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以下簡稱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個歷史進程的交匯融合與創新發展,是數字時代建設製造強國、網路強國的扣合點,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集中體現,是新發展階段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江西堅定不移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必然選擇。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和《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江西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等檔案精神,特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
  • 實施地區:江西省
第一章 發展現狀與形勢,第一節 發展現狀,第二節 發展形勢,第二章 總體要求,第一節 指導思想,第二節 基本原則,第三節 發展目標,第三章 主要任務,第一節 構建融合發展新基礎,第二節 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第三節 壯大融合發展新主體,第四節 開拓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新格局,第五節 健全工業信息安全新體系,第四章 保障措施,第一節 完善綜合推進機制,第二節 強化政策扶持力度,第三節 強化人才支撐體系,第四節 最佳化融合發展環境,

第一章 發展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我省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邁上了新台階,有力支撐了我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一)兩化融合總體水平邁上新台階。深入開展兩化融合“個十百千萬”工程,培育了兩化融合示範企業300餘家,兩化融合示範園區15個,打造了汽車、航空、醫藥、石化等兩化融合示範行業。全省兩化融合綜合發展指數達48.6,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企業數量214家,兩化融合發展重心由“深化局部套用”轉向“突破全面集成”,區域性、行業間的發展均衡度不斷提升,大中小企業的發展日趨協調,有力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二)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全面推進。工業企業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64.1%,生產設備數位化率40.6%,套用電子商務比例60.5%,主要行業重點企業綜合集成率超過80%。信息技術加速在全流程、全產業鏈滲透融合和集成套用,推動製造業核心競爭能力持續提升。智慧型製造“萬千百十”工程取得成效,累計套用18726台(套)智慧型裝備,實施了1332個“數位化車間”,培育發展了206家智慧型裝備企業,創建了12家智慧型製造基地,進一步推動了裝備、平台、集成服務和產業協同發展,推進智慧型製造技術升級、標準升級和產業鏈協同升級。
  (三)工業網際網路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出台深化“網際網路+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實施意見,大力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慧(AI)、虛擬現實(VR)、區塊鏈等數位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套用,推動工業加速向數位化轉型,加速創新方式、生產模式、組織形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實施“企業上雲”行動,培育了9個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雲平台,超過3萬家工業企業上雲上平台。深入推進“5G+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開展“5G+工業網際網路”套用示範企業培育,推動製造業從局部信息技術套用向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轉變。
  (四)信息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以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3專項”)轉移轉化試點示範為抓手,堅持網路先行的原則,面向企業高可靠、低時延、廣覆蓋的工業網路需求,加快推進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擴大網路覆蓋範圍,最佳化骨幹網路。開通NB-IoT基站7.3萬個。4G網路基站16萬個,行政村覆蓋率達100%,實現了高速公路和鐵路沿線連續覆蓋。開通5G基站3.37萬個。建成3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
五年來,全省兩化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對傳統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緊迫性和重要性認識不夠,兩化融合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效益的提升作用沒有充分發揮。二是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的支撐能力不強,多層次、多樣化服務的數位化生態體系尚待健全完善。三是兩化融合領域缺乏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信息化人才仍然缺乏。

