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規劃(2023-2025年)

《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規劃(2023-2025年)》是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有關決策部署要求,加快推進我省富硒功能農業高質量發展,依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制定本規劃。

2022年12月14日,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規劃(2023-202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規劃(2023-2025年)
  • 發布單位:江西省農業農村廳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

發布信息

各設區市農業農村局、贛江新區社會發展局,廳機關各部門、廳屬各單位:
現將《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規劃(2023-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2022年12月14日

內容全文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有關決策部署要求,加快推進我省富硒功能農業高質量發展,依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展示了打造與我國大國地位相稱的農業強國的信心與決心,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江西作為農業大省,要堅持創新引領、改革攻堅、穩中求進、興贛富民,充分發揮我省綠色生態優勢、富硒資源優勢、營商環境優勢,在“三農”工作上奮發新作為,在鄉村產業中挖掘新動能,把發展富硒功能農業這一戰略新興產業作為推動江西農業農村經濟成長的重要抓手,謀發展、比實幹、作示範、勇爭先,深耕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賽道,加快推動江西向農業強省轉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部署要求,江西依託豐富的富硒土壤資源和綠色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富硒功能農業等特色農業,切實把特色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民生優勢。
1.富硒農地資源稟賦豐富適用
江西省富硒土壤分布廣泛,各縣市均有分布,在萍鄉市、贛州市、宜春市、上饒市、吉安市等地分布比較集中。根據最新調查,全省富硒土壤面積3980.55萬畝,占全省總面積的15.89%。全省耕地中富硒土壤面積655.76萬畝,約占富硒土壤面積的16.47%,占全省耕地面積的12.73%。富硒土壤中,綠色富硒耕地353.63萬畝,占全省耕地的6.86%,綠色富硒耕地總面積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名第八。中國地質學會先後公布的天然富硒土地認定結果中,江西省蘆溪縣銀河鎮宣風鎮天然富硒地塊(15365.95畝)、江西省于都縣梓山鎮天然富硒地塊(4177.22畝)、江西省豐城市董家鎮天然富硒地塊(14472.14畝)、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上堡鄉和寧都縣青塘鎮天然富硒地塊(19196.86畝)上榜,認定地塊數全國第三。
江西省各設區市富硒土壤統計表
設區市
面積(萬畝)
占比(%)
南昌市
107.64
2.70
九江市
119.21
2.99
景德鎮市
60.92
1.53
萍鄉市
526.55
13.23
新余市
325.50
8.18
鷹潭市
51.98
1.31
贛州市
560.40
14.08
宜春市
548.95
13.79
上饒市
669.05
16.81
吉安市
903.45
22.70
撫州市
106.90
2.69
總計
3980.55
100.00
註:數據來源於2022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提供的1:250000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其中未開展調查面積3635.33萬畝,具體涉及到以下市、縣(區):九江市的修水縣、武寧縣、瑞昌市,景德鎮市的浮梁縣、昌江區、珠山區,宜春市的靖安縣、上高縣、銅鼓縣、萬載縣,上饒市的婺源縣、德興市,以及撫州市黎川縣、資溪縣的局部地區。各設區市自行開展富硒土壤普查的數據未納入本次統計。
2.富硒功能農業發展初具規模
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產業發展可以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宜春市豐城市為始發地,首開江西富硒功能農業發展先河;第二個階段以贛州市為爆發地,掀起了江西富硒功能農業發展新潮。到2021年底,參與富硒功能農業發展的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達到211家,已經建立水稻、果蔬、茶葉、中藥材、油茶等富硒功能農業生產基地267.60萬畝,綜合總產值達501.41億元。在富硒領域共編制9個省級地方標準、2個團體標準、2個企業標準,涉及稻米、蔬菜、水果、茶葉等食品。已基本形成贛西富硒區、贛南富硒區、環鄱陽湖富硒區三大產業板塊。從全國地市級富硒產業產值看,湖北恩施、陝西安康、江西宜春處在領跑位置,江西贛州緊隨其後,為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社會經濟政策條件環境友好
