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目連戲
- 所屬類別:戲曲、娛樂
目連戲在南方諸省的流傳,是與弋陽腔的傳播同步進行的。江西目連戲分布全省各地,江西弋陽腔、青陽腔、東河戲、婺源徽劇高腔、木偶戲等劇種都會演目連戲,並與佛教和道教音樂均有關聯,以弋陽諸腔目連為主體的江西目連戲是全國高腔目連之...
目連戲(江西目連戲)目連戲(江西目連戲),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重新認定江西省文化和旅遊研究院為目連戲(江西目連戲)項目保護單位。
目連戲一度廣泛流傳分布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隨著佛教的傳播,目連戲甚至遠傳到東南沿海及川滇等地。其中以安徽省徽州目連戲、湖南省辰河目連戲和河南省南樂目連戲為代表。目連戲是個複雜的文藝現象,是各種思想歷史積澱,它涵蓋多元思想,包容多種藝術。在思想內容...
江西省藝術研究院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西省藝術研究院獲得“目連戲(江西目連戲) ”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鄒莉莉,女,漢族,目連戲(江西目連戲)傳承人。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意見 號稱中國“戲祖”、“戲娘”的目連戲,迄今能夠演出的劇團已經很少。江西弋陽腔(高腔)目連戲在戲曲史上是重要的一支。鄒莉莉是江西弋陽腔著名演員,以擅演弋陽腔、青陽腔劇目...
231 Ⅳ-87 目連戲(紹興目連戲、江西目連戲) 浙江省紹興市,江西省 233 Ⅳ-89 儺戲(臨武儺戲、慶壇) 湖南省臨武縣,貴州省金沙縣 235 Ⅳ-91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通渭影子腔) 河北省樂亭縣,甘肅省通渭縣 236 Ⅳ-92 木偶戲(中型杖頭木偶戲、陝西杖頭木偶戲) 四川省資中縣,陝西...
毛禮鎂在日本、台灣發表了《明代五種儺神考》、《弋陽腔的目連戲》、《高淳陽腔目連戲辨》、《贛西北祭祖儺由來及其儀式活動》、《淨明道科儀與高安民俗及戲曲》等重要論文,受到國內外學者關注。所出版學術專著有《江西廣昌孟戲研究》、《江西儺及目連戲》、《江西省萬載縣潭埠鄉池溪村漢族丁性的‘跳魈’》、...
清代鹹豐以後,受戰爭影響,青陽腔在本土上逐漸絕響,僅有部分劇目聲腔倖存於儺戲、目連戲以及本省的岳西高腔、江西的湖口高腔等地方戲中。貴池目連戲 目連戲是中國以表演“目連僧救母勸善”故事為主的民間古老戲曲。其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唐代即有目連扮演的形式出現。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述...
明代萬曆年間,青陽腔紅遍全國,影響了目連戲、徽劇、黃梅戲、川劇、贛劇、京劇等戲曲的形成和發展,並與中國幾十個地方戲曲劇種產生和發展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明末清初,青陽腔影響了全國各地許多高腔的唱法。岳西高腔、江西湖口高腔,均為青陽腔的遺脈。目連戲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陽腔,同時,目連戲的上演也助興...
《婺源徽劇音樂》是201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崑崙。內容簡介 婺源徽劇與皖南徽劇雖同屬徽劇,但其音樂以石牌、吹撥為主要聲腔,且在發展過程中博採眾長,兼容並蓄地吸收了目連戲的高腔、下江調,贛劇的南詞和婺源民間小調等,逐漸自成一體,形成獨具地方韻味的婺源徽劇。婺源徽劇音樂還有一大特色就...
川劇的名稱,始見於清末民初,當時叫川戲,後來統稱川劇。這雖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戲班在省內各地演出。川劇史家、藝術家們談到川劇的源流沿革,還有追溯到晚唐“雜劇”、南宋“川雜劇”的,甚至有川劇高腔尚早於江西“弋陽腔”、清代蜀伶魏長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秦腔”種種不同的說法。足見川劇的歷史,...
東河戲的劇目,高腔主要演弋陽腔連台大戲,如《目連傳》、《三國傳》、《封神傳》、《鐵樹傳》等。崑腔整本戲有《金印記》、《金雀記》、《漁家樂》等,皮黃戲在東河戲中占多數,如《九江為王》等。高腔的《雙斗猴》,皮黃的《九江為王》等劇目,在其他劇種中已很少見。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東河戲是江西最...