第二節 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建設製造強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兩化融合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從全球來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波及全球,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重大衝擊。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嚴峻,競爭日益加劇,亟需通過兩化融合加速產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升級,全力構築產業發展新優勢。
從我國來看,我國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任務緊迫,製造強國建設進入爬坡邁坎的攻關期,工業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產業鏈不穩不強,亟需通過兩化融合加速構建要素互聯互通、資源精準配置、應急回響快速、產業柔性協同、價值生態共創的新型工業生產製造服務體系,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治理能力升級。
從江西來看,江西省在打造有色、電子信息2個萬億級產業,裝備、石化、建材、紡織、食品、汽車6個五千億級產業,航空、中醫藥等若干個千億級產業,其中傳統產業比重大,面臨著增長乏力、產能過剩、效益不高、創新不足等共性問題,亟待通過產品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衍生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共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工業發展新優勢。
從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來看,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製造業加速滲透並實現大範圍套用,數據要素賦能作用持續顯現,工業經濟向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發展,正在引發系統性、革命性、群體性的技術突破和產業變革,不斷催生融合發展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拓展發展新空間。
綜合判斷,我省兩化融合發展正處於走深向實的戰略機遇期。“十四五”時期,亟需進一步發揮體制優勢、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在更高水平實現兩化融合發展。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扣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智慧型製造為主攻方向,以工業網際網路為主要抓手,以創新引領、數據驅動發展為核心,以數位化套用為牽引,深入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重點產業數位化轉型,激發傳統產業新活力和企業融合發展新動力,形成新動能、新模式、新業態,營造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相互促進、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生態共建,融合發展。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形成促進公平競爭、激發創新活力的政策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形成多方參與、協同合作、有序競爭的兩化融合發展模式,構建資源富集、套用繁榮、產業進步、治理有序的融合發展新生態。
——分類施策,協調發展。立足區域經濟的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針對不同區域的優勢稟賦,不同行業的需求特徵,不同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的基礎、階段和水平,加強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形成科學、靈活、精準的分類推進機制,在頂層設計的框架和布局中,實現區域間、行業間、企業間兩化融合協調發展。
——供需互動,協同發展。把握供給和需求的適配協同,引導信息技術企業立足市場需求,增強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實現技術、產業、套用融合互動,激發需求潛力、豐富技術供給、深化產業套用,以產業數位化轉型需求帶動信息技術加速發展,以信息技術供給加速產業數字轉型,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協同發展。
——數字驅動,創新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持續完善政產學研用金協同機制,與時俱進,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數據驅動潛能,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推進企業實現不同環節、不同領域的跨界融合,形成依靠創新驅動實現內涵型增長的發展態勢。
——示範帶動,循序發展。著眼於重點行業發展,從企業戰略和業務需求著手,緊密結合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以重點行業、骨幹企業、重要環節為突破點,促進企業構建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樹立標桿,單點突破,示範引領,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推廣有效、可複製的經驗與模式,形成以點帶面可持續推進格局。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十四五”末,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高,“2+6+N”重點產業領域的數位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綜合支撐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網際網路套用能力持續提升,多方參與、互利共贏的“數產融合”發展格局不斷完善。
——綜合支撐能力提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發展,企業安全防護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顯著提升,兩化融合發展指數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企業數量超過1000家,5G企業用戶普及率達到50%以上。開展企業區域網路改造試點100個以上,培育3-4個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行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成5-10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工業APP數量超過1000個。工業信息安全標準達標企業50家以上。
——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能力顯著增強,培育一批兩化融合創新研究院和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創新服務綜合體、重點實驗室等,進入兩化融合集成提升與創新突破階段的企業比例超過40%。企業數位化轉型成效顯著,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0%以上,重點領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0%以上,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普及率達30%以上。
——網際網路套用能力提高。工業網際網路促進傳統產業數字轉型取得積極成效,企業上雲上平台數超過8萬家,企業製造裝備實現上網數量達到10萬台(套)以上。打造一批“5G+工業網際網路”套用示範項目、區塊鏈套用示範項目。大型製造企業採購銷售平台向行業電子商務平台轉型,企業供應鏈協同水平提升。