江西省立足產業基礎和生態優勢,以綠色、健康、有機作為農產品鮮明標識,大力打響“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公用品牌,努力打造“贛鄱正品”認證體系,極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5250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796家,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7355億元,形成了糧食、畜牧、水產、果蔬四大千億元級規模產業。目前,江西省農業經濟已經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向初步農業現代化階段轉變的過渡期,農產品消費需求已顯現出從“量”到“質”再到“健康”的新變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速,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旺盛。當前,安全、營養、健康成為新時期消費者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要求、新期望,發展富硒功能農業、開發富硒產品既是滿足我國居民吃得放心、吃得健康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我省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路徑。
第二節 發展形勢
江西是全國富硒土壤大省之一,發展富硒特色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前,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已經進入到快速發展期,處於大有可為但又充滿挑戰的戰略機遇期。各設區市根據自身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水平,從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化解劣勢、直面挑戰等方面綜合考慮,堅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發展,有重點、分階段的逐步實施,讓富硒功能農業真正成為應變局、開新局的“新引擎”,真正成為“作示範、勇爭先”的“新標桿”。
1.發展機遇
江西省是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的腹地,是全國首個“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示範基地試點省”,擁有獨特區位優勢。加之富硒土壤廣布、農產品類型豐富、產業基礎紮實、生態環境優美、政策環境相宜,發展富硒特色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鄉村振興戰略、“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大農業、大生態、大健康”成為發展時尚,富硒功能農業發展進入了寶貴的發展機遇期。
一是綠色農業發展需要新活力。綠色農業、安全食品成為時尚,人們的營養保健意識日益增強,要求食品不僅要“吃得安全”,還要“吃出健康”,農產品功能化日趨明顯。富硒功能農業因其順應了民眾的健康需求,越來越得到重視、發展迅速,成為了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新潮流。
二是市場供給改革需求新動能。農業供給側改革,重點是緊扣農產品需求側,調整產品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依託富硒土壤資源特色和優勢,培育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富硒功能農業,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需求,可以有效激活農業農村內生髮展動力。
三是鄉村產業振興渴求新引擎。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關鍵一環。圍繞“富硒+生態+大健康”,發展“硒+X”產業,打好“組合拳”,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健全供應鏈,是真正實現鄉村產業興旺、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的重要途徑。
2.面臨挑戰
江西省認真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富硒功能農業發展的重要指示要求,把富硒功能農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加快推動“富硒+生態+大健康”產業發展,已經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挑戰。
一是科技支撐乏力,標準制定和執行不足,產品質量監管薄弱。如何全面準確地把握江西省富硒土壤地球化學特徵,提升土壤有效硒含量,培育富硒低鎘作物品種,創新產品生產工藝,將土壤富硒轉化為農產品富硒,打造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質量監管和保障體系,是富硒功能農業發展面臨的技術難題,嚴重影響到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產業融合不夠,產業集群優勢不明顯。江西省富硒農產品生產尚處在種養階段和初級加工階段,產業鏈短、價值鏈低、供應鏈弱,富硒功能農業整體上尚未集群成鏈,限制了富硒功能農業的增值能力和發展空間。如何以富硒農產品為基礎,推動富硒功能農業集群成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是富硒功能農業規劃設計、長遠發展的核心問題。
