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

《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是為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法律、規劃部署要求,推動江西省“十四五”時期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全面融合套用,制定的規劃。

2022年11月9日,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1月9日
  • 發布單位:江西省農業農村廳
  • 發文字號:贛農字〔2022〕61號
背景目的,通過過程,規劃全文,內容解讀,總體思想,主要任務,保障措施,

背景目的

2021年11月12日,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為做好“三農”工作,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了指導。2022年3月9日,農業農村部編制印發了《“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為各地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依據。農業農村信息化是農業農村工作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鄉村振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農業農村信息化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江西的重要內容,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根據《“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為做好“十四五”期間的工作謀劃,為將江西省大力推進“一號發展工程”和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各項部署落到實處,發揮職能定位,制定該規劃。

通過過程

2022年11月9日,江西省農業農村廳以贛農字〔2022〕61號印發《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

規劃全文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可以瞄準農業現代化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生產智慧型化、經營網路化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對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近年來,江西省大力推進發展和改革雙“一號工程”,把發展數字經濟擺在突出位置。作為數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信息化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江西的重要內容,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關鍵性作用。為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法律、規劃部署要求,推動江西省“十四五”時期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全面融合套用,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江西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位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在大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發展物聯時代新農業,建設資訊時代新農村,培育網路時代新農民,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向農業農村各領域滲透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十四五”時期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信息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近年來,江西省大力支持推動5G、千兆光網、物聯網等新基建向農村地區延伸,目前全省行政村寬頻通網率已達100%,5G加速向農村地區覆蓋,基本實現農村城市“同網同速”;NB-IoT基站建設進展迅速,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到1496.2萬個;已建成省、市、縣農產品運營中心105家,益農信息社1.4萬家。
智慧農業建設成效顯著。江西智慧農業PPP項目“一雲兩中心三平台”已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已上線運行(含試運行)45個子系統,農業大數據網路基本形成,數據獲取和數據互聯共享的大網基本形成;農業數據云基本建成,可以實現1000T存儲和萬億次計算,可為11個設區市、100個縣(市、區)、10萬家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信息化發展的雲端支持;農業指揮調度中心已建成部、省、市、縣四級視頻會議網路,共接入11個設區市110個農業農村部門會議視頻點,對接市縣農業指揮調度中心63個,實時對接253個現代農業園區生產現場信息。建設了鄱陽湖水生生物保護區監管系統,為保障湖區穩定,保證禁捕退捕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西12316綜合服務平台已累計受理各類諮詢用戶近33萬餘人次,回復率達100%,傳送惠農簡訊2095萬餘條,製作12316廣播節目1400餘期,轉接受理假劣農資、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整治事件投訴6224例,推出了12316“一碼找專家”“小碼施肥”“農村人居環境碼上通”“專家微課堂”等系列新媒體“碼上”服務,客群群體超1300萬人,農民滿意度達99%。農業物聯網示範套用建設加速推進,在全省範圍認定100個省級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企業),並按照每個15萬元的標準進行資金補助。農機信息化進程逐漸加快,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2%,水稻機械化統防統治面積超過4000萬畝;農機接入“贛機惠農”平台數量已達到23031台,且已有7000餘台農機裝配有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農業農村大數據逐步套用。隨著智慧農業建設深入推進,各業務系統數據正在加速匯集,初步形成了“六個一”(每一畝田、每一頭畜禽、每一輛農機、每一項服務、每一筆交易、每一條關注)的大數據套用,集中展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機耕種、畜禽養殖、農村服務、農產品電商、農業農村輿情監測等方面的數據採集、分析,並延伸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等大數據套用。目前,匯聚了農業物聯網數據1.54億條,動物檢疫數據約1200萬條,土地確權數據約5300萬條,12316綜合服務數據約3000萬條,三農輿情數據約100萬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據400萬條,農機作業數據約10萬條,贛機惠農系統用戶達23995個,入網農機23026台,測土配方施肥系統已在58個縣(市、區)推廣使用,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台受理投訴管護問題23萬餘件,OA辦公系統實現了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一體化線上辦公。
