業是開診設醫,濟世撫民。因此,1941年秋,他趕赴南京,同時報考南京模範中學和中央大學,結果一試即中,僅國中畢業即被中央大學錄取,就讀醫學專業。在醫學院學習一年以後,他了解到學醫時間長,家庭負擔太重,而且當時抗戰如火如荼,後方戰區號召以實業救國、科學救國和農業救國。汪祖華認識到中國是農業國家,只有以農為本,才能振興國家。所以從大學二年級起,他決定棄醫從農,走農業救國之路,造福農民。1945年7月,汪祖華大學畢業後留校當助教。抗戰勝利後,因內戰又面臨失業。為生計著想,他先到無錫的胡氏中學任教了半年,後又回到家鄉蕪湖,在一所國小教書。在此期間,受一些進步同學們的影響,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的外圍活動,開始探尋真理,秘密閱讀馬克思主義的進步書籍,組織參加反內戰的示威遊行,並於1947年2月加入民主同盟。現實使他認識到社會弊病的根源,領悟到科學與民主的關係。為追求共產主義的理想,1947年6月,汪祖華由其學兄戴簡默先生介紹,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走上了革命道路。
農業科學研究所
1948年下半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大規模的戰略進攻。為摸清敵人的內部情況,受地下黨組織的委派,汪祖華到南京國民黨國防部編辦的《中國時報》編輯部任校對,利用工作之便,收集了大量情報,為南京的解放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南京解放後,他被調入南京市軍管會農林接管組任軍事聯絡員,具體接管國立中央農業科學試驗所(江蘇農業科學院前身)。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原國立中央農業科學試驗所的基礎上,成立了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汪祖華任所秘書兼黨組成員。1955 年,國內選派部分優秀專業知識分子赴蘇聯留學,汪祖華於1956年夏到莫斯科季米里亞席夫農學院,進修生物學專業。1957年毛澤東主席訪蘇,親切接見了留學生代表。毛主席的諄諄教誨,進一步激發汪祖華發憤學習、報效祖國的決心。1961 年,汪祖華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1961年6月,汪祖華學成回國,回到原單位,此後歷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園藝所秘書、副所長、所長。60年代,汪祖華接受了桃育種任務。他首先從桃種種質資源入手,對國內外現有品種進行系統的觀察鑑定和整理分類,從中篩選出優異的種質資源作為親本材料、配置組合、開展水蜜桃和黃桃新品種選育研究。正當汪祖華醉心於育種事業之際,“文化大革命”使他離開了科研崗位,先到“五七”幹校勞動,後到南京老山林場,籌備實驗室,開展微生物培養技術的研究及其在林果生產上的套用研究。1972年春,他調任普通中學從事教學行政工作,當教學工作取得一定進展時,他又被調回到久別的科研崗位,全面負責園藝所果樹方面的科研工作,繼續主持桃育種研究等。
主要論著
1 汪祖華.桃品種間雜交後代若干果實加工性狀的遺傳.園藝學報.1964 (1):11~16
2 汪祖華.桃原始材料的研究和利用罐桃品種與加工資料彙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園藝所.1978
3 汪祖華,湯秀蓮,郭洪.桃極早熟品種雨花露的選育.江蘇農業科學.1982(2):38~40
4 汪祖華.桃.中國果樹栽培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
5 汪祖華.匈牙利桃的生產和科研概況.中國果樹.1988(2):60~63
6 汪祖華,陸振翔,周建濤.桃品種.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7 汪祖華,周建濤.桃種質的親緣演化關係研究——花粉形態分析.園藝學報.1990,17(3):161~168
雜交育種
有目的地開展桃的雜交育種,國外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而中國在60年代以前還沒有這方面的工作。60年代初,汪祖華留蘇回國後開始進行桃雜交育種研究。在此以前,中國桃生產上的早熟品種,在6月下旬才開始成熟,多為地方硬肉桃品種,果實以小、硬為主;而中熟品種主要是日本品種白鳳和大久保,品種單一,成熟期集中,且因栽培管理水平不高,果實偏小;至於晚熟品種,大多是地方良種如白花水蜜、肥城桃、奉化玉露、深州水蜜等,這些品種長期在某一地方栽培,區域性強,對氣候、土壤等因素要求嚴格,故面積不大。針對這些問題,汪祖華首先確定以選育早熟品種為突破口,提出集早熟、優質、大果型於一體的育種目標,在親本組合選配上,他靈活地套用了桃性狀遺傳理論,以晚熟品種為母本,早熟品種為父本進行雜交,充分利用雜交親本間差異大、雜交後代超親變異多的規律,成功選育出一批成熟期早、優質、果型大的水蜜桃新品種,如雨花蜜、朝霞、雪香露、白香露等新品種。這些品種在生產上推廣套用後,使桃果實成熟期由原來的6月下旬提前至6月中旬,徹底改變了硬肉桃為主的早熟品種格局,其中雨花露品種成為早熟主栽品種,遍布大江南北,榮獲1982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胚培養技術
為進一步提早品種成熟期,汪祖華在國內較早地利用種胚培養技術,將雨花露實生種在種胚未退化之前,進行組織培養,從中選育出成熟期比親本早20天的品種早花露,果實生長期縮短至55~58天,使桃果實在5月下旬即能上市。同時為縮短桃育種周期,提高育種效率,汪祖華還改進了雜交授粉和培育雜種實生苗的方法,使雜種後代數量短期內迅速增加,並利用同工酶等生化指標,進行雜交後代的早期鑑定,使桃的育種周期縮短了3~5年。在早熟桃育種取得突破以後,汪祖華又開始進行不同成熟期配套新品種的選育,選配不同親本的雜交組合。歷經20餘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培育出霞暉系列、朝暉、新白花、晚碩蜜等成熟期配套的水蜜桃新品種。隨著新中國食品工業的興起,罐桃加工也蓬勃發展,對罐藏黃桃原料需求甚多,但當初生產上並無專用罐藏加工品種。因此,在開展鮮食桃育種的同時,汪祖華注重罐藏加工品種的選育。當時可供選擇的原始材料較少,育種目標不甚明確,因而育種進展緩慢。至70年代,明確了以選育黃肉、無紅色素、不溶質、粘核、適應性強為育種目標。據此,汪祖華選擇當時生產上為數不多的幾個黃肉、不溶質、適應性差的歐洲傳統品種菲利浦、塔斯康與黃肉溶質、離核、適應性強的愛保太、西洋黃肉等品種,進行雜交,選出了介於雙親中間類型,基本上符合制罐要求,適應性較好的金豐、金橙兩個新品種,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罐桃工業大發展時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罐藏黃桃栽培面積的迅速擴大,出現成熟期過分集中的問題。70年代末,汪祖華會同國內數家科研單位,開始了第二階段的罐藏桃育種,目標是選育早、中、晚成熟配套的優良品種。當時,可供選擇的親本材料除了國內較多的雜交優良品種(系),還有從國外引進的優良罐藏黃桃品種。“六五”期間,選育出11個不同成熟期的優良罐藏桃新品種(系),如金旭、金暉、金瑩、金艷等,這些新品種(系)適應性強,豐產性強,品質好,加工期亦由原來的20天延長至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