三是宣傳推廣不足,產業品牌建設缺乏。江西拿得出、叫得響、具有社會認同感和親密度的富硒產品品牌較少,對外富硒宣傳力度相對薄弱,具有江西特色的富硒文化尚未形成。如何迎合市場實際、貼近消費者需求,營造江西特色富硒文化,提升富硒品牌行銷策略,拉近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是贏得富硒產品市場優勢、保障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問題。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堅持因地制宜,重點突破與全面推進相結合,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堅持市場導向,政府引導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突出集群規模效益;堅持科技引領,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相結合,注重推廣套用示範;堅持品牌戰略,產品優勢與資源優勢相結合,提高產品市場影響;堅持協同發展,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大力發展共享經濟。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提出“這裡有豐富的富硒土壤資源,一定要打好這個品牌,讓富硒農產品在市場上更加暢銷”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江西富硒資源稟賦和綠色生態區位優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作示範、勇爭先”目標要求,堅持“一定位三集中”,科學定位富硒功能農業發展方向,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政策,按照“一產奠基、二產支撐、三產引領”的“硒+X”發展戰略,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科技支撐、融合發展、培育品牌和政策保障,進一步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雙向轉換通道,讓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特色優勢在全國形成更大品牌效應、更大市場影響,打造江西現代農業產業新特色、新優勢、新名片,讓“最好的富硒農產品在江西”唱響全國,走上一條高標準、高品質、高效益,強龍頭、強技術、強品牌、強管控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第二節 基本原則
高標準。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以高標準引領產業發展,健全富硒功能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做到高標準、嚴要求、找差距、抓落實,走上特色明、質量優、覆蓋廣、服務強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高品質。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推進富硒功能農業發展改革,將高品質發展理念貫穿進富硒功能農業發展全過程和全領域,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富硒功能農業競爭力。
高效益。堅持因地制宜創新發展,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突破富硒關鍵技術,推動富硒功能農業與農業結構調整、生態文化旅遊、強鏈爭先工程的銜接,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變美,實現更高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強龍頭。堅持以做優做強做大為方向,大力扶持“單品冠軍”和涉硒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發展,加快形成“一基地一主業一特色”的發展格局,突出點面結合、優勢互補,帶動富硒功能農業全面發展升級。
強技術。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圍繞富硒功能農業的發展瓶頸、關鍵技術問題,推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全方位、多視野、深層次開展研究,強化技術標準、生產規程、國家專利的編制和推廣套用,形成富硒功能農業發展的強大科技支撐。
強品牌。堅持質量立業、品牌興業,強化區位優勢、生態優勢、資源優勢、產品優勢,整合區域、企業、商品品牌,集中打造江西富硒全域公用品牌,納入“贛鄱正品”品牌體系,實現更大品牌效應、更大市場影響。
強管控。堅持嚴格管理質量至上,全面釐清富硒功能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圍繞生產和產品標準體系、投入品使用規範和產品檢測能力、產品追溯和質量監管體系建設加強管控,走出一條安全高效穩健的富硒功能農業發展道路。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圍繞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富硒品牌的目標定位,切實把最具成長性、爆發力的富硒功能農業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突出硒元素套用在農業一二三產業領域中的重要功能,大力實施“硒+X”發展戰略,以綠色富硒耕地為基礎,以建設富硒高標準基地為抓手,以生產加工標準化、質量全過程溯源為保障,推動富硒功能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走出一條高標準、高品質、高效益、強龍頭、強技術、強品牌、強監管的富硒功能農業發展之路,讓“最好的富硒農產品在江西”唱響全國,為打造鄉村振興樣板之地提供有力支撐。