第三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構建融合發展新基礎

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
統籌全省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推動基礎電信運營商和企業建設大頻寬、高速率企業外部網路,建設連線生產裝備、儀表儀器、感測器、控制系統、管理系統等要素的企業區域網路。支持重點行業、企業結合生產和服務實際,以生產裝備和終端產品聯網化改造為切入點,推動5G網路與NB-IoT窄帶物聯網、Wi-Fi6、4G LTE、無源光纖網路(PON)、企業專線等的優勢互補與協同建設,推動現場匯流排、工業乙太網演進升級,推廣套用工業無線、時間敏感網路、軟體定義網路、新型智慧型網關、IPv6等新型網路技術,合理部署邊緣計算節點,增強信息互動和邊緣處理能力。加快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節點。
專欄1 推進兩化融合數字“新基建”建設工程
1.開展企業區域網路絡改造。支持製造企業對工業設備設施數位化、網路化改造,合理部署邊緣計算節點,增強信息互動和邊緣處理能力,採用工業乙太網、工業PON、工業無線、時間敏感網路、邊緣計算等新型網路技術,建設連線生產裝備、儀表儀器、感測器、控制系統、管理系統等要素的企業內部網路。
2.開展企業外網路建設。圍繞工業核心產業環節,積極推進傳統物聯網到移動物聯網產業套用進程,構建連線多個廠區、工業智慧型產品、產業鏈夥伴的網路,支撐企業間、企業內部門間資源、能力和需求的協調對接,以及產品的遠程監測、維護、服務和信息分析,提升企業外網數據傳輸能力,降低企業網路使用成本。
3.支持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立標識註冊、標識解析、業務管理、數據管理、安全保障等功能系統,實現與國家頂級節點的互聯互通,通過二級節點與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工業信息系統、企業節點的對接,促進供應鏈管理、重要產品追溯、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套用,提供標識備案、解析監測等公共服務。
到2025年,培育100個企業區域網路改造試點示範,建成5G基站7萬個,力爭10萬個,行政村5G通達率達到50%,千兆光纖網路接入10G-PON及以上連線埠數超40萬個,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超過2800萬個,形成2-3個百萬級規模的工業套用場景。
二、提升5G發展能力
加快5G規模組網建設及套用,實現產業園區、重點企業的5G網路全覆蓋。建設一批5G示範網路,部署5G切片專網,滿足工業領域差異化網路需求。前瞻性布局6G網路發展。發展5G網路設備及核心器件,推進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器件、光交換器件、中高射頻器件、微基站、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天線陣列設備、感測器、濾波器、通信模組等網路設備及核心器件發展。發展支持5G網路制式的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VR頭盔及車聯網、智慧家居、AI機器人等產品。培育基於5G的工業網際網路套用場景,鼓勵大型企業實現基於“5G+工業網際網路”套用,推動低成本、模組化的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在中小企業部署套用。
專欄2 推進“5G+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工程
1.開展“5G+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圍繞有色金屬、航空製造、新能源、石油化工、陶瓷、中醫藥、服裝和家居等特色產業開展面向工業網際網路的網路技術試點,協同推進5G在工業企業的套用部署。加快推進5G與物聯網、人工智慧融合套用,開展設備遠程運維監測與控制、機器視覺檢測、工業AR/VR等示範套用,培育智慧型製造新模式、新業態。
2.開展“5G+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鼓勵大型企業實現基於5G的工業網際網路在工業現場的套用,推動低成本、模組化的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在中小企業部署套用。組織開展“5G+工業網際網路”示範項目、套用場景、示範企業和示範園區的培育建設,發布推廣典型套用場景,推廣基於5G的工業網際網路新型製造模式,培育100個“5G+工業網際網路”套用示範項目。推廣“5G+工業網際網路”套用場景,鼓勵企業在協同研發設計、遠程設備操控、設備協同作業、柔性生產製造、現場輔助裝配、機器視覺質檢、設備故障診斷、廠區智慧型物流、無人智慧型巡檢、生產現場監測等場景開展“5G+工業網際網路”套用。
三、推動工業大數據發展
夯實工業大數據套用基礎,最佳化數據中心空間布局,打造工業大數據體系。建設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江西分中心,推進省級、地市級和行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建設,推動多層級數據中心之間數據資源的高效流通。開展企業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DCMM)國家標準貫標,提升企業數據管理水平。支持南昌、九江、贛州、上饒、宜春、撫州、新余等地做大做強工業大數據中心,加快賦能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專欄3 推進工業大數據創新發展工程
1.開展工業大數據建設。支持企業建設工業大數據平台,改造提升生產裝備自動感知能力和聯網率,實現工業設備和目標產品運行狀態數據實時採集,整合現有生產經營業務系統和外部相關數據資源,構建基於客戶、產線、工廠、設備、產品等對象的統一數據模型,圍繞產品設計、工藝最佳化、質量穩定、效能提升、節能降耗、產業鏈協同、個性化服務等典型業務需求和增值環節,開展大數據挖掘分析,實現大數據價值落地和價值鏈重構。
2.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的推進力度,在南昌建設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江西分中心,在條件成熟的地市設立分中心。圍繞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資源的匯聚、分析和交換,向政府提供實時管理、產業監測和安全預警等支撐服務,向行業提供定製化開發、套用推廣和檢驗測試等賦能服務,向企業提供資源共享、線上研發和成果轉化等公共服務。
  四、積極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堅定不移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加速培育壯大軟體、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虛擬現實、信息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一)軟體。以嵌入式作業系統、實時資料庫、工程中間件以及面向移動網際網路的新一代基礎軟體為重點,補齊產業短板。加大基礎軟體的研發及產業化, 打造安全可控的工業基礎軟體產業鏈生態系統,在重點領域、特定場景開展工業微服務、微組件軟體化封裝,積極培育一批工業APP等,構建工業知識和技術軟體化方案。
(二)人工智慧。引進和培育一批人工智慧領域創新平台,培育若干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區。推動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網聯車、智慧型安防、智慧型家居等特色的人工智慧產業集群發展,推動人工智慧核心要素資源集聚。推動人工智慧骨幹企業針對共性技術和重點行業套用,開放面向雲端訓練和終端執行的開發框架、算法庫、工具集等,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構建基於開源技術的軟體、硬體、數據、套用協同的新型產業生態。
(三)區塊鏈。在南昌、贛州、撫州、吉安、上饒等地打造區塊鏈產業集聚區,支持建設區塊鏈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台。開展“區塊鏈+製造業”的創新套用,推動企業上鏈。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探索套用區塊鏈技術處理異構設備間的通信,建立機器、車間、企業、人之間的可信互聯。推動“區塊鏈+產品溯源”套用,實現企業品牌、消費者權益、商業信用等的進一步有效保護和提升。
(四)虛擬現實。構建“硬體+軟體+專業服務”的虛擬現實產業發展模式,加快推進VR硬體設備、專用軟體和VR集成、測試等專業服務發展。發展感測器、新型顯示、電子材料等配套產業和關聯產業。面向重點行業和特色場景套用需求,發展實用性強、示範性好的VR產品和系統,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經驗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形成產業發展新增長極。
(五)信息安全。著力創建信息安全產業集聚區,在贛州、南昌、鷹潭、新余、上饒、撫州等地創建一批特色突出的產業園區,調動產學研用各類資源,打造以產業聚集區為主力的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進一步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集聚發展,實現全省信息安全產業整體規模與創新能力提升。
  五、提升技術套用支撐能力
通過融合套用帶動技術進步,整合產學研用各方力量,加強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關鍵技術攻關。在工業無線、新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軟體定義網路、工業網際網路、現場數據採集與集成、工業數據分析、生產建模仿真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面向工業網際網路的未來發展,組織力量在邊緣計算、人工智慧、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數字對象為中心的信息網路架構等工業網際網路新興技術領域開展研究,支撐兩化融合深度發展。進一步鼓勵製造業企業套用量子通信、區塊鏈和網路切片(SPN)等新技術套用,加速新技術與製造業的融合。