徽劇的文場曲牌也豐富多樣,青陽腔和徽戲各有一套鑼鼓經,打擊樂音色低沉、渾厚,並常以大鈸和大鼓的悶擊,造成獨特效果。道具 徽劇的道具有著自身的特色,有紙糊的砌末、紙紮十八羅漢像、三換衣等等。流派藝術 徽劇嫡派 徽劇因徽班的推動發展為各個流派。如浙江的婺劇、江西的贛劇等,差不多都是徽劇的嫡派。雲南...
祁門縣位於安徽南端,東北與黟縣接壤,東南與休寧縣為鄰,西北連石台、東至縣,西南迄省境,與江西省毗鄰。呈楓葉形狀,介於北緯29°35′—30°08′與東經117°12′—117°57′之間,南北長74.8千米,東西寬59.9千米,總面積為2257平方千米。地形地貌 祁門縣屬皖南山區。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中山、低山、丘陵、...
贛南採茶戲,是江西省贛州市地方傳統戲劇,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起源於明末清初,流行於贛南地區,有400多年歷史。起初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贛南採茶戲,俗稱“茶燈戲”“燈子戲”,有“客家藝術一枝花”的美譽,發源於江西安遠縣九龍...
辰河戲劇種的形成,經歷了久遠的歷史發展。明王朝建立之初,不少江西移民來到辰河地域開墾荒地,經營新區。遷徙、勞作、經營之時,也將當地的戲曲聲腔弋陽腔,帶到了新的家園。弋陽腔傳入辰河地域之後,與當地語言、民歌、號子、儺腔以及宗教音樂結合,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辰河高腔。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連台本戲《...
海城喇叭戲是廣泛流傳於遼寧省海城一帶的傳統地方小戲劇種。早期的民間藝人,因受條件的限制,僅頭戴一頂圓氈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帶以扮演戲中各種人物,因此又稱“大布衫子”戲。由於它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嗩吶,嗩吶在當地俗名“喇叭”,故稱“喇叭戲”。海城喇叭戲以當地民歌為基礎,吸取江西弋陽腔、山東柳腔等...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宜黃縣文化館獲得宜黃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宜黃縣文化館保留宜黃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60年7月,宜黃戲參加江西省第二屆戲曲會演暨第一屆全省...
四平戲又名四評戲、四坪戲、四棚戲、四蓬戲,流行於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四平戲源於屏南、寧德等縣。明末,從江西傳入屏南龍潭村。清中葉以後,四平戲在屏南進入鼎盛時期。民國以後,四平戲活動範圍縮小。四平戲唱白保持用“土官話”,“一人唱,眾人和”的高腔傳統。曲詞...
泰寧梅林戲,福建省泰寧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清代乾嘉年間,徽調經浙江、江西兩路傳入泰寧後,與當地方言和民歌小調、道教音樂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泰寧梅林戲,該戲流行於泰寧、將樂、順昌、邵武、光澤等地。泰寧梅林戲道白採用當地官話,唱腔以亂彈、西皮、下江為主。2006年5月20...
又因為部分北路戲音樂曲牌與京劇的西皮、二黃曲調也類似,北路戲又有被稱之為“土京戲”一說。民國時期,《閩劇月刊》創刊號中也注意到壽寧斜灘的北路戲。如其中所說:這裡要提到古田戲班,可是所謂古田戲班,大半還是演京劇的,可也滲入了江西戲的味兒,如東遊(現屬於建甌)斜灘(現屬於壽寧)的本地戲班都受到...
鉛山石塘橋燈,中國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民俗,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石塘橋燈是一項包含了燈、戲、舞等傳統民間藝術的表演活動,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石塘百姓為求來年風調雨順、安居樂業,每到正月初六,就舉行燈會,而橋燈都是做為壓軸戲,因此又被稱為“綴大燈”。石塘橋燈盛會是由當地民間組織...
繩金塔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作為江西省南昌市一個特殊的節日。節日舉辦時間是每年九月至十月節日舉辦地點是南昌的繩金塔。繩金塔下的古戲台上,天天好戲連台,讓眾多戲迷過足了戲癮;繩金塔公園四周的食品特色一條街、日用百貨一條街、全國特色小吃一條街和文化旅遊一條街令人眼花繚亂。它...
宿松縣,隸屬於安徽省安慶市,是安徽省直管縣,位於皖、鄂、贛三省的結合部,地處長江下游之首的北岸,東與望江縣湖面毗連,南濱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彭澤縣隔江相望,西和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蘄春縣接壤,北連太湖縣,總面積239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宿松縣戶籍人口86.3萬人。漢高祖後四年(前184年),設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