——富硒功能農業戰略定位。基於“立足富硒資源稟賦、發展富硒特色經濟、樹立富硒產業品牌、擴大富硒富民實效”基本思路,緊扣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三大安全”,採取強科技、強鏈條、強協同“三大舉措”,順應新業態、新常態、新勢態“三大新態”,實現富硒功能農業創新創業有實效、進村入戶有實效、富民強省有實效“三大實效”。
——富硒功能農業區域定位。立足“贛西富硒區、贛南富硒區、環鄱陽湖富硒區”三大區域,基於“大農業、大生態、大健康”發展思維,對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閩三角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以硒興農、以硒旺業、以硒富民,集中打造全國一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區、全國優質富硒農產品生產區、國際知名富硒功能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區。
——富硒功能農業發展定位。基於“硒+X”發展戰略,做特做優一產、做強做大二產、做活做精三產,全產業鏈推動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的“4D富硒功能農業”,即:打造綠色、有機富硒種養標準基地;打造安全、營養、功能化富硒產品加工高地;打造休閒、觀光、體驗式富硒康養旅遊勝地;打造先進、開放、共享型富硒產業集群寶地。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富硒功能農業綜合產值達1600億元以上;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分批建設10個以上富硒功能農業重點縣,全省富硒功能農業龍頭企業(以下簡稱富硒龍頭企業)總數達300家,建設各類富硒標準化基地300個;標準認證體系不斷完善,全省富硒省級地方標準總數達20個,各類富硒農產品認證總數1000個,完成含硒農產品檢驗檢測總數10000個;富硒品牌不斷唱響,構建“1個富硒全域品牌+N個地方公用品牌+N個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江西富硒品牌矩陣體系。
第三章 發展格局
以實施“硒+X”發展戰略為主線,科學確定全省富硒功能農業產業布局。在空間布局上,綜合考慮綠色富硒土壤資源分布狀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基礎、富硒功能農業保障條件等因素,選定贛西、贛南為主的24個縣(市、區)為重點,分層次發展富硒種養業、精深加工、康養旅遊業,輻射拓展到省內其他富硒地區。在重點產業上,加快推進富硒稻米、富硒水果、富硒蔬菜(竹筍)、富硒油菜、富硒茶葉、富硒禽蛋等六大產業;在平台載體上,全產業鏈打造重點縣區、重點產業、重點園區、重點基地、重點企業、重點品牌等六大重點,帶動產業整體發展升級。
第一節 大力建設富硒農產品保護區
以“贛西、贛南、環鄱陽湖”三大區域為重點,結合富硒農產品“單品冠軍”和基地建設,將清潔富硒耕地劃定為富硒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強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保護區內產業布局,最佳化農業種養結構,大力開展示範種植,積極打造綠色富硒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規範保護區內富硒農產品生產投入,把控肥料產品安全性、有效性和適宜性,保障富硒功能農業生產安全。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專欄1 富硒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
——加大富硒農產品生產支持力度。扶持政策優先向富硒生產保護區傾斜,鼓勵富硒種養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支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富硒生產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富硒龍頭企業作用,帶動農戶生產積極性,確保增產增收。
——最佳化富硒農產品種植結構。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廣富硒、高產、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加強新品種新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力度,重點支持水稻、蔬菜、水果等新品種示範推廣,因地制宜適度發展富硒旱糧作物。
——推進富硒功能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按照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要求,大力培育服務主體,積極創新服務機制,著力拓展服務領域,加快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富硒功能農業社會化服務。
——強化富硒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監管。嚴格保護區內綠色富硒耕地管理,按照“誰使用、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落實管護責任,強化績效考核,確保全省綠色富硒耕地面積不減少、土壤質量不降低,切實保障富硒農產品質量和安全。