第二節 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

一、推進數位化管理
鼓勵製造業企業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的數位化管理工具,推動工業數據數位化管理,支持企業基於數字孿生等技術打通核心數據鏈,最大化發揮數據價值效益。推動流程數位化管理,引導企業構建端到端業務流程體系,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核心流程的規劃分析、效率評估和最佳化重構,提升業務效率和績效。推動組織數位化管理,支持企業重構權責分配機制、人員協調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實現人員精準授權,最大化激發員工創造力。推動設備數位化管理,引導企業增強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推進基於數據集成套用的生產設備智慧型運行、柔性調度和高效率維護,提升設備綜合利用效率。
二、推進平台化設計
發展平台化、虛擬化仿真設計工具,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實現高水平高效率的圖形化設計、輕量化設計、並行設計、敏捷設計、互動設計,變革傳統設計方式,提升研發質量和效率。鼓勵企業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立多任務協同的設計體系,依託統一的研發設計模型,推動產品各部件跨區域、跨專業的並行設計。推動設計和工藝、製造、運維的一體化,實現無實物樣機生產,縮短新產品研發周期,提升產品競爭力。
三、推進智慧型化製造
引導企業以設備互聯、數據互通、智慧型驅動為導向,以設備改造升級、“上雲上平台”為路徑,實現製造業生產過程的實時數據採集、線上性能檢測、工藝參數最佳化、遠程故障診斷和產品精確追溯,促進人、機、料、法、環、測等生產要素的自主感知、精準控制和協同最佳化。推進企業生產設備網路化、生產數據及能源數據可視化、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現場無人化/少人化,打造“數字孿生”示範樣板。開展智慧型工廠和數位化車間的集成創新與套用示範,提升企業在資源配置、流程最佳化、過程控制、能耗管理、環保低碳、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循環生產等方面的智慧型化水平。
四、推進網路化協同
引導企業建立網路化協同生產平台,開展協同研發、眾包設計、分散式製造等新模式。發展協同生產,鼓勵企業建立網路化協同生產平台,開展按工序分解和多工廠協同,實現跨企業、跨區域生產資源的匯聚與共享。發展協同服務,鼓勵企業創新套用客戶關係管理、線上客戶服務等雲化軟體工具,開展跨企業的線上服務資源共享和服務能力協作,創新服務供給模式、提高客戶滿意度。
五、推進個性化定製
推進需求精準識別,鼓勵企業基於平台精準感知、快速獲取、智慧型分析客戶個性化需求,創新開展產品智慧型推薦、精準行銷等活動,促進供給與需求精準匹配。推進個性化設計,鼓勵企業實現疊代式產品研發設計和仿真最佳化,快速滿足客戶差異化需求。推進定製化生產,鼓勵企業主動組建最小生產單元,圍繞客戶需求開展製造資源的自動配置和柔性調度,滿足多品種、大批量、生產換線頻繁的個性化定製需求。推進訂單快速交付,鼓勵企業通過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從採購、設計、生產、交付等環節開展全流程最佳化管控,實現對客戶訂單快速回響交付。推進客戶智慧型服務,鼓勵企業套用雲化軟體和工業APP,開展物流跟蹤、客戶投訴、技術指導、權益維護等創新服務,提升客戶滿意度。
六、推進服務化延伸
發展面向智慧型產品和智慧型裝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推進設備健康管理,鼓勵企業基於平台集成生產設備的製造工藝、運行工況、運維檢修等數據,基於數據模型開展設備健康狀態監測、壽命預測等服務。推進產品遠程運維,支持製造企業基於平台打通產品設計、生產、物流、運維各環節數據,創新提供產品遠程監測、故障預警、可視化輔助檢修等服務,提升產品附加值。推進供應鏈金融服務,支持製造企業平台服務、生產管理、設備運行等數據共享,開展信用評級、設備融資租賃等創新服務。
七、推進電商化行銷
鼓勵大中型企業構建與上下游企業業務協同的線上供應鏈管理系統,最佳化供應鏈管理服務,推廣零庫存生產管理模式。鼓勵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提供商、電商、行業骨幹企業依託工業網際網路聯合打造第三方工業電子商務平台,完善大宗商品網上交易、物流配送、技術服務、支付結算、供應鏈金融於一體的B2B平台功能,提高企業供應鏈協同和商務協同水平。支持中小企業套用第三方平台,開展線上購銷、供應鏈管理和創新服務。鼓勵培育跨境電商和移動電商等新興電商模式,支撐製造企業生產經營的國際化。
八、推進新型智慧型產品套用
支持製造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聯合攻關,推動人工智慧、5G、大數據等技術的融合套用,培育工業級智慧型硬體、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網聯汽車、智慧型船舶、無人機、智慧型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家居等新型智慧型產品。發展基於智慧型產品的場景化套用,加快智慧型產品在工業、交通、醫療、教育、國防科工、健康養老等重點行業領域套用推廣,服務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
專欄4 推進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工程
1.推動傳統產業兩化融合套用模式創新。重點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向以工業研發設計、工業生產過程、企業管理、產品流通和市場、上下游企業業務協同與服務等領域全面滲透,通過實施互聯互通改造、服務平台建設、試點示範引導等,促進物聯網、工業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圍繞重點產業的工業互聯、數據互通和套用創新,實現製造業向智慧型化生產、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與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轉型發展。
2.實施服務型製造專項行動。支持製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向智慧型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培育一批智慧型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服務平台,大力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定製化生產、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型製造模式。
3.發展工業電子商務。大力推進中小企業利用國內知名電商平台開展網路行銷,加強與阿里巴巴、京東等國內電商合作,大力發展面向行業或產業集群的電子商務。引導第三方工業電子商務平台向網上交易、支付結算、供應鏈金融、大數據分析等綜合服務延伸,提昇平台運營服務能力。
4.推進企業新型智慧型產品。整合科研院所、骨幹企業、高校,聚集產業技術創新資源,推進校企合作、企企合作,推動人工智慧、5G、先進感測等技術的融合套用,培育工業級智慧型硬體、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網聯汽車、智慧型船舶、無人機、智慧型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家居等新型智慧型產品,創建基於智慧型產品的場景化套用。

