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的第二篇詩是《乍原詩》。因為該鼓在北宋時被盜,皇祐年間向傳師搜得時頂部已缺,成了一個碓臼,原來每縱行七字殘存下四字,所幸餘下的銘文十分清晰,尚可據之推斷詩的大致內容。此石敘秦文公四年夏秋之際,文公至非子(秦之先祖,長於畜牧,為周孝王養馬於汧渭之間,得孝王褒獎,封之於秦,為周之附庸)故地,治道植樹營邑建欄之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乍原詩
- 作品出處:《石鼓文》
出自,注釋,意譯,賞析,
出自
《石鼓文》中的第二篇詩,原詩見右圖。
注釋
①猷:計畫。《尚書·君陳):“爾有嘉謀嘉猷。”
②乍:潘迪雲:“籀文與‘作’通。”
③遄:速、疾。《詩·小雅·巧言》:“亂庶遄阻。”
④□(辭辛換司):通“伺”,觀察。《山海經·大荒西經》:“司日月之長短。” ⑤除:修整。賈思勰《齊民要術》:“蝦蟆鳴燕降而通路除道矣。”
⑥為:作治理解。《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 ⑦三十:原作“世”,三十的合寫。潘迪雲:“世,三十也。”羅君惕雲:“案三十年為一世,其義本同,故古為一字。”今寫作卅。
⑧□(zhì秩):羅振玉雲:“□□猶言‘秩秩’,古音同者相通假。” ⑨□(yōu悠):同“攸”,所。
⑩罟(gǔ 古):網。此作連線解。“秩秩攸罟”,蓋言很有秩序地營邑圍欄。
⑾棫(yù玉):《說文解字》:“棫,白桵也。”白桵是一種叢生有刺的樹木。
⑿□:即“棕”,棕櫚樹。 ⒀□(jiù就):同“桕”,即烏桕樹。
⒁甾(zī資):似當解為兩山間之水道。或謂雉的一種,《周禮·天官·染人》注:“《禹貢》曰‘羽畎夏狄’,是其總名,其類有六:曰翬,曰搖,曰弓,曰甾,曰希,曰蹲。”
⒂亞:低垂。
⒃箬(若):竹子的一種。⒄華:花。
⒅□(yōu憂):“憂”的古文,借為“優”。游優,即優遊,從容不迫的樣子。
⒆□(zhōu周)道:羅君惕雲:“謂山曲之道也。”《元和郡縣誌):“山曲曰□,水曲曰厔。”
⒇二日:原作“□(上二下日)”,“二”與“日”的合文。
(21)五日:原作“□(上五下日)”,“五”與“日”的合文。
意譯
我們計畫在先人的故地上開始新的征途,
汧渭之會的原野上首先得整治道路。
……
修路快行我把地理觀察清楚。
為整治道路建造營房,
先頭部隊已在山坡跟前屯駐。
砍伐樹木清除野草,
三十里方圓闢為營區。
每一根樹起的木樁都相隔一定的距離,
營轅圍欄井然有序。
移栽了梨栗果樹。
柞木白桵可以用於柵欄和建築。
(木+咎)木和棕櫚四季長綠,
山谷的水道上小鳥兒似歌如訴。
箬竹新枝婀娜多姿隨風起舞。
休閒時可以優遊散步。
盤山的道路已暢通無阻,
記下日子二日種樹,
記下日子五日修路。
賞析
《史記·秦本紀》云:“昔周邑我秦贏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卻營邑之。”所記與此詩合。由於文字殘缺,無法對此詩的修辭手法、語體風格有直接的全面認識,但石鼓文既以賦法為主,上綱上線篇當然也不例外。賦法的一個很顯著的特徵是鋪陳事物,本詩中各種樹木品種的羅列,便鮮明地反映出這一點。這與第一篇《汧殹詩》魚名的羅列毫無二致,充分表明石鼓文中運用賦法的成熟。詩的末兩句,據上下文,當是“二日種樹,五日修路”之意,由此可見文公四年初至汧渭之會營定居時秦國便有史記事。這比《史記·秦本紀》所謂“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記事”,至少要提前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