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樂安登仙橋

江西樂安登仙橋

該橋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距今近千年,橋首建在洪門村口,原名“洪門橋”,後因傳說南宋嘉定年間,閩汀詩人葛長庚,懷才不遇,化名“白玉蟾”,修道時雲遊大華山,在“洪門橋”留有“仰臥洪橋似登仙”的詩句,為紀念這位修道的詩人,故改名為“登仙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樂安登仙橋
  • :2丈
  • 單孔直徑:6丈
  • :1丈8尺
結構,景觀,歷史,

結構

在樂安縣谷崗鄉谷崗河的上游,距離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處,有一座造型奇特的古橋,雄踞在谷崗河畔,她就是聞名遐邇的登仙橋。
1912年,山洪暴發,橋被沖毀。1922年,重建了該橋。該橋為亭式單孔拱橋,寬2丈,單孔直徑6丈,高1丈8尺,用青麻石砌成,橋墩嵌入岩石中,非常堅固。橋兩邊的通道門分別有十一、十三個台階,橋面上建有瓦房,橋房一體,造型別致,充分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造橋工藝。該橋為出行之人和田間勞作的農民在此小憩提供了方便。
江西樂安登仙橋

景觀

登仙橋畔地勢險要,從谷崗沿河而下鵝卵石鋪成的小路,是樂安到宜黃的要衝,兩邊高山聳立,木竹成蔭,山坡重疊形成一條細長的峽谷。這裡常常是大霧瀰漫,即使千軍萬馬匿於其中也難察覺。登上古橋,橋身上累累彈痕歷歷在目。

歷史

該橋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距今近千年,橋首建在洪門村口,原名“洪門橋”,後因傳說南宋嘉定年間,閩汀詩人葛長庚,懷才不遇,化名“白玉蟾”,修道時雲遊大華山,在“洪門橋”留有“仰臥洪橋似登仙”的詩句,為紀念這位修道的詩人,故改名為“登仙橋”。
黃陂大捷舊址登仙橋位於谷崗鄉境內,跑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大橋。該橋只有一個橋孔,橋身不長,橋面上建有瓦房,遠看仿佛一座房屋坐落在河面上。在第四次反“圍剿”戰役中,紅軍主力在登仙橋附近與國民黨軍第52師、59師激戰,一舉殲滅52師全部和59師大部,活捉兩師師長。如今,登仙橋仍牢牢地矗立於江畔,橋身彈孔累累,這座大橋是黃陂大捷的見證。
如今,硝煙散去,古老的登仙橋仍矗立於河面之上,雖然歷盡滄桑,卻依然紋絲不動,她是共和國紅色歷史的見證。1985年,樂安縣博物館在橋東岸建了一座小型紀念碑。今天,登仙橋已成為人們參觀旅遊、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景點,每年這裡要接待眾多遊客。2006年5月,登仙橋被中共撫州市委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3年10月27日,樂安縣文物管理部門在修葺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登仙橋村“迪德堂”時,意外發現一塊保存完好的紅軍軍事“留志”。“留志”全文為:“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我軍與敵激戰數小時,即活捉白軍師長、參謀長、旅長各一名,繳獲無線電機一架,機槍、步槍數千支,大洋百餘萬元,其他軍用品無數。此志。”落款是“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一軍政治部”“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