第三節 壯大融合發展新主體

一、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台
通過分類施策、同步推進、動態調整,建設形成多層次、系統化的全省重點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發展體系。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企業,建設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型平台、面向重點行業和區域的特色型平台以及面向特定技術和場景的專業型平台,強化工業大數據開發、製造資源配置和解決方案匯聚能力,加快工業知識的沉澱、傳播和復用,打造基於平台的製造業新生態。鼓勵企業基於雲架構,疊加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信息技術,構建企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鼓勵企業、通信運營商、科研院所等開展基於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型製造的產學研用合作。支持建設面向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和產業集群的特色化、專業化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支持國內外優質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在江西布局,支持行業級平台向綜合性平台轉化,構建基於海量數據採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
專欄5 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體系建設工程
推進建設、培育形成一批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工業網際網路平台。
面向原材料、裝備、電子等多個行業以及研發設計、生產製造、運維服務等多個領域,建設工業資源集聚共享、工業數據集成利用、工業生產與服務最佳化創新等服務的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型平台。針對重點行業場景或區域,大型企業基於行業知識技術積累,發揮平台的知識沉澱轉化和資源協同配置作用,建設為行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帶動作用的行業或區域特色型平台。面向協同研發、生產過程集中管控、產品質量管控、能耗綜合管理、產品(設備)健康管理、產供銷財一體化管理、集團生產經營管控、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數字孿生及模擬仿真等套用,建設企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聚焦雲仿真、人工智慧、大數據建模等關鍵技術,圍繞特定工業場景和前沿信息技術套用,建設承載前沿技術與工業機理模型融合創新的特定技術領域的專業型平台。
到2025年,培育50個左右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打造10個左右工業網際網路省級示範區。
二、發展引領型骨幹企業
支持企業利用新技術新套用進行全方位、全形度、全鏈條改造,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影響力突出的融合套用領軍企業。鼓勵行業骨幹企業基於技術和產業優勢,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先行先試,推動企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研發、生產、經營、服務等的滲透融合,加快企業生產向數位化、網路化轉型,加速企業形態向扁平化、平台化、生態化轉變。鼓勵企業建設培育先進的行業系統解決方案,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支持骨幹企業建立技術開發與創新套用的緊密協作關係,能力水平沿著單元級、流程級、網路級、生態級逐級躍升,推動行業系統解決方案複製推廣,引領行業整體轉型升級。
三、壯大上雲上平台中小企業
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上雲上平台”,推動低成本、模組化物聯網設備和系統在中小企業中的部署套用,提升中小企業數位化、網路化基礎能力。鼓勵中小企業充分利用研發設計、生產管理、資源管理等雲化軟體,實現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實現提質降本增效。培育一批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引導中小企業開放專業知識、設計創意、製造能力,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開展供需對接、集成供應鏈、產業電商、眾包眾籌等創新型套用,提升社會製造資源配置效率。
專欄6 推進企業“上雲上平台”工程
全面推進企業業務、設備、資源上雲上平台。
1.協同辦公上雲。推動企業使用郵件、會議、通信等雲服務,形成維護成本低、服務效率高的辦公系統,提高辦公效率。
2.經營管理上雲。推動企業使用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財務管理、採購管理、生產管理、銷售管理、供應鏈管理、客戶資源管理等雲服務,提高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性和效率,提升企業運營管理水平。
3.研發設計上雲。推動企業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產品開發等雲服務,在雲端部署開發、設計環境,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
4.生產設備上雲。推動企業通過MES(製造執行系統)、設備管理等系統,最佳化生產控制流程和工業設備數據云端遷移,提高設備運行可靠性和效率,提升生產資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設備使用效益,降低設備維修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和水平。
5.製造資源上雲。推動企業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開放研發設計、測試實驗、生產製造、物流配送、售後服務、回收再利用等生產能力,實現供需對接和能力交易,提升社會製造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逐步形成數字驅動、網路協同、共享發展的製造業新生態。
到2025年,企業“上雲上平台”超過8萬家,培育100家上雲標桿企業。
專欄7 推進重點工業設備上雲工程
重點工業設備
痛點問題
解決方案套用場景
煉鐵高爐
設備管理低效、環保管理粗放、生產過程不透明、設備互聯水平低
健康管理、綠色生產、生產工藝最佳化、產線協同管控
工業鍋爐
鍋爐能效管理粗放、燃燒狀態不透明、安全隱患高
能效管理、燃燒管控、健康管理
石化化工設備
設備能耗高、安全風險高、停機損失大、操作難度大
節能降耗、安全預警、預測維護、模擬操作
柴油發電機
核心設備依賴進口、設備服役工況複雜、設備易故障、污染排放
智慧型研發、線上管理、智慧型維修、智慧型生產
大中型電機
利用效率低、維護成本高、安全風險大、能耗成本高
狀態監測、故障預警、智慧型運維、能耗最佳化
大型空壓機
運行監控困難、能耗管理粗放、隱患後果巨大
運維管控、設備節能最佳化、後市場服務運維
光伏設備
運營效率低成本高、能源利用率不穩定、安全運行隱患巨大
全景式監控、智慧型化分析、數位化管理
工程機械
設備故障情況多發、施工效率低下、金融體系不完善
遠程運維、智慧施工、融資租賃
數控工具機
設備運維成本高、利用效率低、生產管理即時性差、改造升級困難
生產能力共享、刀具智慧型運維、企業運營決策
四、培育專業化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支持行業標桿企業、裝備製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面向生產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開展綜合性解決方案的研發與套用,向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聚焦新技術套用、特定場景需求、企業整體提升,培育技術型、專業型、綜合型等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打造一批面向細分行業的先進適用、穩定可靠、具有高性價比的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規劃設計、開發實施、集成套用、診斷諮詢、運行維護等服務,推動行業套用軟體與綜合解決方案向服務化、平台化轉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將系統解決方案業務剝離重組,推動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專業化、市場化與規模化。分行業、分環節培育形成設備監測預警、精益研發、精益生產、產業鏈協同等一批高價值行業解決方案,支持打造解決方案資源池,有效提升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專業化、集成化水平。

