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落成
廣東省
江門市舉行儀式宣布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落成。據江門市副市長
聶黨權介紹,這個博物館共徵集到華僑實物3.9萬餘件,館藏文物之多、內容之豐富、價值之高位列全國同類博物館前列。
江門全市人口420萬人,而祖籍江門五邑的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將近400萬,有海內海外“兩個江門”的美譽。江門五邑華僑華人遍布
美國、
加拿大和西歐、
東南亞等107個國家和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在江門捐資贈物、興辦公益事業達60多億港幣,興辦僑資企業3000多家,投資總額超過100億美元。在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內。整個展覽分為金山尋夢、海外創業、碧血丹心、僑鄉崛起、僑鄉新篇、華人之光等6個部分,把華僑文物與歷史故事巧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二期工程。共展出文物4000多件,這裡將以“五邑華僑史展”為基礎常年開放,重點展示的是華僑和僑鄉歷史文化。
發展歷史
江門五邑華僑
華人博物館籌建於2002年,2005年舉辦了館藏文物匯報展,2010年全面落成開放。
建築布局
該館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由三個館舍(台山會館、恩平會館、鶴山會館)組成,整個展覽分為金山尋夢、海外創業、碧血丹心、僑鄉崛起、僑鄉新篇、華人之光六個部分,全面展現五邑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以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故事。
1937年爆發的全面抗日戰爭牽動了全世界華僑華人的心,江門華僑為了支援國內抗戰,紛紛以不同的方式參與
抗日救亡運動 。
南洋地區有一個窮小販叫
鄭潮炯,背著兒子鄭社心,穿著如今捐給華博館的那件衣服和肩搭布袋,從1937年起,在北
婆羅洲及
砂勞越各埠義賣瓜子籌款。
1939年,鄭潮炯把自己的孩子賣掉了,得款80元,並全數捐給了籌賑會,這一義舉震動了南洋,各地華僑紛紛投身祖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一股新的抗日救國熱潮。
對“賣子救國”此舉,江門市五邑華僑史專家張國雄認為,它的寶貴之處正在於它背後隱藏著愛國救國的曠世義舉。江門五邑籍的華僑華人為祖國的復興、繁榮不惜犧牲一切,希望年青一代能夠從中學到“有國才有家”的含義。
參觀信息
地點: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
門票:免費
展覽內容:展覽以圖文、實物展列的形式,詳細介紹了僑刊鄉訊產生的歷史背景、僑刊鄉訊的歷史意義,共展出88家五邑僑刊鄉訊,還包括挖掘、保護僑鄉文化做出貢獻的人物及其著作等。其中展出的有我國第一本僑刊——《新寧雜誌》,它創刊於1909年2月,至今已有102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