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以今江蘇地區為平台,以人類誕生以後直到清末境內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特別是區域人文精神諸元素及其嬗變為線索,以區域人文精神的文化基因“中和”思想為血脈,客觀、系統地勾勒了江蘇古代人文歷史的主要脈絡。
基本介紹
- 書名:江蘇古代人文史綱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頁數:826頁
- 開本:32
- 作者:張乃格 張倩如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410320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江蘇古代人文史綱》編著者張乃格、張倩如。
書中對江蘇人文精神的形成,人文精神“突變”的成因,也努力進行不懈的探索。從自然生態對人文精神影響的角度,由新石器時代江蘇先民在水澤環境下形成的“孤島社區”生存狀態,發現了江蘇人文精神中開放、包容精神的終極源頭。從異域文化對土著文化影響的角度,由東晉、南朝時期北方先進文化的時髦效應,中原勢族對吳姓武力強宗的抑制、打壓方略,發現了吳文化由尚武到尚文的裂變軌跡。從社會生態對人文精神“突變”影響的角度,由隋王朝在江南實行的政治邊緣化政策,發現了江南士大夫由六朝的瀟灑風流、激情四射到堅韌務實的轉變路徑;由江淮一帶較早時候處於南北爭奪的“是非之地”,稍後慘遭黃河奪淮入海,發現了蘇北文化面貌由最初的雄豪到堅毅、再由堅毅到堅忍的變化歷程。這些都持之有據,言之成理,令人信服。
書中對江蘇人文精神的形成,人文精神“突變”的成因,也努力進行不懈的探索。從自然生態對人文精神影響的角度,由新石器時代江蘇先民在水澤環境下形成的“孤島社區”生存狀態,發現了江蘇人文精神中開放、包容精神的終極源頭。從異域文化對土著文化影響的角度,由東晉、南朝時期北方先進文化的時髦效應,中原勢族對吳姓武力強宗的抑制、打壓方略,發現了吳文化由尚武到尚文的裂變軌跡。從社會生態對人文精神“突變”影響的角度,由隋王朝在江南實行的政治邊緣化政策,發現了江南士大夫由六朝的瀟灑風流、激情四射到堅韌務實的轉變路徑;由江淮一帶較早時候處於南北爭奪的“是非之地”,稍後慘遭黃河奪淮入海,發現了蘇北文化面貌由最初的雄豪到堅毅、再由堅毅到堅忍的變化歷程。這些都持之有據,言之成理,令人信服。
作者簡介
張乃格,筆名張森材,江蘇泗洪縣人,生於1949年,先後畢業於淮陰師專、徐州師院中文系,原為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省志編纂指導處處長、《江蘇省志》責任協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員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緒 論
第一章 江蘇人文足跡
第一節 人文與人文精神
第二節 江蘇古代人文簡史
第二章 江蘇人文精神的基本元素與文化基因
第一節 江蘇人文精神的基本元素
第二節 中和——江蘇人文精神的文化基因
第二篇 文明曙光:從猿到人
第一章 史前環境與境內先民
第一節 史前環境
第二節 類人猿、猿人、智人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境內先民
第二章 史前物質文明
第一節 新石器時代農業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漁獵經濟與畜牧業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物質生活
第三章 史前精神文明
第一節 原始飾物:“美化”生活
第二節 原始音樂:“歌唱”生活
第三節 原始文字:“記載”生活
第四節 心靈的守護:宗教信仰萌芽
第四章 新石器時代社會形態
第一節 母系氏族社會
第二節 父系氏族社會
第五章 境內史前文明的巨大貢獻
第一節 稻作農業
第二節 良渚玉器
第三編 文明萌芽:從星羅棋布到雙雄並峙
第一章 從聚落到方國
第一節 文明初期水澤環境
第二節 早期聚落與古城址
第三節 古國與方國
第二章 徐國與徐文化
第一節 徐國史略
第二節 徐文化精髓
第三節 徐文化符號
第三章 吳國與吳文化
第一節 吳人來源
第二節 吳國的強盛與衰落
第三節 吳文化精髓
第四節 吳文化符號
第四章 吳徐文化的共同元素
第一節 青銅文化探源
第二節 南北文化交流
第四編 帝鄉氣象:從區域到全國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經濟開發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早期建置
第二節 西漢境內社會發展
第二章 從一隅走向全國
第一節 豐沛統治集團
第二節 政治一體化
第三節 思想文化一統化
第四節 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
第三章 西漢境內文化成就及文化風貌
第一節 西漢境內文化成就
第二節 《七發》——文化符號之一
第三節 《淮南子》——文化符號之二
第四節 “假齊王”——文化符號之三
第五篇 文化覺醒:從政治附庸到文採風流
第一章 漢魏六朝境內自然與經濟生態
第一節 自然生態