第四節 開拓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新格局

一、推進行業領域差異化融合
聚集原材料行業、消費品行業、裝備製造行業和綠色製造、安全生產等領域,找準各細分行業領域特點和痛點,制定重點行業領域數位化轉型路線圖,開展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評估評價,制定推廣企業數位化轉型系列實施指南和工具集。推進數位化轉型服務商和企業精準對接,分行業分領域差異化推進兩化融合。
專欄8 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數位化轉型工程
1.有色產業。支持構建有色行業生產全流程運行數據模型,基於數據分析實現工藝改進、運行最佳化和質量管控,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建設和推廣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推動關鍵設備上雲上平台,聚焦能源管理、預測性維護、安環預警等重點環節,培育和推廣一批流程管理工業APP和解決方案。全產業基本普及套用線上監測和生產過程智慧型最佳化技術,選冶、加工環節關鍵工藝數控化率超過80%,建成全國領先的有色產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工業大數據中心。
2.電子信息產業。面向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推動設計、製造、檢測等設備和能力的平台化匯聚與共享,提升產業集群的協同發展和風險防範能力。藉助信息化手段,加快推進南昌高新區光電及通信產業集群、吉安經開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加快“網際網路+”產業集群等試點建設,形成電子信息產業智慧型製造高地,提升產業集群的質量和水平。按照智慧型硬體產業的細分,以智慧型核心部件、智慧型終端整機、智慧型套用開發為重點,有序推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均衡發展,包括上游的通用晶片、感測器件,中游的智慧型硬體,下游的套用服務及其軟體開發等。
3.裝備製造產業。在全省裝備製造業集聚區大力推廣使用智慧型生產線、智慧型運輸裝置、智慧型監測設備等智慧型裝備和工業軟體。建設一批智慧型製造單元、智慧型生產線、智慧型車間、智慧型工廠,開展工業雲計算、工業數據存儲與共享、工業大數據處理挖掘等服務。重點支持產品的數位化研發設計,發展推廣計算機輔助系統、逆向工程、系統建模與仿真、虛擬仿真、網路協同設計、三維(3D)線上列印、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技術。拓展基於產品智慧型化的增值服務,支持產品的遠程故障診斷和實時診斷等運維服務。
4.石化產業。聚焦設備管理不透明、工藝知識傳承難、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水平不高、安全生產壓力大等痛點,以設備智慧型管控為切入點,在設備健康管理、智慧型煉化生產、供應鏈協同、安全監控等方向開展數位化轉型。
5.建材產業。建設和推廣建材產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推動關鍵設備上雲上平台,聚焦能源管理、預測性維護、安環預警等重點環節,培育和推廣一批流程管理工業APP 和解決方案。推廣套用水泥生產分散式控制系統、窯頭和筒體溫度檢測控制系統、窯尾加料控制技術,平板玻璃原料配料控制系統、三大熱工設備自動控制系統、線上缺陷檢測與智慧型化自動切割分片系統,陶瓷原料製備、窯爐控制、壓機控制等套用系統,玻纖池窯計算機控制技術等,通過開展省級專項試點,形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氛圍。
6.紡織產業。發揮明恆紡織、華興實業、贏家(贛州)服飾等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項目的引領示範作用,推廣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建設新模式。鼓勵紡織企業在設計、生產製造、管理、服務及信息採集、控制等環節推進精細化管理,建立統一的工業大資料庫和基於企業工廠模型及生產管理的數據集成平台,利用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結合個性化定製需求,提升生產模組化、柔性化水平,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要求,實現實時、敏捷、最最佳化排產、生產。立足我省現有紡織製造產業基礎,集中力量實施一批智慧型裝備製造業技術改造項目,新增10個智慧型製造示範企業(車間),完成80條以上生產線的智慧型、自動化改造。
7.食品產業。支持食品產業建設產品信息追溯系統,開展基於消費數據的用戶需求挖掘、產品研發、智慧型生產和數據增值等服務創新,推廣大規模個性化定製、共享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升級需求。支持江糧集團建設智慧型化糧庫項目。
8.汽車產業。聚焦設計周期長、下游需求個性化、售後服務低效化等痛點,以規模化定製生產為切入點,加速向研發協同化、生產柔性化、產供銷協同化、製造服務化等方向轉型。支持整車企業與網際網路、人工智慧、信息通信企業深度合作,引進環境感知、車載作業系統、高精度導航、人機互動等核心技術及檢測和識別方法。研發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智慧型網聯汽車。引導企業布局新能源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加強新能源智慧型網聯汽車技術創新,在南昌、上饒、贛江新區等產業基礎好的地區開展智慧型網聯汽車試點。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廣清潔生產模式,鼓勵企業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能源消耗數據的自動採集,在能源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開展能效綜合評估、能源綜合管理、能源集成最佳化等套用;實施契約能源管理機制,形成節能管理新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對產品生產、流轉、消費、廢棄等環節進行全過程實時遠程監控,發展逆向物流和產品再製造,促進資源回收利用。
到2025年,實現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普及率達30%,形成平台企業賦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新格局。