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江西省內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為87.8%,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3.8%;江西省縣域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總額11.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7%。支持了5個國家級“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建設(信豐縣、萬載縣、遂川縣、黎川縣、橫峯縣),通過對每個試點縣支持建立市場導向的農產品生產體系、加強產地基礎設施建設與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網路銷售體系、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等,從而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運營主體,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網路銷售體系。開展了電商“平台對接”專項行動,大力實施了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2020年江西省農產品網路零售額56.01億元,增速高於全國5.8個百分點。
數字鄉村建設方興未艾。深入實施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連續出台多份檔案指導各地區開展數字鄉村建設,4個國家級試點縣(安遠縣、進賢縣、井岡山市、玉山縣)建設先行先試,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湧現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套用場景和典型案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數字鄉村治理實踐,“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網際網路+黨建”在農村基層全面鋪開。建設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系統平台,實現了對集體資產的線上管理、審核、監控。江西是全國整省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首批五個試點省之一,益農信息社在廣大農村地區已覆蓋全省88%的行政村,累計為農民提供“買、賣、問、辦”公益、便民服務3000多萬次,帶動農產品交易額約29億元,推動了信息為農服務和農產品有效上行,逐步成為江西農村電商大數據獲取的主要渠道。4個全國宅改試點縣(湖口縣、餘江區、大余縣、永豐縣)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3S等信息技術,建設了“智慧宅改”平台,真正做到農戶足不出戶即可完成宅基地建房等業務的申請和辦理。
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完善了“江西省網上常設技術市場”和全省12316綜合信息服務平台,聚合了多類專業特色服務,不斷吸引更多農村基層的“土專家”“田秀才”積極加入到服務隊伍,以便捷高效專業的線上化服務滿足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在江西省科技計畫項目指南中,加大了對農業信息化、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等項目領域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快了“贛機惠農”系統套用,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補貼等工作中農機與信息化融合,促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現代管理聯合發展。成立了江西省高等學校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已形成農業信息化與智慧農業、物聯網及檢測技術、大數據與計算智慧型、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四大研究方向。成立了江西省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著重建立科學完善的江西省信息安全標準化體系,推動信息安全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制定、修訂,做好信息安全標準化的宣貫和培訓工作。
(二)機遇與挑戰
發展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向縱深演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空前活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為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消費結構最佳化升級,消費活力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提供了市場機遇。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部署實施;各地區、各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為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政策環境。
面臨挑戰。一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全省各地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套用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邊遠農村地區存在網路信號盲區;二是有效數據套用有待加強,數據資源不足、資源分散、不夠精準等問題普遍存在,用數據支撐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的作用不夠;三是數據共享渠道有待暢通,農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設不完善,缺乏統一標準和規範體系,數據分散,各物聯網設備或管理平台之間無法實現共聯共享,信息數據完整性不足、關聯度不高,碎片化嚴重,“信息孤島”“數字壁壘”等現象普遍存在;四是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較為滯後,智慧型設施裝備適應性較差,缺乏經濟適用的智慧型化設施設備和技術;五是人才培育有待加強,既懂農業技術又熟悉信息化的跨界型複合型人才緊缺,農業信息化人才體系及隊伍不完善,直接影響“三農”信息技術的推廣套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總書記視察江西提出的“作示範、勇爭先”的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的更高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把鄉村作為落腳點,把農業農村信息化擺在首位,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位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發揮信息化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支撐作用,繁榮發展鄉村網路文化,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著力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培育資訊時代新農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二)工作原則
