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義務教育教學基本規範

《江西省義務教育教學基本規範》是江西省教育廳制定的規範,圍繞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的基本要求、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後鞏固、考試評價、教學研究等方面進行全面規範。

基本介紹

規範內容,主要事件,

規範內容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規範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根據《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改革和“雙減”工作部署要求,在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保障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特制定本規範。
第二條 教學規範是教育基本規律的具體體現,具有維持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引領教師按照教學常規履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制度保障作用。
第三條 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義務教育學校必須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國家課程設定實施方案,開齊、開足課程,不得以任何名義增加或縮減規定的課程、課時。教師應按照課程設定實施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理解、體會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有序地組織教學。
江西省義務教育教學基本規範
江西省義務教育教學基本規範
第二章  課前準備
第四條 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應依據義務教育學科課程標準,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水平,著眼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致力於課程目標的全面實現和學生的全面、和諧、主動地發展。
每個課時的教學活動都要有明確、清晰的教學目標。
第五條 研究課標教材。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考試評價的依據。教師要研究學科課程標準,了解課程性質,明確課程目標,明晰課程內容,深入研讀實施建議,為備課、上課奠定學科理論基礎。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實際對教材提供的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改編和重組。
第六條 進行學情分析。教學活動應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充分了解、細緻分析學情,掌握學生現有發展基礎和存在的差異,作為教學設計及實施的起點,為實施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做好準備。教學應從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出發,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經驗建立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期待和探究熱情。
第七條 安排教學進度。學校應切實加強課程實施的日常監督,各年級必須按照相關檔案規定,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不得有提前結課備考、超標教學、違規統考、考試排名和不履行教學責任等行為;不得拔高教學要求,不趕超教學進度,禁止以摧毀學生求知慾為代價的揠苗助長式教育或搶跑式教育。
第八條 堅持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學校常規的教學研究活動,學校學科教研組應保證每周至少安排一次集體備課。集體備課要以教師的獨立備課為基礎,每次活動確定中心發言人,以個人初備、集體研討、二次備課的形式展開,引導教師做好前期的準備和後期的拓展,形成良好的備課習慣。
第九條 寫好課時教案。教師撰寫課時教案,應基於對課程標準的體悟、對教材的解讀,以及對學情的分析,合理分配教與學的時間。教師要克服對教學參考資料的過度依賴,重視獨立思維和創見,杜絕網上直接下載課件、不進行學習消化和加工的使用行為。教師應加強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課時教案設計應堅持學生主體,可分為“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三部分,體現課堂教學聯繫實際生活的理念,增強教案的適用性。
第十條 準備教具課件。教師應積極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優勢,根據教材內容、教學要求,提前準備教具、製作教學課件,通過教具、課件體現思維可視化,拓展課堂教學視野,促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同時要科學使用視頻、圖片等教學課件,防止課件代替學生思維、想像的行為。有實驗內容的課程必須提前準備實驗器材,認真開展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教學,禁止以講實驗、畫實驗、看掛圖、看視頻等代替學生動手做實驗。
第三章  課堂教學
第十一條 最佳化教學方式。課堂教學要著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要結合學科特點,尊重學生需求,探索提質增效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堅持教學相長、因材施教,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動手操作、製作、演示與示範的指導,促進學生生活和學習經驗與教材內容的連線。
第十二條 重視情境創設。情境按功能分為操作情境、問題情境、套用情境和評價情境,按手段分為圖片情境、文字情境、語言情境、動作情境和音像情境。教師應創設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習情境;可採取真實情境導入教學,組織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可依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創設具體場景或氛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學習內容,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第十三條 促進學生思維。教學應該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下功夫,要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為重要的教學目標,著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靈活度、敏捷度,使學生得到全面綜合地發展。
第十四條 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重點,就是在教學中抓住主要問題,圍繞教學重點,發展學生潛能,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儘可能減少無效、低效的言行,最佳教學時間套用於重點內容的教學。教學過程圍繞設定問題、自主學習、交流分享、重點講授等指向重點內容的教學步驟展開,用準確的語言和加重的語氣向學生明確指出教學的重點,採用板書、實驗等直觀方法突出重點,歸納、小結環節也要做到突出教學重點。
第十五條 突破教學難點。教學難點,就是在教學中結合學科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學情確定的學生難於理解、易錯的教學內容。突破教學難點,教師應運用教學智慧,結合學科特點、不同學段年齡學生的特點,找到教學難點的成因,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加以突破。學生基礎薄弱,可以通過溫習舊知化難;教學內容抽象,可以運用直觀教學化難;內容複雜,容易混淆,可以構建思維導圖化難。
第十六條 加強學法指導。教師應適時運用語言表達、思維導圖、跟進反饋等各種途徑和載體進行學法指導,起到梳理課堂知識、凸顯學習重點、提升思想方法的作用;制訂《學生學習常規》,開展學習指導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管理的興趣與意願,指導學生掌握預習、聽課、作業、記筆記、複習整理等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自我管理的意識和習慣,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體系。
第十七條 倡導精講精練。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準確定位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著眼重難點內容,進行詳細、清楚地講解;根據學科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目標明確、容量適當、形式多樣的隨堂練習,並及時根據學生的練習反饋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出合理的調整。教師在教學中應杜絕串講串問、一講到底的教學形態,應努力做到精講精練,並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練習時間。