第二節 大力建設富硒規範種養基地
堅持“因地制宜,重點突破”“一主多輔,三產融合”的發展思路,重點扶持富硒稻米、水果、蔬菜(竹筍)、油菜、茶葉、禽蛋等六大優勢產業,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特色富硒產業,建設一批現代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富硒種養生產基地。加強“單品冠軍”、涉硒龍頭企業培養力度,鼓勵企業參與基地建設,形成“一基地一主業”的發展格局,打造一批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產業特色明顯的富硒規範種養基地。
專欄2 富硒規範種養生產基地建設
——富硒稻米種植基地建設。夯實富硒稻米產業基礎,生產規模化、管理規範化。全面打造富硒大米知名品牌,引導發展“鄱陽湖大米”“宜春大米”“萬年貢米”“井岡山大米”等區域公用品牌,有條件的,可以轉變成為富硒大米公用品牌。
——富硒水果標準基地建設。做優做強做大“臍橙、蜜橘、甜柚”等優勢產業,鼓勵發展獼猴桃、葡萄、早熟梨等特色果業,重點打造“贛南臍橙”“井岡蜜柚”“上饒廣豐馬家柚”“奉新獼猴桃”“新余蜜桔”“袁州硒橙”等品牌,促進富硒果品高產、優質、周年性供應。
——富硒蔬菜標準基地建設。依託景德鎮市樂平市,贛州市興國縣、于都縣、會昌縣,宜春市高安市、宜豐縣、萬載縣,上饒市餘干縣,吉安市永豐縣、新幹縣等,不斷打造富硒蔬菜(竹筍)“單品冠軍”,鞏固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地區富硒蔬菜供應基地地位,實現蔬菜產業提質增效。
——富硒油菜種植基地建設。依託贛北油菜高產區、京九鐵路沿線油菜長廊、浙贛鐵路沿線油菜長廊建設,推廣稻油輪作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稻-油”“稻-稻-油”“油菜-花生-芝麻(大豆)”等三熟制輪作規模化、集約化高效栽培生產模式,推進富硒油菜苔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提高基地建設效率。
——富硒茶葉種植基地建設。結合“四綠一紅”五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以生態、綠色、有機、富硒為方向,提升茶葉質量,加快品牌整合,開拓國內外市場,實現江西富硒茶產業振興發展。
——富硒禽蛋養殖基地建設。加強地方品種選育與新品種培育。加強動物疫病防治,推廣普及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等,提升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型化設施裝備水平。爭創“江西富硒畜禽”等特色品牌,逐步建立江西“富硒禽蛋”生產標準體系。
第三節 大力建設富硒精深加工基地
以富硒種養為基礎,富硒加工為支撐,富硒高新技術轉化為突破,打造富硒產品研發、加工製造、冷鏈物流為一體的基地。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強鎮,以及富硒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最佳化加工基地規劃布局,強化新產品研發、大品牌培育,構建起以富硒農產品、富硒生物製品和富硒農用資料加工品為重點的新型產業體系,推動富硒產品從初級生產向精深加工到產業集群的方向發展,走上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打造若干安全、營養、功能化的富硒產品加工高地。
專欄3 富硒精深加工生產基地建設
——富硒大米深加工基地建設。依託環鄱陽湖、贛西、贛南、贛撫平原、吉泰盆地等富硒水稻種植區,按照“一個優勢區域、一個公用品牌、一套標準體系、多個經營主體和產品”的發展思路,建立加工示範基地提升富硒大米品牌。
——富硒蔬菜加工基地建設。將贛州市興國縣、寧都縣,宜春市高安市,上饒市餘干縣,吉安市新幹縣、永豐縣等打造成富硒設施蔬菜聚集區,將贛州市信豐縣建成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贛州配送中心,推進景德鎮市樂平市建成江西富硒蔬菜加工物流中心、華東優質富硒蔬菜集散中心,將宜春市宜豐縣建成江西富硒竹筍加工物流中心。
——富硒農副食品加工基地建設。以加工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主要載體,以“硒+農業”初級產品為基礎原料,大力發展富硒農副食品、富硒預製菜、硒飲料、精製茶等加工業,延長富硒農副食品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富硒生物藥業加工基地建設。以樟樹生物醫藥產業園、袁州醫藥工業園為載體,以“硒+大健康”發展思路,發展富硒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及藥品,建設精深加工標準基地,延長富硒藥業生產的產業鏈,提升中草藥附加值。
——富硒農用資料加工基地建設。面向標準化富硒功能農業生產所需的農業投入品,大力發展富硒肥料、富硒飼草飼料、富硒酵母等富硒農用資料加工,實現富硒功能農業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推動富硒功能農業全面發展升級。
——富硒產品加工走廊建設。以320國道為軸線,打造贛西—吉泰盆地—贛南硒產品加工走廊,通過整合周邊地區富硒農產品,建設全省富硒農產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園區,促進硒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發展,打造全國知名品牌。
第四節 大力建設富硒功能農業園區
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園和物流中心,構建“硒+農業、物流、物聯網”的線上、線下服務體系,建設全國知名富硒產品交易中心、區域大數據智慧物流中心。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建設一批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的富硒功能農業園區。