1.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產品創新、融合套用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要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2.需求導向,以人為本。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中的實際需求,推廣經濟適用好用的技術裝備,強化公共信息服務供給,讓廣大農民分享網際網路發展紅利。
3.共建共享,互聯互通。以共建促共享、以互聯促互通,構建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工作協作協同的格局,避免重複建設、產生新的信息孤島,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提高資金、數據、設施、系統使用效率。
4.安全可控,有序推進。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強化網路安全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守住安全底線,全面提升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堅持求好不求快,科學規劃、試點先行、穩紮穩打,因地制宜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
5.政府主導,多方共建。堅持政府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資金和技術優勢,設立專項資金,謀劃實施一批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換代項目,完善政府主導、市場及社會多方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充分發揮網際網路企業和農業信息化企業的核心作用,鼓勵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廣泛參與,進而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電商直播基地、物流快遞園區等鄉村數字經濟平台的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深度融合,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能力顯著增強。
1.智慧農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以鄉村產業發展為重點,成功打造一批高質量發展的數位化、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園區,培育一批以“贛鄱正品”為重點的農產品網路化品牌,到2025年,全省農業農村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加快農機裝備數位化改造,開展主要作物無人農場試點,全省智慧型化農機裝備普及率達到30%以上。建成10個以上數字農業創新套用基地,認定省級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企業)300個。發展休閒農業、創意農業、定製農業等鄉村數位化新業態。建設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台,推進追溯業務“指尖辦”,農產品質量安全“一網追溯”,全省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全部實現追溯管理。全面推進“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實現涉農縣全覆蓋,培育銷售額超千萬元的農產品產業化運營主體100家。
2.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基本建立
持續完善提升省級智慧農業“123+N”平台功能,建成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全面實現,大數據套用場景不斷豐富,數據要素價值逐步顯現。基本建成農田、種質、農村集體資產、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等基礎資料庫,以及水稻、生豬、漁業、茶葉、柑橘等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平台。在確保全全的前提下,建立數據共享開放機制,使涉農數據服務政府決策、服務農戶需要、服務企業開發,加快釋放數據紅利。
3.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數位化成為完善鄉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各設區市和涉農縣“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台建成率達到100%,形成鄉村數據動態化、場景可視化、套用智慧型化的管護新模式;“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進一步向鄉村延伸,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農民數位化素養大幅提升。
4.信息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農業農村信息化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取得新突破。強化江西省數字鄉村研究院、江西省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江西省高等學校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等技術支撐作用進一步強化,積極推進市、縣數字鄉村平台升級改造,實現縱向平台互聯、橫向數據互通。
三、主要任務
(一)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生產保障能力
1.發展智慧農田
建設全省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台和全省農田建設“一張圖”,集成國土調查數據、耕地質量等級數據、高標準農田建設數據、多源遙感數據等,實現對數據驅動的農田建設項目立項實施、竣工驗收、管護利用等全程動態數位化監管。建設基於物聯網、大數據、智慧型控制、衛星定位的智慧農田管理測控系統,實現農田灌排水等田間智慧型作業,構建耕地糧食產能評價、耕地質量監測等一體化輔助決策平台。
2.發展智慧種植