第十八條 最佳化課堂練習。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具有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培育素養的功能,也是鞏固、檢測、反饋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練習時間。課堂練習應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注重靈活運用和形式多樣,用好教材練習,最佳化紙筆練習,避免重複性練習。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和課後服務時間加強學生作業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時間管理能力。
第十九條 合理布局板書。板書的內容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為教學內容服務,要條理清楚、書寫工整、用字規範、布局合理、重點突出。板書內容宜少而精,有計畫性,簡潔、扼要,便於歸納、總結、概括。板書設計的常用方法有摘錄提綱法、概括歸納法、圖形示意法、表格解釋法、比較對比法、排列組合法、誇張變形法等。
第四章  課後鞏固
第二十條 規範作業實施。教師要認真研究作業類型和內容、作業數量和時間、作業批改等與教學質量、學生學習結果之間的內在聯繫,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因材施教,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複性、懲罰性作業。加強學科組、年級組和班主任作業統籌,合理調控作業結構,控制書面作業總量,小學生應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國中生應在校內至少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學校要科學制定完善作業管理辦法,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加強作業內容、數量、質量監督,並即時登記,分學期進行檢查評估。
第二十一條 注重作業反饋。作業批改要及時、準確,書面作業要全批全改。作業要運用師生共同認可和理解的符號進行批改和批註,注重啟發性和趣味性,必要時附加評語引導激勵學生。提倡個體面批講解,指導學生及時訂正作業中的錯誤,收集典型錯誤並歸類整理,分析原因,並及時講評,根據作業情況需要適當安排彌補性教學或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嚴禁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
第二十二條 強化課後服務。學校要充分挖掘利用資源,提高課後服務質量,增強課後服務的吸引力。課後服務時間一方面應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和答疑,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另一方面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最大努力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不得利用課後服務時間講新課。
第二十三條 開展社團活動。積極開展藝術、體育、科技、文學等興趣小組和專業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利用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自然與人文環境等資源,廣泛開展讀書交流、自然觀察、社會考察、科學探究、參觀遊學等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支持學生自主策劃課外活動,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習慣的基礎上,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不斷提高對學生學習與生活指導的實效性。
第五章  考試評價
第二十四條 科學開展教學評價。嚴格依據國家學科課程標準,落實好控制考試頻次的有關規定,改進考試方法,控制考試難度,降低考試壓力,不得有提前結課備考、違規統考、考題超標、考試排名等行為,堅決糾正唯分數評價學生的傾向。鼓勵採用開卷考試、實驗操作、聽力測試、辯論、情景測驗、成果展示、小論文以及面試答辯等多種評價方式,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矯正和激勵作用。統籌處理好考試、作業、日常評價、質量監測等方面的關係,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學習習慣與學習表現、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等方面的評價。
第二十五條 規範考試命題管理。學校期末考試命題要嚴格規範考試內容,不得超越國家課程標準和學校教學進度。要切實提高命題質量,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注重增加綜合性、開放性、套用型、探究型試題比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不出偏題怪題,減少機械記憶性試題,防止試題難度過大。各地各校要加強命題研究評估和教師命題能力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命題水平。
第二十六條 合理使用考試結果。學校期中期末考試實行等級評價,一般分4至5個等級。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布,以適當方式告知學生和家長,不得將考試結果在各類家長群傳播。不得按考試結果給學生調整分班、排座位、“貼標籤”,不得與升學掛鈎。教師要運用考試結果精準分析學情教情,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幫扶輔導,科學研判教學工作的重點難點,切實改進課堂教學,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校要加強對考試結果的整體分析,對教學質量作出科學判斷,針對性地加強教師教學指導和培訓。
第六章  教學研究
第二十七條 完善教研機制。學校應立足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區域教研、校本教研、課題實驗、教師培訓等多種教研方式,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實際的校本教研製度。確立教師成長目標,制定教師培養計畫,以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為核心,不斷發現和培養骨幹教師,促進教師成為教育教學問題的研究者;加強學科教研組建設,以實施新課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術、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為重點,著力增強教學設計的整體性、系統化,不斷提高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水平。
第二十八條 創新教研方式。學校要充分重視學科教研組建設,不斷創新校本教研方式,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年級組在研究學生學習、改進教學方法、最佳化作業設計、解決教學問題、指導親職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組建形式多樣的校本教研共同體,有計畫地開展主題教研、綜合教研、網路教研等活動,提升教研品質,促進教師發展。
第二十九條 改進教師評價。教師評價要以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突出全面育人和教育教學實績,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傾向,充分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完善校內教師激勵體系,堅持公開公平公正,注重精神榮譽激勵、專業發展激勵、崗位晉升激勵、績效工資激勵、關心愛護激勵。
第三十條 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檔案。學校要制訂教師中長期專業發展規劃,包括發展目標、發展措施、考核標準和辦法等,確保計畫的引領性、激勵性和可操作性。為每位教師建立教師業務檔案,包括教學工作、教科研工作、進修培訓、業務考核、獎懲等情況,把專業發展檔案作為規範教師教學行為、引導教師專業成長、考核評估教師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依據。

主要事件

為貫徹落實“雙減”精神,切實規範學校教育教學行為,進一步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江西省教育廳制定了《江西省義務教育教學基本規範》,圍繞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的基本要求、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後鞏固、考試評價、教學研究等方面進行全面規範,同時,學校期中期末考試實行等級評價,一般分4至5個等級。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布,以適當方式告知學生和家長,不得將考試結果在各類家長群傳播。不得按考試結果給學生調整分班、排座位、“貼標籤”,不得與升學掛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