專欄4 富硒功能農業園區建設
——富硒產品現代物流中心:立足園區發展規劃,結合縣域物流配送體系建設,著力建設富硒產品物流服務中心、富硒產品綜合交易平台,鼓勵和支持富硒產品流通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集團化經營發展,建成區域知名的富硒農產品集散地。
——富硒產品智慧物流網路:圍繞“硒+物聯網”,打造“產品智慧型可追溯網路系統”“智慧型物流配送中心”,發展“網際網路+”農業,建成線上、線下覆蓋全國的富硒產品配送網路。
——富硒產品交易中心:實施“訂單農業”工程,形成“生產—收購—銷售”利益共同體,拓展市場、拓寬銷路,加強生產與市場的密切聯繫,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實現生產與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協同。
第五節 大力推進富硒休閒農業發展
基於“硒+X”發展戰略,以“大農業、大生態、大健康”為發展思路,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綠色文化、古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發揮硒產品、硒溫泉、硒美食、硒文化等特色優勢,建設農、旅、養融合的富硒生態康養旅遊產業集群,打造集硒康復療養區、硒研學體驗區、硒休閒度假區、硒文化展示區、硒溫泉娛樂區、硒美食餐飲區等於一體的綜合體,形成“硒博館”“硒博會”“硒遊記”服務品牌,將江西建成世界富硒休閒康養旅遊高地。
第四章 重點行動
重點實施富硒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行動、標準引領行動、產業提升行動、品牌培育行動、服務支撐行動、開放合作行動等六大行動。
第一節 實施科技創新行動
圍繞“硒+生態+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富硒功能農業相關的套用基礎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著眼於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富硒產品開發和科研成果孵化,強化科技推廣套用。
——開展富硒功能農業科研攻關。加強“產學研用”深度協作,整合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大學、省農科院、宜春學院等科研力量,聯合國內權威富硒科研單位、頭部企業等力量,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協同構建我省富硒科研創新和技術集成平台,重點對農產品硒含量穩定性標準化生產技術、富硒阻鎘等重金屬伴生的有效控制技術、富硒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三大技術瓶頸”開展聯合攻關。將江西建成富硒功能農業研發領域人才集聚、高層次科研成果創新孵化的重要基地。
——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實施優質高效富硒農產品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依靠創新不斷提升富硒農產品品質、延伸產業鏈,強化產地環境、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精深加工、銷售及售後服務等全過程科技服務。依託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引導24個產業體系技術崗位專家以及相關技術推廣人員,積極推廣富硒生產新技術,提升富硒功能農業科技整體水平。開展招才引智行動,吸引國內外科研院所進駐開展深度合作,大力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富硒功能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開展富硒土壤保護區土壤生態修復。強化富硒耕地管理,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富硒耕地。實施土壤修復治理計畫,做好富硒耕地的安全利用。加強農業清潔生產管理,嚴控工礦企業排放、城鎮垃圾、生活污水等農業外源性污染對富硒土壤保護區的影響。通過農田土壤改良、生態修復,改變農田土壤的理化特性,改善土壤中硒元素的可溶性和水溶硒含量,為提高農產品中硒含量、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品質創造條件。
第二節 實施標準引領行動
聚焦富硒功能農業全產業鏈,研究制定富硒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規範,構建富硒功能農業標準體系,推動富硒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加快富硒標準體系建設。依託江西省富硒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強化標準引領作用。圍繞重點產業,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等開展富硒生產技術規程、加工技術標準、富硒食品含量標準等省級地方標準研製或修訂。建立富硒領域專家庫,鼓勵企業和團體積極制定富硒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努力打造中國富硒產品標準高地。結合富硒農產品對土壤、投入品、種養、加工等方面的要求,建立貫穿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過程的富硒功能農業標準體系。