推進數字育種技術套用,建設數字育種服務平台,通過數位化、可視化手段完成制種基地資源詳細布局規劃和建設展示,使制種基地資源信息採集、制種計畫管理決策與空間信息管理融為一體,對未來制種生產計畫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評價,從而提高制種生產計畫的科學化、規範化水平。加快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推動智慧型感知、分析、控制等技術和裝備在大田種植和設施園藝領域集成套用;加速提升“四情”監測能力和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制定全省農業生產物聯網設備標準,建設智慧農場,推動智慧型感知、智慧型分析、智慧型控制技術與裝備在生產中的集成套用。引導智慧農場、科研基地、龍頭企業等根據所在區域氣象和水文、土壤、種業、投入品等情況,通過對作物生長態勢監測,對採集的數據加工分析,建立作物生產模型和標準,精準開展農業生產。規劃全省布控監測站點,在重大病蟲害發生源頭區、重發區、流行區和病蟲入侵高風險區實現監測點全區域覆蓋。通過物測與人報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全省範圍內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實現病蟲害數據一個庫、一張網、一幅圖,為防治和預警提供依據。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壤普查、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有關數據,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收集全省常用農藥的流通、銷售管理、使用地域、使用量等信息,形成全省各地區農藥使用資料庫。
3.發展智慧畜牧
通過數字育種技術,進一步強化畜禽育種創新能力,加快繁育體系建設,培育江西特色的自主優良品種;堅持“以育種為核心,以數位化平台為支撐,以全產業鏈運作為手段,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努力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強化畜牧業養殖監管平台套用,增加全省主要畜禽的直連直報平台數據採集科目,通過企業數據直報省市縣級平台,提升畜牧業監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規模養殖場數位化改造,推進環境感知、精準飼餵、糞污清理、疫病防控等設備智慧型化升級,推動生產全過程平台化管理。加強肉蛋奶產能監測,開展行業運行態勢分析和預警。加強動物疾病監測、診斷和防控信息化建設,完善重大動物疫情測報追溯體系,實現重大動物疫情實時監測、風險研判、早期預警和態勢預報。建立疫病專家庫,組建疾病快速診斷聯動機制,及時發現、處理動物疫病,減少養殖場的經濟損失和重大疾病的傳播和擴散風險。升級完善畜牧獸醫綜合信息平台,推進養殖場數據直聯直報,強化飼料、獸藥監管追溯,實現畜牧業生產、流通、屠宰各環節信息互聯互通。對畜禽產能監測、養殖、屠宰、市場等數據進行精確建模,通過智慧型化分析,構建畜禽數位化價格監測預警能力,指導畜禽的養殖、繁育、屠宰、流通、補助。
4.發展智慧漁業
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遺傳育種信息管理系統、苗種繁育監管系統等,為水產種業選育決策、苗種繁育自動化、管理效率提升等進行賦能。引導龍頭企業、養殖產業園等,採用物聯網環境監控技術,實現對水產養殖各環節、各要素的實時監測,實現全過程的可控管理;通過自動投餌、自動增氧等設備實時監控、遠程操控,有效精準控制養殖環境和養殖過程;推廣套用陸基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生物淨水、流水養魚、精準投餵、魚病防控、集污排污、水質線上監測、物聯網智慧型管理等技術,實現提質增效提高生產效率,節能減排提升生態效益目標;支持建設水生生物智慧監測系統、十年禁捕信息化系統;建立漁業大數據平台,對主要的水產品養殖和銷售數據進行收集,通過環境數據採集、市場信息採集和水域管控,動態獲取水產品生產、加工、深加工、市場等數據,向養殖戶、經營者開放市場價格、產品動態、銷量變化等信息,利用智慧型化分析決策系統,提供水產品價格監測預警服務,指導市場投入產出。
5.發展智慧型農機
支持大中型農機安裝導航定位、作業監測、自動駕駛等終端,推進北鬥智能終端在農機化領域中的套用,提升農機裝備智慧型化水平。加快智慧型農機裝備的研究、推廣和套用,加大智慧型農機裝備人才培育,為農機智慧型化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組織制定全程機械化智慧型農場(養殖場)設備配備規範,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建立各種形式的全程機械化智慧型農場(養殖場),加快以機代人步伐,推動農業生產少人化、無人化。建立全省農機化“數、管、服、產、用”管理服務平台和推廣套用手機APP,為市、縣以及各類農機主體提供數位化服務,實現以農機數據為支撐的作業服務、用油保障、金融支持等農機化套用。
加快農機作業大數據套用,完善農機化管理服務平台,提升農機鑑定、農機監理、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助核定等管理服務工作信息化水平。推動農機裝備數位化改造,發展耕整地、播種、施肥、灌溉、植保、收穫、初加工等環節的農機精準作業,開展主要作物無人化農場作業試點。積極發展“網際網路+農機作業”,推廣農機作業服務供需對接、作業監測、維修診斷、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加速全省農機跨市縣租用和流通,實現農機精準調度,提高農機利用率,促進農機共享共用。引導農業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等推進“無人農場”示範區建設,提升智慧型農機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占比,實現農業生產無人化或少人化。
(二)推動全產業鏈數位化,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
1.推進農產品加工信息化
加大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與新型農產品加工裝備的結合,實現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與傳統加工業的融合,培育發展網路化、智慧型化、精細化現代加工新模式,研發一批集自動測量、精準控制、智慧型操作於一體的綠色儲糧、生鮮貯藏、快速預冷、節能幹燥、品質調控等初加工技術裝備。推進農產品智慧型加工,推廣套用智慧型分揀、無損檢測、包裝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提高加工成套裝備信息化水平。加強農產品加工信息動態監測,探索品種專用、生產定製、產銷對路的精深加工引領生產發展的新模式。實現運行數據、質量體系、製造管理等全程監控,引領加工業逐步向智慧型化、無人化方向發展,推動傳統農產品加工廠智慧型化轉型。
2.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
統籌建設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數位化監管平台、“贛鄱正品”品牌認證體系,實現省、市、縣各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信息互聯互通、資源靈活配置、服務快速協同,為廣大企業提供電子商務一站式服務。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網路銷售區域特色農產品。持續實施“數商興農”,積極打造“贛鄱正品”品牌體系,支持地方開展特色農產品認證和市場推廣,以品牌化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對標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創建規範,認定一批電子商務示範基地、農產品直播示範基地、村播示範基地。充分結合“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和“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或升級縣級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打造本地農村電商生態服務體系。設定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和農產品上行直播區,對本地特色產品進行集中展示、直播銷售、跨境電商服務。建立運營服務團隊,提供農產品線上銷售服務和基礎公益性服務,具備為企業、網商、服務商和農戶開展電子商務提供政策諮詢、人員培訓、產品開發等功能。依託農村電商網路培訓公共服務平台,採取服務中心集中式培訓、重點村和村級分散式培訓加線上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不定期組織開展農村電商知識教育、推廣套用、電商創業、就業技能培訓、直播帶貨等農村電商專題培訓。
