汧渭之會,也作“千渭之會”、“千渭之匯”,為秦人從甘肅天水向鹹陽逐步東遷過程中所建的都邑,有專家考證,其具體地點為今千河與渭河的交匯地帶。 [1] ...
陝西千渭之會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寶雞市東部千河與渭河交匯處,西起臥龍寺大橋,東至鳳凰大橋以東約2km,北起王家崖水庫,南到濱河路二道堤。東西長約7km,南北長約17...
這是《石鼓文》中的第一篇詩。《史記·秦本紀》載:“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本詩所述即為這段史事。從詩的文字看,與《詩經·小雅》...
西周時期千河流入渭河的地方在現在鳳翔縣長青鎮,那裡就是當年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從天水來到關中為周王室牧馬的汧渭之會。據《史記·秦本記》記載,周孝王時代,...
《史記·封禪書》載:“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前770年)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
犬邱,秦人祖先非子所居之地,犬邱有東犬邱、西犬邱之分,東犬邱在今天陝西...逮襄公伐戎至岐,文公始逾隴而居汧渭之會,其未逾隴以前,殆與諸戎無異。自...
《鄜畤、陳寶祠與汧渭之會考》,秦俑館刊第一期。《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青銅樂器坑探討》,《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4期。《甘肅馬鬃山區考古調查簡報》,合著,《...
始於“汧渭之會”的八百里渭北台原綿延東去,到岐山、寶雞、鳳翔三縣接壤之處,形成了一個寬約一公里的簸箕形邊坡,狀若岡巒,嵯峨獨凸。香花山名來遠古。史載...
這次發掘的收穫是對該區域以往考古調查和研究的重要補充,特別是該墓地周秦墓葬均有分布,還有6座春秋時期貴族墓葬出土銅禮器,這為我們探索"汧渭之會"的地望提供了...
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十年,初為鄜畤,用三牢。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十六...
其次子非子在位有五十年之久。被安置於汧、渭之間管理馬匹,馬畜蕃息。造父的侄孫非子(伯益十六世孫)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肅天水),非子便...
原來每縱行七字殘存下四字,所幸餘下的銘文十分清晰,尚可據之推斷詩的大致內容...“二日種樹,五日修路”之意,由此可見文公四年初至汧渭之會營定居時秦國便有...
秦襄公 開 前777-前766 12 莊公子 汧城 列為諸侯 秦文公 前765-前716 50 襄公子 汧渭之會 春秋時期 秦靖公 未即位 秦憲公 立 前715-前704 12 秦靖...
1.公元前762年,秦文公收復“汧渭之會”,又遷都於秦。2.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率秦人東進關中,都城也由天水境內的西犬丘而遷至“千渭之會”,從此秦人由天水...
秦文公(?―公元前716年),嬴姓,秦氏,名不詳,秦襄公之子 [1] ,春秋時期...5.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
石鼓山,十面石鼓十首歌,“汧渭之會”,秦人崛起;穆公稱霸,秦王加冕,一統中華國邦。秦制漢承而未革,漢唐雄風震四方。悠悠青史,盛載寶雞壯麗篇章。 人文寶雞,...
這次發掘的收穫是對該區域以往考古調查和研究的重要補充,特別是該墓地周秦墓葬均有分布,還有6座春秋時期貴族墓葬出土銅禮器,這為我們探索"汧渭之會"的地望提供了...
秦人頻繁遷都,曾歷經九都八遷,從西犬丘開始,到秦邑、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鹹陽。九都八遷,秦人的遷都方向很明確,自西向東,最終回歸東方...
歷史上著名的汧渭之會,就是有力的佐證之一。歷史上著名的秦始皇西巡的大致路線,就是出鹹陽,出隴縣,到達今天的甘肅平涼一帶,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為關山古道的形成...
2.公元前764年,秦文公以“狩獵”為名,率七百人,將周孝王主持養馬的故地“汧渭之會”占為都城(今寶雞縣千河鄉魏家營村),建築群為四周有圍牆封閉的群體。...
直至文公時秦都才由西垂遷到汧渭之會。秦昭襄王時置先秦祖地設“西縣”。 《括地誌》雲:“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漢隴西西縣是也。《清一統志》記載:“西...
下一位國君文公於即位後三年(公元前762年)率軍東徵進入陝西渭水中游;文公索性將秦都從西漢水流域的犬丘遷至所謂汧渭之會的寶雞一帶,並以此為都居住了46年,...
其認為:“考《史記·秦記》,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此即所云‘汧殹沔沔’是也。又曰昔周邑我先秦贏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
周平王八年(前763),秦文公率兵700人“東獵”,達於“汧渭之會”(今寶雞縣、眉縣一帶)。秦人一系列的東來西往,亦當由甘肅清水縣的秦亭東行,經南由路達...
汧渭之會(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 前762年-前714年 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 前714年-前677年 雍(今陝西省鳳翔縣東南) 前677年-前383年 櫟陽(今陝西省渭...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曾率侍衛由西犬丘,經天水放馬灘、麥積山,到達三岔(即吳砦),沿渭水峽道東進關中,即文公東獵,並最終實現影響先秦歷史走向的“汧渭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