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

五邑大學自建校以來就重視對華僑歷史、僑鄉文化的研究,1994年學校成立“五邑文化與華僑研究室”。 1996年學校將“專門史(即華僑史)”列為校級重點扶持方向,1999年“專門史”升為重點扶持學科, 2003年升為校級重點學科。2006年學校在原“五邑文化與華僑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五邑大學僑鄉文化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
  • 學校成立:1994年
  • 組織機構: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設主任1人
  • 兼職研究人員:19人
歷史沿革,組織機構,研究隊伍,研究方向,僑鄉遺產,僑鄉文化,僑鄉社會,五邑婦女兒童,五邑文學,港澳文化,

歷史沿革

五邑大學自建校以來就重視對華僑歷史、僑鄉文化的研究,1994年學校成立“五邑文化與華僑研究室”。 1996年學校將“專門史(即華僑史)”列為校級重點扶持方向,1999年“專門史”升為重點扶持學科, 2003年升為校級重點學科。2006年學校在原“五邑文化與華僑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五邑大學僑鄉文化研究所”。與此同時,五邑大學與江門市委宣傳部、江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成立了“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作為產學研的平台。同年11月,經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考察評審,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批准“廣東省僑鄉文化研究基地”落戶我校,此為江門市委宣傳部、江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五邑大學聯合共建的省級學術研究基地,以開展僑鄉研究,為文化大省建設提供直接的科學支持為宗旨。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

組織機構

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設主任1人,副主任6人。主任由校黨委書記王克研究員擔任,同時,聘請了一批顧問、名譽主任和理事。下設“僑鄉遺產研究室”、“僑鄉文化研究室”、“僑鄉社會研究室”、“五邑婦女兒童研究室”、“五邑文學研究室”和“港澳文化研究室”。

研究隊伍

經過十多年的學科建設和積累,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齡、學歷、學科職稱結構比較合理,研究能力較強,可持續發展潛力大的研究隊伍。現有校內專兼職研究人員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講師5人;博士8人,碩士4人。校外兼職研究人員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博士2人。學術隊伍組成人員涉及到歷史學、哲學、文學、人類文化學、人口學、社會學、建築學、材料學等學科,為基地有效率有質量地進行學術研究和開展社會服務提供了比較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這支隊伍中,有4人次為省“千、百、十人才”培養對象,3人次為江門市“優秀中青年專家和拔尖人才”。

研究方向

僑鄉遺產

理論研究與套用研究緊密結合,充分體現產學研結合的人文社科特點,主要依據田野調查資料和大量第一手僑鄉歷史文獻開展研究,選題多有原創,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在“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和建設“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的直接推動下,僑鄉遺產研究產生了重要的社會效益和學術影響,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學術優勢地位。

僑鄉文化

主要利用大量的僑鄉文獻、僑刊鄉訊和口述材料,對僑鄉傳統文化思想、僑鄉文化形態、心理行為、宗教信仰、民間習俗、近代鄉村教育等方面開展研究。其中,五邑華僑華人史、五邑僑鄉文化、陳白沙思想研究和五邑近代西方宗教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並達到了一定學術水平。注重學術研究成果的轉化,積極參與僑鄉文化建設。

僑鄉社會

分為“近現代僑鄉社會史研究”和“當代僑鄉社會研究”兩個基本的方面,集中對僑鄉社會生活,社會群體,社會問題,社會結構,家庭家族以及當代僑鄉社會問題等課題展開研究。貼近鄉土社會,以第一手資料為依託,以田野調查為基礎,多學科展開實證研究是其特色,目標是構建廣東僑鄉社會轉型變化的圖景和發展規律,為僑鄉現實的社會發展、經濟建設服務。

五邑婦女兒童

研究領域橫跨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女性學、文藝學、政治等學科,主要研究當代僑鄉婦女兒童的熱點、難點問題,理論指導實踐,推動五邑僑鄉婦女兒童事業與江門市社會經濟文化同步發展。已經初步建設成為省內有一定知名度的婦女研究機構。

五邑文學

近現代五邑籍文學家及其作品是研究的主要對象。1999年以來,與地方文化部門定期開展五邑籍作家文學作品的評論,已經成為繁榮、推動僑鄉文學創作的重要力量。

港澳文化

僑鄉與港澳的聯繫極為緊密,港澳文化與大陸文化的源流以及港澳名人是研究的重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