3.推進農產品倉儲物流信息化
健全省、縣(市、區)、鄉(鎮)、村四級物流網路體系,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一批立足田間地頭、設施功能完善、經濟效益良好、緊密銜接市場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推進省、縣(市、區)、鄉(鎮)、村物流服務站點信息化建設和物流信息終端部署,並與省、設區市物流管理體系形成數據共享,提升農村物流服務時效,降低物流成本。建設縣級農村物流中心、鄉鎮農村物流服務站和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推進鄉鎮運輸服務站的信息化建設和農村物流信息終端部署。開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引導生鮮電商、郵政、快遞企業建設前置倉、分撥倉,配備冷藏和低溫配送設備。
4.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
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台,實行主體名錄信息化,實施動態管理。探索部省市縣四級風險監測線上化、數位化管理,提升風險預警、專項整治、執法監管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功能,推廣套用“承諾達標合格證+追溯碼”模式,努力推動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同時為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追溯平台使用指導、培訓等服務,加強引領農業提質增效。推廣使用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電子誠信檔案,開展信用動態測評和分等分級,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信息化能力。鼓勵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推進“陽光農安”,開展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5.推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信息化
鼓勵引導休閒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數位化建設,提升數位化水平;加強信息化平台建設,不斷完善休閒農業管理和服務系統功能,推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信息資源的匯聚和整合,提升行業監管服務水平。
(三)夯實大數據基礎,提升農業農村管理決策效能
1.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
依託省政務雲等省內大數據平台,構建服務“三農”的數據平台,打造農業農村公共數據中心,全面有效支撐數字鄉村業務和套用。持續推進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管理制度,完善數據標準體系,編制數據資源目錄,構建全省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農業農村現行統計監測條件,拓寬遙感監測、物聯網、網際網路等數據渠道,強化農業數據採集,提升數據採集的廣度、深度、時效性和可靠性。深入推進政務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對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進行對接匯聚、加工處理、分類整理,建立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池。參照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數據的時空基準,構築農業農村全時空四維數字空間,實現數據精細化可視化的分級展現、直觀對比和動態跟蹤。培育數據交易市場,推動涉農數據要素有效流通。
2.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套用
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加強政府與市場協作,引導各類社會主體開拓農業農村大數據套用場景,提升數據資源利用水平。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分析通用系統,聚焦種源安全、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農業防災減災、農產品質量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宅基地利用、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等重大專題,完善分析預警指標體系,構建智慧分析預測模型集群,為重大決策提供基於大數據的智慧解決方案。建立一批重要農產品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分析套用中心。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對農業農村大數據進行挖掘和創新套用,培育一批大數據服務企業,打造一批大數據服務產品,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生產管理、市場行銷、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加強農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供需平衡分析制度,強化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打造權威、統一的農業信息發布平台。
3.推動政務信息化能力建設
加強農業農村政務信息系統的規劃設計,充分利用好現有基礎,按照統一硬體設施、底層系統、軟體工具的方式設計總體架構,集約建設、統一運維、共建共享,避免重複建設。最佳化布局政務信息系統,建立動態清單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系統建設、運行和管理效能。加強農業農村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設,最佳化網上服務流程,推動農業農村政務服務事項全程電子化辦理。加快推進移動辦公政務信息系統建設,提升公文辦理、行政管理、應急處置等效率。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數據平台。加快推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集線索受理、分析、調度、信息交換於一體的農業執法指揮調度平台。
(四)建設數字鄉村,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1.強化信息基礎設施
加快農村寬頻通信網、移動網際網路建設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發展,提升全省自然村組通寬頻網路覆蓋比例;持續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補償試點工作;持續實施農村有線電視網路雙向改造工程,推進農村應急廣播系統建設。繼續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構建為農綜合服務平台,推動益農信息社服務覆蓋全省行政村;全面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持續接入黨建、民政、社保、商務、醫療、教育、旅遊、金融、法律、新聞信息等服務資源,增強服務民眾、引導民眾能力。加快智慧水利建設和運用,重點推進農村供水、農業灌溉等方面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升級;全面構建農村智慧物流網路,實現農產品運輸、調度、冷鏈溫控的全鏈條管理,鼓勵鄉村傳統商貿站點(市場)信息化、數位化轉型升級;推進全省鄉村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農業等方面的建設。
