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是根據《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民族工作專項規劃以及與江西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相關的專項規劃,制定本規劃。
2021年12月2日,江西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發布《江西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
- 發布單位:江西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
發布信息
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印發《江西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的通知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各成員單位:
《江西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已經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江西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
2021年12月2 日
內容全文
江西省是少數民族散居省份,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少數民族人口21.93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0.49%,56個民族成份齊全。全省所有縣(市、區)均有少數民族分布,城市少數民族人口數量超過農村,設立有8個民族鄉、82個民族村、398個民族村小組。民族工作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事關各族人民幸福、和睦、安康。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民族地區的發展是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全局的關鍵篇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省各族人民同步向前高質量發展的響亮主題,編制實施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是推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根據《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民族工作專項規劃以及與我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相關的專項規劃,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涵蓋涉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相關部門和行業、城市和農村。規劃中的民族地區包括民族鄉、民族村、民族村小組。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
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基礎
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圍繞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總目標,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不斷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我省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強基礎、創特色、管長遠的重點,通過政策推動、試點先行、創新發展持續發力,民族地區發展邁上新台階,民族文化取得新進展,民族事務治理實現新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紮實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序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得來、融得進、留得住,工作順心、生活幸福的社會環境逐步形成,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全省共榮獲全國民族團結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17個,22個單位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4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6個單位被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34個貧困民族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民族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570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區與全省同步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絕對貧困徹底消除,步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實現,與全省同步跨入高質量發展、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條件基本具備。涉民族因素風險防控和輿情應對及時、管控得力,全省沒有發生一起涉及民族因素、影響民族團結的矛盾糾紛,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持續鞏固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民族工作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和民族地區邁入新發展階段大有可為的關鍵五年。面對民族工作的新變化、新特徵、新形勢、新任務和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民族工作中制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根本解決,影響民族領域風險隱患依然存在,面臨的任務依然繁重。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總引領,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方位創新,必須堅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協調性、全局性、系統性一體化縱深推進,這是我省民族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和方向。
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及歷次中央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持續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紮實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著力提高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江西模式和江西經驗。
(二)基本原則
——必須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一切工作的著力點,一切工作的大方向,一切工作的基本盤,都要把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理論領導、組織領導貫徹到民族工作各環節各方面;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斷增強各族民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著力構建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必須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政治基石,是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集中體現,是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最終歸宿。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必然要求,是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融入全局整體推進。民族要融合,民族工作要融入,深刻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本質要求。“十四五”期間,既要堅持民族地區不延長銜接過渡期,確保鄉村振興不掉隊,又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堅持綠色主基調、注入文化多元素,匯入融合全省區域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整體盤,實現共同發展、共享發展、共創發展。
(三)主要目標
圍繞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把維護鞏固民族團結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總目標,做得更牢固、做得更堅定;把支持促進民族地區融入全局、整體推進、高質量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工作領域問題的總抓手,抓得更緊、抓得更實。到2025年,努力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制機制建設走在先,民族地區在全省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體系能力建設作示範,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示範。探索搭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研究踐行平台;搭建城市社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享平台,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基本形成;探索建立民族鄉村融入全省大發展、經濟大循環有效機制,補足長期困惑民族鄉村發展的資本、資金、科技、人才、信息聚集發力的市場環境,形成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條件和機能;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全省同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與當地同步;民族文化與全省文化一同大發展、大繁榮,民族教育與全省教育一樣有質量、有成效,民族特色文化節慶和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有影響、有活力;民族工作領域政策法規體系更加健全,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更加提升。
三、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基層化、常態化、使命化全面推開
1.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機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要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切實履行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責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計畫,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江西模式和江西行動。堅持抓基層、常態化推進效能建設,聚焦打造工作舉措向主線凝聚、處置能力向主線加強、職能職責向主線發力、經費保障向主線傾斜的民族工作新局面。培育全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濃厚氛圍,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等成為最忠誠的政治擔當和最莊嚴的責任使命。
2.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基礎。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為引領,傳承井岡山精神和蘇區老區紅色基因,整合高等院校、民族鄉村、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等資源,打造各種不同形式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宣傳教育基地和示範引領基地。運用南昌大學等高等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科建設成果,在民族鄉、部分民族村、民族中國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和相關城市社區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