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數位化
整合科研院所、骨幹企業、高校產業技術創新資源,打造開放、協同、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研發創新服務體系,推動數據賦能“2+6+N”全產業鏈協同轉型。開展智慧型製造關鍵共性技術和裝備研發、標準驗證以及技術成果轉化,建立覆蓋創意、設計、製造、套用和服務的全產業鏈新生態,重構產業鏈的結構、流程與模式,強化產業鏈全渠道智慧型管控和動態最佳化,促進產業鏈向產業網路轉型。推動供應鏈全鏈條雲端協同,引導上下游企業加強供應鏈數位化管理和一體化協同,基於平台開展協同採購、網上交易、支付結算、供應鏈金融、協同製造、協同配送,推動企業健全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打造安全穩定的供應鏈網路。加快重點企業產業鏈多元化、國際化,助力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體系。
三、推進園區和產業集群提升數位化水平
鼓勵各類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依託工業網際網路,推進線上產業集群建設,加快產業區域的集約化、網路化、品牌化提升改造,推動產品研發設計工具、生產設備、零配件與原材料供給、檢測裝備等資源共享,引導集群企業“上雲上平台”,打造智慧化產業集群。根據不同園區製造業發展水平,結合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遴選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轉型需求迫切、在工業網際網路套用部署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的產業園區,因地制宜開展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級或省級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區,打造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示範和套用創新推廣中心,探索形成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路徑和模式,並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相互帶動的園區發展格局。
四、推進企業提升智慧型製造能力水平
引導企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現有裝備進行升級改造。推動製造裝備實現數位化採集、網路化連線、智慧型化管控,培育5G、物聯網、大數據、VR、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的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重點產業骨幹企業達成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培育智慧型製造領域的行業性區域性公共服務平台、創新服務綜合體。引導電子信息、有色金屬、裝備製造、石化、建材、紡織、食品、汽車、航空、中醫藥、新能源等行業企業培育一批智慧型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打造具有高性價比的智慧型製造解決方案;創新突破一批智慧型製造卡脖子關鍵技術和裝備,推動智慧型裝備產品創新與套用推廣。
五、強化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引領
組織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引導更多的企業通過兩化融合貫標打造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組織企業通過兩化融合服務平台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引導企業全面納入兩化融合貫標建設體系。評定一批網路化服務平台和專業隊伍,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標準宣貫和專業培訓,引導省內企業以有效提升精益管理、風險管控、供應鏈協同、市場快速回響等核心競爭能力為目標,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達標。開展兩化融合貫標示範,分行業、分領域選擇通過評定的企業開展貫標示範工程,由企業和諮詢服務提供商組成聯合體,從管理體系建立、流程與組織變革、數據挖掘利用、解決方案實現等多個方面總結和推廣經驗。完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市場化服務體系,加快形成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結果的市場化採信機制。
專欄9 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提升工程
1.打造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2.0。創新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示範,按照新型能力分級建設和價值效益分階段躍升要求,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分級貫標與分級評定,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在重點領域和優勢產業全覆蓋,以及在中小企業集群的規模化推廣。
2.建設完善兩化融合服務平台。建設省、市兩級兩化融合服務平台,開發兩化融合自動化貫標工具,提供貫標全流程服務,開展全省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推進企業開展自評估、自診斷、自貫標,持續提升貫標的市場化服務能力與質量。
3.推動貫標評定結果分級採信。將其與項目申報、供應商選擇、投融資授信、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等相結合,擴大評定結果的採信範圍,提高企業貫標的積極性。
到2025年,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抓手,全省規上企業80%以上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引進培育100家以上貫標諮詢服務機構,各地市通過貫標評定企業數量不少於規上企業10%。