2.推進鄉村數字治理
全面改造升級全省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推廣網路黨課教育。結合推進基層黨建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建設,建成覆蓋所有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的基層黨建信息化網路。探索推動黨務、村務、財務網上公開,暢通社情民意。推進農村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和格線化管理,廣泛開展平安志願者行動,深化基層平安創建活動。建設農村地區“雪亮工程”,著力提升農村地區覆蓋面,推進城鄉視頻監控連線貫通。建立和完善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分批有序推進全省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推進全省“網際網路+公共法律”服務,加快法治鄉村建設。
3.深化鄉村數字服務
加快政務數據資源共享,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次不跑”或“只跑一次”。推動“網際網路+社區”向農村延伸,不斷提升村民委員會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動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政務服務體系。統籌建設一體化智慧型化“網際網路+教育”大平台,構建資訊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與鄉村中國小對接,全面推進農村地區數字(智慧)校園建設。著力實施學校聯網攻堅行動,大力推動全省教育省域網建設,實現全省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寬頻網路全覆蓋。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鼓勵城市醫院向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醫療、遠程教學、遠程培訓等服務。推進全省統一集中的醫療保障信息平台覆蓋鄉村、社區醫療機構。加強中醫藥服務信息化平台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水平。加強基層養老服務機構信息化建設,推動全省鄉村互助式養老服務信息化。完善全省社會救助管理平台建設,推動平台向全省鄉村延伸。
4.發展鄉村數字經濟
推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向農村地區集聚,形成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最佳化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環境,鼓勵網際網路企業向鄉村拓展業務。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意農業、認養農業、體驗農業、休閒農業等新業態,探索推動鄉村共享經濟,鼓勵返鄉下鄉在鄉人員利用網際網路創業就業,培育數字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適宜鄉村特點、滿足農民需求的信息產品和服務,促進鄉村信息消費,打造新型鄉村數字生活。大力宣傳江西優秀農耕文化,引導各地做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網路展示工作。
(五)強化科技創新,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支撐能力
1.強化科技創新體系
依託江西省數字鄉村研究院等技術支撐,面向農業農村信息化套用創新需求,重點推進技術創新和智慧型裝備套用,推動相關領域共性關鍵標準與通用技術規範的制修訂。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建設跨界交叉領域的協同創新平台,探索實施技術研發“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科技創新體系。加強信息技術示範指導,把信息技術產品納入農技推廣範圍,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各類信息技術服務。
2.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核心技術創新與變革,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強化規劃設計,制定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攻關路線圖,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項目,重點攻關農業專用感測器、動植物生長信息獲取及生產調控機理模型、農業智慧型裝備與機器人等關鍵技術,探索無人農場、無人養殖場、無人漁場等技術集成與套用示範。著眼全產業鏈強化農機裝備研發製造和推廣套用,加快國產智慧型農機技術創新,突破動態路徑規劃、自動駕駛、精準作業、自動測產、智慧型組網等關鍵技術,推動智慧型農機快速發展。
3.壯大農業農村信息化產業體系
通過需求導向和市場選擇方式,以企業為主體,引導地方、社會資本和各類機構參與,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領域科技成果轉化與示範推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突出、市場競爭力強、帶動作用顯著的農業農村信息化龍頭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建立健全智慧農業裝備和軟體檢驗檢測體系,逐步形成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產業集群和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推進標準體系建設,增加標準有效供給,強化標準套用實施,加快構建統一、融合、開放的農業農村信息化標準體系。鼓勵舉辦各類農業農村信息化展會、論壇,促進交流合作。
四、實施步驟
按照先有“數”,才有“智”和“慧”的客觀規律,分三階段穩慎推進我省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
(一)加快農業農村數位化轉型,推動各類數據加速匯集(2021-2022年)
1.完成省級智慧農業數字平台建設
全面完成省級智慧農業PPP項目建設並投入使用,建成農業雲數據中心和智慧農業“123+N”平台,增強省級農業雲計算、存儲能力,整省推進N個業務系統套用,做好數據歸集和分析。
2.建設省級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
探索農業產業數位化轉型路徑,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推進國家數字農業創新套用基地建設,開展省級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企業)認定,使全省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企業)數量達到300個以上,打造一批產業數位化基地。
3.推進農機智慧型化建設