——推動檢測認證體系建設。推動檢驗檢測機構的檢測檢驗、研發中試、技術服務等能力提升,鼓勵重點縣區打造公共檢測平台或在體驗消費場所建設硒快速檢測點。引導和鼓勵涉硒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富硒產品認證,有效提升富硒產品品質和附加值。加大對認證和檢測機構的監管力度,淨化認證檢測市場秩序,樹立認證檢測的社會公信力。推動建立富硒產品的認證標識管理制度。
——強化追溯監管體系建設。推行“區塊鏈溯源+合格證”開證模式,推進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台建設,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象名錄管理制度,實現富硒農產品生產管理、質量跟蹤、市場流通的全流程防偽可追溯。適時部署組織對富硒產品假冒偽劣、虛假宣傳等市場亂象進行整治。
第三節 實施產業提升行動
立足“六大主導產業”“六大重點領域”全產業鏈打造,夯實富硒功能農業、壯大硒加工業、提升硒服務業、完善硒產業鏈,做好富硒龍頭企業“強鏈爭先”,實現“質優、量增、鏈全”新格局。
——加強富硒土地資源調查。完成全省剩餘未開展的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在此基礎上完成全省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綜合研究和成果集成。在有利的農業產區優先安排1:5萬土地質量調查,圈定富硒土地資源,為規模開發富硒土地提供科學依據。選擇10個左右重點地區開展1:1萬富硒功能農業目的精細土地質量調查。積極組織開展天然富硒土地認證與標識申報工作。
——加大富硒龍頭企業培育。圍繞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儲運、消費、品牌、體驗、服務等九大環節,開展富硒龍頭企業“強鏈爭先”行動,每個主導產業打造支撐產業鏈上下游發展的鏈主型企業,發展有特色的“單項冠軍企業”和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引導富硒龍頭企業參與全省“映山紅”行動,爭取富硒龍頭企業列入省重點擬上市後備企業名單,推動企業掛牌上市。引導富硒龍頭企業建立技術創新中心、院士工作站(或工作室)。
——建設高標準基地。參照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試點省,選擇富硒資源優勢突出的設區市開展省市共建富硒農產品基地試點市。鼓勵富硒龍頭企業通過自建或聯建的方式,分區重點建設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特色明顯的標準化、規模化富硒種養生產基地。引導各地推動生產、加工、儲運、保鮮等環節設施設備標準化改造,建設全程管控、產品優質的標準化基地。
——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支持贛西、贛南、環鄱陽湖地區發展富硒稻米及米粉加工,贛南、贛西地區發展富硒果蔬加工,“四綠一紅”優勢產區發展富硒茶葉加工,贛西發展富硒禽蛋加工,培育富硒加工頭部企業,開發富硒休閒食品、功能性食品、生物製品。引導富硒龍頭企業向產業園、加工園集聚,推動贛西、贛南、環鄱陽湖等硒資源富集區主動融入我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新業態集聚融合發展。鼓勵宜春、贛州等地大力推進“硒+農業+精深加工+康養旅遊”新業態融合發展,推動硒產品、硒溫泉、硒美食、硒文化等特色發展,打造50個“硒+休閒康養”“硒+科普研學”網紅打卡地,推介10條以鄉宿、鄉游、鄉食、鄉購、鄉娛為一體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發揮數字賦能,搭建富硒功能農業數位化平台,推動富硒全產業鏈數位化。
第四節 實施品牌培育行動
結合“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戰略,打造江西富硒區域公用品牌,提升江西富硒功能農業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競爭力。堅持“三高四強”原則發展富硒功能農業,統籌推進硒文化精品創建,極力營造“江西有好‘硒’,好‘硒’出江西”的營商環境和文化氛圍。
——加強富硒品牌建設推介。鼓勵各類富硒龍頭企業打造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將富硒品牌納入“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江西綠色生態”品牌戰略和“贛鄱正品”體系,加快布局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主銷地,鼓勵各地建硒博館、辦硒博會,講好“硒”故事。
——暢通市場行銷渠道。以高標準富硒種養基地為重點,以私人訂製、個性服務方式,推出精品的鮮活富硒農產品。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直供直銷等銷售模式,助推各類富硒農產品上平台、進商超。利用新媒體平台,通過引流傳播和渠道行銷,拓展富硒農產品行銷渠道、網路和終端。在南昌、贛州、宜春等地通過開設旗艦店、硒餐廳等形式打造集科普宣傳、產品展示、銷售對接、品牌推廣、消費體驗、快速檢測“六位一體”的富硒體驗展示館。
——開展科普宣傳推廣。集中開展“硒保健”“硒營養”“硒長壽”等知識科普宣傳。通過各類媒體平台全方位宣傳富硒文化與產品,推動硒科普進機關、進校園、進酒店、進社區、進景區,推介硒資源、硒科技、硒產品、硒文化。出台《硒科普基地認定管理辦法》,認定硒科普教育基地。利用新媒體手段,綜合電商驅動與網紅直播,全方位宣傳富硒文化與產品。深挖“老字號”“土字號”,深化富硒功能農業文化內涵,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展示江西硒文化。
第五節 實施服務支撐行動