第二節 人口南遷
第三節 經濟開發
第二章 江南社會生態與吳文化轉型
第一節 江南政治生態
第二節 江南文化生態
第三節 名士生活方式
第四節 吳文化轉型
第三章 漢魏六朝境內文化成就
第一節 文學創作成就
第二節 藝術成就
第三節 自然科學成就
第四節 社會科學成就
第四章 漢魏六朝今江蘇地區的文化符號
第一節 僑置州郡
第二節 《世說新語》
第三節 張道陵與葛洪、陶弘景
第四節 四戰之地徐州
第六篇 厚積薄發:從“邊緣化”到經濟重鎮
第一章 境內建置與自然環境
第一節 境內建置
第二節 自然環境
第二章 政治經濟的雙重“邊緣化”
第一節 政治“邊緣化”
第二節 經濟“邊緣化”
第三章 江南經濟騰飛
第一節 經濟騰飛的契機
第二節 經濟開發
第四章 隋唐宋元境內文化成就與文化符號
第一節 主要文化成就
第二節 文化符號
第七編 藝術人生:從經濟重鎮到文化重鎮
第一章 境內建置與自然環境
第一節 境內建置
第二節 自然環境
第二章 明清江蘇經濟發展
第一節 明代經濟發展
第二節 清代經濟發展
第三章 明清江蘇主要文化成就
第一節 文化藝術成就
第二節 教育科技成就
第三節 文獻編纂編輯與出版藏書成就
第四章 文化符號
第一節 進士
第二節 琴棋書畫與詩文賞會
第三節 江南園林與茶俗
第四節 “三言”與小品文
第五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六節 逆天抗爭與保衛家園
主要參考文獻與引用書目
第一章 江蘇人文足跡
第一節 人文與人文精神
第二節 江蘇古代人文簡史
第二章 江蘇人文精神的基本元素與文化基因
第一節 江蘇人文精神的基本元素
第二節 中和——江蘇人文精神的文化基因
第二篇 文明曙光:從猿到人
第一章 史前環境與境內先民
第一節 史前環境
第二節 類人猿、猿人、智人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境內先民
第二章 史前物質文明
第一節 新石器時代農業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漁獵經濟與畜牧業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物質生活
第三章 史前精神文明
第一節 原始飾物:“美化”生活
第二節 原始音樂:“歌唱”生活
第三節 原始文字:“記載”生活
第四節 心靈的守護:宗教信仰萌芽
第四章 新石器時代社會形態
第一節 母系氏族社會
第二節 父系氏族社會
第五章 境內史前文明的巨大貢獻
第一節 稻作農業
第二節 良渚玉器
第三編 文明萌芽:從星羅棋布到雙雄並峙
第一章 從聚落到方國
第一節 文明初期水澤環境
第二節 早期聚落與古城址
第三節 古國與方國
第二章 徐國與徐文化
第一節 徐國史略
第二節 徐文化精髓
第三節 徐文化符號
第三章 吳國與吳文化
第一節 吳人來源
第二節 吳國的強盛與衰落
第三節 吳文化精髓
第四節 吳文化符號
第四章 吳徐文化的共同元素
第一節 青銅文化探源
第二節 南北文化交流
第四編 帝鄉氣象:從區域到全國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經濟開發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早期建置
第二節 西漢境內社會發展
第二章 從一隅走向全國
第一節 豐沛統治集團
第二節 政治一體化
第三節 思想文化一統化
第四節 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
第三章 西漢境內文化成就及文化風貌
第一節 西漢境內文化成就
第二節 《七發》——文化符號之一
第三節 《淮南子》——文化符號之二
第四節 “假齊王”——文化符號之三
第五篇 文化覺醒:從政治附庸到文採風流
第一章 漢魏六朝境內自然與經濟生態
第一節 自然生態
第二節 人口南遷
第三節 經濟開發
第二章 江南社會生態與吳文化轉型
第一節 江南政治生態
第二節 江南文化生態
第三節 名士生活方式
第四節 吳文化轉型
第三章 漢魏六朝境內文化成就
第一節 文學創作成就
第二節 藝術成就
第三節 自然科學成就
第四節 社會科學成就
第四章 漢魏六朝今江蘇地區的文化符號
第一節 僑置州郡
第二節 《世說新語》
第三節 張道陵與葛洪、陶弘景
第四節 四戰之地徐州
第六篇 厚積薄發:從“邊緣化”到經濟重鎮
第一章 境內建置與自然環境
第一節 境內建置
第二節 自然環境
第二章 政治經濟的雙重“邊緣化”
第一節 政治“邊緣化”
第二節 經濟“邊緣化”
第三章 江南經濟騰飛
第一節 經濟騰飛的契機
第二節 經濟開發
第四章 隋唐宋元境內文化成就與文化符號
第一節 主要文化成就
第二節 文化符號
第七編 藝術人生:從經濟重鎮到文化重鎮
第一章 境內建置與自然環境
第一節 境內建置
第二節 自然環境
第二章 明清江蘇經濟發展
第一節 明代經濟發展
第二節 清代經濟發展
第三章 明清江蘇主要文化成就
第一節 文化藝術成就
第二節 教育科技成就
第三節 文獻編纂編輯與出版藏書成就
第四章 文化符號
第一節 進士
第二節 琴棋書畫與詩文賞會
第三節 江南園林與茶俗
第四節 “三言”與小品文
第五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六節 逆天抗爭與保衛家園
主要參考文獻與引用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