加快推動農機軌跡監測與補貼辦理融合,在當前輪式拖拉機、履帶式拖拉機、穀物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將履帶自走式旋耕機、四輪乘坐式水稻插秧機、四輪乘坐式水稻有序拋秧機、油菜籽收穫機4種農機具納入軌跡監測範圍,提升農機智慧型化的套用面,籌備建設“南方丘陵山區智慧型農機裝備研究院”,推廣套用農業智慧型機器人。
4.全面推進5G+長效管護平台建設
全面推行平台二維碼張貼在農戶“門前三包”責任牌和星級休閒鄉宿牌匾,紮實推動“五定包乾”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機制落地見效,組織開展平台信息採集,摸底沉澱村莊信息數據,打造16個縣(市、區)標桿平台。
5.探索智慧宅改平台建設
結合全省宅基地制度試點改革與規範管理三年行動,將提升宅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列入年度全省農村宅基地改革與管理工作要點,明確具體工作內容和要求,摸清宅改數據底數,推動四個國家試點縣籌集資金開展智慧宅改平台建設。
6.加快建設農田基礎資料庫
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工作,進一步完善建設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信息,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高標準農田項目全程監控、精準管理。
7.推動數位技術加速套用
在全省組織開展10場以上大賽、展會、論壇、案例評選、培訓等各類活動,引導地方、社會資本和各類機構參與5G、區塊鏈、AI、VR、數字孿生等技術與農業農村融合套用,提升農民數字素養和技能,撬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示範推廣在農業農村領域加速形成套用場景。
8.開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指標體系建設和規模測算
啟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指標體系建設和數字經濟測算工作,組織開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增加值測算和數字經濟指標填報工作。
(二)加快農業農村數位化融合,推動整合數據鏈(2023-2024年)
1.創建智慧產業大腦
推進水稻、生豬、漁業、茶葉、柑橘等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啟動農業七大產業鏈大腦創建工作,建設20個智慧種養項目,發揮產業網際網路整合優勢,構建“產業大腦+智慧種養”模式,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全域、全程數位化升級。
2.開發推廣“贛農碼”
利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融合開發“贛農碼”,初步實現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等農業規模主體賦碼管理,實現“一站式”的信息聚合和功能服務。
3.完成全省“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
按照數字鄉村建設指南,推進全省“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提升縣域農業優勢產業、農產品加工、存儲、物流、農產品電商等基礎條件,支持涉農縣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讓農民、村集體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鼓勵鄉鎮、村組的農村電商“集聚發展”,建立完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網路銷售體系、支撐保障體系,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運營主體。
4.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豐富套用場景
發展休閒農業、創意農業、定製農業等鄉村數位化新業態,加快培育一批數位化轉型升級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依託宅基地改革試點,推進縣級智慧宅改平台試點建設,做好省級宅改平台建設工作,探索高標準農田建後管護平台建設。
5.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數位化監管
推進省級農產品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台建設,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一網追溯”。全省各類農產品檢測數據實時上傳智慧監管平台,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基本實現入網監管。
各設區市和涉農縣“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台建成率達到100%。
(三)加快農業農村數位化創新,推動數據有序共享(2025年)
圍繞推進城鄉網路一體化建設、加快補齊“三農”短板的需要,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換代與普及覆蓋,有序推進5G網路建設套用和基於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規模部署,實現重點鄉鎮5G全覆蓋,城鄉間數字基礎差距不斷縮小。按照全省“一盤棋”和套用數據省市縣“全貫通”的模式,重點打造江西省智慧三農協同套用平台,推動數據有序共享。
1.打造“智慧農業一張網”
在匯集各業務系統數據沉澱的基礎上,加快建設農田、種質、農村集體資產、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等基礎資料庫,初步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一張網”,集中展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機耕種、畜禽養殖、農村服務、農產品電商、農業農村輿情監測、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數據採集、分析,並延伸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等大數據套用。
2.打造“數字鄉村一張圖”
構建全領域數位化管控體系,實現鄉村規劃、鄉村經營、鄉村環境、鄉村服務和鄉村治理等五大板塊可視化呈現。數位化的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為全省智慧農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打造“農民慧用一個碼”