第五節 健全工業信息安全新體系

一、提升安全防護能力
加強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和管理相結合,建立涵蓋設備安全、控制安全、網路安全、平台安全和數據安全的工業網際網路多層次安全保障體系。引導各地組織制定工業信息安全地方標準編寫,切實有效保障工業控制系統的信息安全。加強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IT套用安全標準規範研究制定和落地推廣,促進自主可控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與新業務、新套用的融合發展。加大對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推動攻擊防護、漏洞挖掘、入侵發現、態勢感知、安全審計、可信晶片等安全產品套用,建立與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相匹配的技術保障能力。構建工業網際網路設備、網路和平台的安全評估認證體系,依託第三方機構開展安全能力評估和認證。
二、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
建立全省工業網際網路數據安全管理規範,明確相關主體的數據安全保護責任和具體要求,加強數據收集、存儲、處理、轉移、刪除等環節的安全防護能力。建立工業數據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形成工業數據流動管理機制,明確數據留存、數據泄露通報要求,加強工業數據安全監督檢查。
三、推動安全技術手段建設
督促相關企業落實網路安全主體責任,指導企業加大安全投入,加強安全防護和監測處置技術手段建設,開展工業網際網路安全試點示範,提升安全防護能力。積極發揮省市相關產業聯盟引導作用,整合行業資源,鼓勵聯盟單位創新服務模式,提供安全運維、安全諮詢等服務,提升行業整體安全保障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全省專業機構和社會力量作用,增強省級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技術支撐能力,著力提升隱患排查、攻擊發現、應急處置和攻擊溯源能力。
專欄10 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推動全省工業信息安全技術能力提升。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監測預警和防護處置平台、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核心技術研發平台、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測試評估平台、工業網際網路靶場等。
2.引導企業提升自身工業信息安全防護能力。在“2+6+N”重點產業領域,建設工業信息網安全保障管理和技術體系,開展安全產品、解決方案的規模化套用。
到2025年,初步建成工業網際網路及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監測預警和防護處置平台;培養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業信息安全企業,遴選一批創新實用的網路安全試點示範項目並加以推廣。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工控系統和產品信息安全審查實現全覆蓋。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完善綜合推進機制

完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協調推進機制,加強跨部門協調力度,強化對兩化融合發展的重大問題、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的統籌協調,細化工作目標,明確工作職責,落實重點任務、實施計畫和具體舉措,強化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各市、縣、區要結合實際,建立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機制,制定實施方案,落實本規劃目標和任務,加強考核評估,確保規劃順利實施。全省建立兩化融合工作跟蹤考評信息系統,及時掌握各地、各部門工作進展情況,定期通報並進行考核。

第二節 強化政策扶持力度

各級相關部門要完善促進兩化融合發展的優惠政策,在項目用地、投融資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鼓勵企業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最佳化專項資金使用結構,加大省級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兩化融合、智慧型製造、工業網際網路、工業大數據、工業軟體等領域項目支持。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金融機構對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兩化融合項目優先給予支持。完善銀企對接機制,為兩化融合業務和套用創新提供貸款服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探索開發數據資產等質押貸款業務。引導創投、風投及各種私募基金投資我省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和重點企業,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第三節 強化人才支撐體系

積極引進高端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全面落實人才引進各項優惠政策,在啟動資金、創業扶持、金融財政、住房落戶、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研究完善本土人才的激勵機制,鼓勵本土高層次人才的繼續學習與能力提升,實現高層次人才、團隊在贛穩定發展。鼓勵企業創新激勵機制,建立適應兩化融合發展需求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評價機制,完善技術入股、股權期權等人力資本收益分配機制,充分激發人力資本的創新潛能。推動兩化融合、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型製造等人才培養,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推進“新工科”建設,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研究生學院和人才實訓基地,在重點院校、大型企業和產業園區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全面開展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升兩化融合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

第四節 最佳化融合發展環境

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放寬融合性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準入限制,擴大市場主體平等進入範圍,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簡化認證,減少收費。放寬市場準入限制,清理制約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推動相關行業在技術、標準、政策等方面充分對接,打造有利於兩化融合的外部環境。加強兩化融合相關智慧財產權保護,支持建設智慧財產權運營、交易和服務平台,健全技術創新、專利保護與標準化互動支撐機制,推進專利信息開放和利益共享,促進兩化融合領域的系統性創新。開展工業網際網路、5G融合套用、企業數位化轉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創新等試點,建立試點工作進展情況階段性總結和監督制度、信息反饋機制,總結試點經驗,加強宣傳推廣,通過典型引路推進兩化融合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