3.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工作力度。推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和社會教育中長期規劃,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進黨校、進行政學院、進社會主義學院,在抓幹部培訓、抓青少年教育、抓社會宣傳、抓各族民眾學習中形成專題教育、特色教育。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加強“中華有大家,才是大中華”的新理念和“各民族團結奮鬥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新觀念的宣傳教育,加大對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力度,教育引導青少年和各民族民眾不斷增強“中華民族一家親”思想和“五個認同”意識。
(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縱深推廣
4.搭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平台。梯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由省創、國創延伸到縣創、市創體系建設,常態化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互觀互檢”活動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相互融合。擴大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參與廣度、參與深度、參與層面,將創建工作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拓展到進家庭、進崗位、進社會團體,實現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縱深推進和深度結合。評選省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不間斷,申報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提質量,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家庭成模範,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會團體有影響力。
5.推動民族團結進步聯創共建。促進省、市、縣機關單位與民族鄉村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聯創共建活動,實現民族村黨支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覆蓋。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員輸入地和輸出地聯創共建工作,把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的事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城市社區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經驗充實到各類創建活動中來,使每一個創建活動都走實、走細、走深。
6.擦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三創”品牌。樹立各種類型、各個層面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標桿,注重在少數民族民眾主動自創中樹立典型,在各民族民眾積極共創中積累經驗,在城市社區和企業同創中尋找新模式,在學校和鄉村相互聯創中提升品位,不斷充實“城市連心創建”“農村創業創建”“其它領域創新創建”的內容和方法。廣泛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支持縣以下基層單位、街道社區和社會團體不定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活動,形成各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有亮點、有特色、可複製、能推廣的江西經驗。
(三)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7.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適應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新特點,積極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和深度,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積極構建民族事務治理體系融入社會事務治理、基層事務治理體系新格局,實現民族事務治理主體、結構、機制協同推進,通過城市治理、社區治理、基層治理形成執行能力、協商能力、應急管理能力的綜合效應,依法有效提升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著力防範化解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民族領域安全穩定。加強對民族關係的分析研判,健全涉民族因素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涉民族因素網路輿情防範化解等工作機制,積極預防和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矛盾糾紛。全面貫徹落實憲法、法律和法規,加強民族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幹部民眾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8.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社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機制,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有效發揮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站作用,不斷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民族事務的水平。堅決貫徹“不歧視、無特權、有照顧”的平等觀,做到依法治理、團結平等、社會管控三同步,營造“進得來、融得入、過得好”的社會氛圍。強調各民族文化相互認同,既要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更要反對拿民族特徵當特權、拿生活禁忌當禁區、拿團結當籌碼,逐步扭轉把民族事務當民族問題、把民族身份當民族關係、把民族個案當民族矛盾的偏向。
9.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把在外省籍來贛少數民族流動人員中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小課堂”建設,以外來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為重點開展產學結合培訓,創新教學模式、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文化活動,提升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提高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國家通用語言水平。
(四)民族地區生態推動、科技驅動、創新帶動發展新態勢逐步形成
全面落實“兩山”理念,支持民族鄉村發揮生態環境優美、自然稟賦優良的特色優勢,推動建立生態資源轉化成生態產業的長效高效機制,釋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生態動能”和“綠色動能”。充分依託豐厚的生態資源和良好的傳統產業基礎,推動毛竹、茶葉、油茶、苗木、中藥材、食用菌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延伸,把“生態”做成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的底色、成色和特色。積極培育壯大“農家樂”“農家情”“農家福”複合產業發展,創新提高“老傳統”“老行當”“老手藝”等傳統產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推動相關產業之間深度融合和提質增效,使民族地區的“美麗風光”演繹成為“美麗經濟”。探索鄉鎮經濟、村級經濟、家庭經濟向集束化、高效化、優質化相互推進的發展路徑。支持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業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經濟組織創新經營合作方式,鼓勵實行少數民族民眾入股分紅等方式,讓民族鄉村更多分享生態紅利。調動少數民族民眾勤勞創新致富積極性,催生民族地區內生動力激勵效應,讓少數民族民眾煥發勞動熱情、迸發創造潛能,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農業與生態、農業與科技、農業與綠色的發展成果,培育形成一批批既熟悉農業又熱愛農業,既熱愛生態又保護生態的現代農民,使民族鄉村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五)促進民族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加快民族地區與全省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積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幫助民族鄉村建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促進新老政策有效銜接,著
力推動原有扶貧產業、扶貧項目可持續發展。開展民族地區傳統產業增效、高效產業長效、家庭產業增收先行先試,破解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瓶頸,逐步改變民族鄉村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層次偏低、產品處於低價值的局面。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把民族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更加有吸引力。著力抓好民族鄉村振興與全省鄉村振興的全方位對接和全過程融合,既不延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過渡期,又要確保民族鄉村振興發展同步之後不掉隊。通過對口支援、民族優惠政策集中發力,推動民族地區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生態振興,解決民族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創新百姓參與村莊事務管理方式,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質效,引導民族地區民眾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四、保障措施
(一)明確責任分工。各級黨委政府要根據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將民族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推進,按時研究解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的重大問題,各地區、各部門要積極制定本規劃的實施方案,細化落實規劃的主要責任和主要目標,確保規劃各項任務全面完成。
(二)強化政策保障。進一步健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民族工作政策法規體系。持續開展新一輪省、市、縣有關部門對口支援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各省級職能部門圍繞各自工作職責,在相關政策檔案中給予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民族工作重點支持。各設區市、縣(市、區)配套制定指導意見和專門檔案。
(三)強化資金保障。支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財力狀況,統籌做好資金保障,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大對民族鄉村基層運轉保障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民族鄉村振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支持民族地區教育等公益性事業發展、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落實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貼息制度,支持民品企業發展。
(四)強化人才保障。制定完善少數民族和民族工作幹部隊伍長遠規劃,加強源頭建設,形成合理梯隊,加強培養鍛鍊。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大力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幹部,切實把少數民族幹部培養選拔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總體布局統籌考慮、一體推進。加強民族工作部門建設,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充實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經費,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民族工作網路。
(五)加強規劃監督評估。建立健全實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規劃的監測評估和監督檢查機制。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跟蹤監測制度,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按照規劃要求,建立科學規範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規劃綜合評價監測體系,開展動態監測、搞好跟蹤分析,監督檢查規劃執行情況,定期向省政府匯報,並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形成全社會共同監督的有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