在初步實現“贛農碼”信息聚合和功能服務基礎上,歸集農業農村數據,構建農村生產生活功能區全覆蓋。重點做好多跨套用場景建設,推動數據共傳共建共享,實現農民“一碼諮詢”“一碼辦事”“一碼學習”“一碼生活”“一碼銷售”等,初步實現“一碼通辦”全鏈條數位化閉環套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統籌協調機制,由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網信、發改、工信、科技、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整合相關配套政策和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協調解決部門間涉農數據共享機制、數據基礎設施保護等關鍵問題。市、縣級應成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推進區域內農業農村信息化規劃設計,落實建設資金和數據資源,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重點、難點問題,形成工作合力。縣級領導小組建議由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統籌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各項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將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融入鄉村振興重點工程,完善產業、財政、金融、教育、醫療、用地、用能等領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續推進落實。將智慧型農機具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範圍,加大對智慧型、複式、高端產品的補貼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與省級投資基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完善政銀企擔合作機制,採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風險補償、財政貼息等多種方式,有序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鼓勵地方政府最佳化營商環境,強化土地、資金、信息支持,發揮創業投資、股權(產業)投資基金等的投資引領作用。
(三)強化監測評估
加強對規劃落實情況的跟蹤監測、成效分析,開展實施情況評估,及時發現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推動完成目標任務。建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指標並開展監測,推動納入江西省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考評。建立健全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完善評價指標,對各地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進行監測評估,定期發布報告,引導各地加快發展。
(四)堅持示範引領
充分發揮國家級、省級數字鄉村試點縣的先行先試和示範引領作用,推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形成輻射帶動效應。注重對典型亮點工作的挖掘和總結提煉,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並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全社會關注、參與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濃厚氛圍。同時,大力推進機制、方法的探索創新,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社會信息化轉型,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典型案例,進一步發揮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不斷開創各個領域工作新局面。
(五)注重人才培育
協同發揮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各方作用,培養造就一批農業農村信息化領域的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管理團隊。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人員培訓,開展技術示範和技術服務,普及數字農業農村相關知識,提高“三農”幹部、新型經營主體、高素質農民的數位技術套用和管理水平。結合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畫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相關內容培訓,培育一批掌握智慧農業技術的農民。支持企事業和教育培訓機構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加快培養、引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實用人才。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激勵制度,充分發揮人才積極性、主動性。
(六)強化網路安全
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安全保護,落實涉農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開展網路安全監督檢查專項行動。繼續強化農村地區電信廣播電視設施安保工作,大力打擊盜竊破壞電信廣播電視設施的違法行為。依法打擊涉農信貸、保險及網貸平台等領域中的網際網路金融詐欺行為,做好網際網路金融風險防範宣傳工作。組織開展面向農村居民的網路安全教育培訓,提升個人信息保護意識。

內容解讀

總體思想

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落實江西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的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大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發展物聯時代新農業,建設資訊時代新農村,培育網路時代新農民,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向農業農村各領域滲透整合,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主要任務

主要任務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生產保障能力。主要是緊緊圍繞發展智慧農田、智慧種植、智慧畜牧、智慧漁業和智慧型農機五個方面,積極開拓農業農村信息化新領域。
第二部分是推動全產業鏈數位化,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通過推進農產品加工信息化、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倉儲物流信息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信息化,加快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全產業發展。
第三部分是夯實大數據基礎,提升農業農村管理決策效能。主要內容是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套用和政務信息化能力建設。
第四部分是建設數字鄉村,縮小城鄉數字鴻溝。通過強化信息基礎設施、推進鄉村數字治理、深化鄉村數字服務、發展鄉村數字經濟全方面全形度促進鄉村數位化建設。
第五部分是強化科技創新,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支撐能力。將強化科技創新體系,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壯大農業農村信息化產業體系建設融入鄉村振興重點工程,持續推進,引導各地加快發展,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保障措施

規劃從加強黨的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強化監測評估、堅持示範引領、注重人才培育、強化網路安全六個方面明確了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的保障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