以政府機關、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為主導,以相關科研團隊、檢測機構、管理部門為載體,強化全產業鏈公共配套服務。鼓勵各類服務組織加強合作,圍繞產業、產品、品牌,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構建服務聯合體和利益聯結體,打造新型全產業鏈服務組織體系。
——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鼓勵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大學、宜春學院等高校加大對富硒基礎學科支持力度,加大富硒功能農業人才培養,力爭2024年開設富硒功能農業專業。建立人才引育機制,引導高校拓寬富硒基礎學科的套用面,推進科技小院建設,構建“基礎+套用”複合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支科技型、實用型富硒功能農業專業人才隊伍。
——開展金融保險服務。引導金融機構拓展金融服務,創新推出富硒功能農業專項金融服務產品。積極發揮“財農信貸通”“財園信貸通”和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作用,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多元投融資體系。鼓勵保險機構探索創新推廣富硒功能農產品價格指數、氣象指數等特色農業保險,提升抗風險能力。
——創新數據統計方法。出台《硒產業統計工作方案》,將硒產業的統計納入部門統計工作範疇,科學掌握全省富硒功能農業生產、加工、消費大數據,創新在全國建立“中國硒產業發展江西指數”,形成定期發布機制,為各級政府、企業、金融(投資、科研)機構提供客觀、科學的決策依據。
第六節 實施開放合作行動
樹立“跳出江西、發展江西”理念,聚焦最佳化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以項目為王”招大引強,開展鏈式招商引資,創造條件加強與國內外富硒功能農業研究機構和知名企業合作,不斷激發富硒功能農業開發活力和發展潛力。
——開展招大引強行動。聚焦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和營商環境最佳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專題招商活動,引入加工和市場型龍頭企業來贛投資,引進國內外有意願發展富硒功能農業的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央企、國企、上市公司或大型企業集團來贛投資或合作開發,開闢江西富硒功能農業開放合作新格局。
——推動對外合作交流。充分挖掘利用硒產品、硒文化等江西優質“硒”資源,組織我省富硒龍頭企業和富硒農產品,參與區域各項重大經貿交流活動,暢通江西富硒功能農業開放交流合作新渠道,不斷拓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銷售市場。推動江西與省外先進地區簽訂合作框架協定,加強標準制定、瓶頸技術的科研攻關合作,推動富硒功能農業上升為國家戰略。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富硒功能農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關係到現代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關係到在全國富硒功能農業領域“作示範、勇爭先”。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加大要素保障和政策服務,匯聚各方資源優勢,形成齊抓共管的橫向合力。各地要加強全面領導和統籌引領,調動各方面資源要素,構建強有力保障措施,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縱向合力,紮實推進富硒功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省級建立富硒功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協調機制。成立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專家委員會,為科學決策提供諮詢意見。相關市、縣(區)人民政府為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責任主體,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年度行動計畫,明確任務分工和時間節點,統籌資金、技術等要素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進富硒功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第二節 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財政資金統籌整合力度,支持富硒土地資源調查、富硒標準化基地、標準制定、產品認證、科研技術、品牌打造、園區建設等富硒全產業鏈發展。在政策允許的範圍,支持符合條件的富硒龍頭企業享受稅收、金融、用地、人才、科技、項目等政策。依法依規組建專業協會,構建行業規範、標準和服務平台等各項管理制度。各地出台具體支持政策措施,要統籌整合財政相關涉農資金,引導土地、技術、人才、資本、項目等關鍵要素向富硒功能農業“六大產業”“六大重點”“六大行動”予以傾斜支持。
第三節 強化監督考核
建立富硒功能農業調度和分析工作機制,加強對重點工作任務跟蹤,定期通報推進和完成情況,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對工作落實不力,行動推進緩慢的單位和部門,進行約談和通報。完善考核指標體系,加大考核權重和結果運用,考核結果將與涉農項目安排獎補措施資金掛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