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背鎮(湖南長沙市長沙縣江背鎮)

江背鎮(湖南長沙市長沙縣江背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江背鎮,隸屬於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徐特立、熊瑾玎等同志的故鄉,地處長沙、株洲、瀏陽金三角地帶,距省會長沙市和鐵路樞紐株洲市各30公里,離黃花國際機場僅10公里,瀏陽河穿境而過,S103省道橫貫東西,水、陸、空交通極為便利,具有獨特的政治人文優勢和區位交通優勢。

鎮內市場繁榮,企業興旺,物產豐富,盛產油茶、木材、花卉苗木。水泥、車身生產歷史久遠,素有“水泥之鄉”、“車身之鎮”的美譽。

2011年,全鎮總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5.8萬人,耕地5.4萬畝,轄12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居委會,是長沙縣行政大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背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長沙市長沙縣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居委會
  • 電話區號:0731
  • 郵政區碼:410000
  • 地理位置:湖南長沙
  • 面積:175平方公里
  • 人口:6萬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烏川湖、萬畝油菜花海
  • 車牌代碼:湘A
  • 位置:長沙縣城東南面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工業發展,規劃綱要,民風民俗,

地理位置

長沙縣江背鎮地處長沙、株洲、瀏陽金三角地帶,東鄰瀏陽河,西靠長永高速公路319國道橫貫東西,距省會長沙市和鐵路樞紐株洲市各30公里,離黃花國際機場僅10公里。水、陸、空交通極為便利,具有明顯的交通區位優勢。
江背鎮

地形地貌

江背鎮屬丘陵地帶。

氣候

  1. 江背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宜人,陽光充足。

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均很豐富:以矽石為主;瀏陽河穿境而過。

工業發展

江背鎮基礎設施完善,經濟基礎良好,工業在江背鎮經濟工作中占主體地位,因鎮內汽配廠家眾多,素有“汽配之鄉”的美譽,“十五”期間,江背鎮工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汽車配件、機械製造兩大傳統產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引進了北汽福田、三一汽車等大型汽車製造及零部件生產企業,汽配產業鏈不斷延伸,江背鎮汽配生產企業總數達到63家。
江背鎮江背鎮
2005年北汽福田年產值突破20億元,有力地帶動了江背鎮10餘家配套企業的發展,波隆機械投入資金2000餘萬元進行技改,已具備年產量5萬台套的生產能力。食品、醫藥生物技術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蓬勃興起,總產值已突破3億元,廣安生物、好韻味、亞華三家企業已分別成長為國家和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
“十五”期間,江背鎮總計投入技改資金5億餘元,規模企業總數達到22家,2005年共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7.36億元,同比增長34.5%。江背鎮車身廠、平頭車身廠、波隆機械、國光硬質合金、廣安生物、好韻味食品6家企業產值分別突破5000萬,其中廣安生物公司實現年產值1.2億元。
2005年,江背鎮五大經濟指標分別實現了高基數上的高增長,共完成財政總收入8579萬,地方收入3133萬元,分別同比上年增長33.5%和43.7%;實現工業總產值35億元,同比上年增長29.1%;實現農業總產值1.45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9.8%;實現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4.8%;江背鎮農村人平純收入達到5600元,同比上年增長11.7%。
江背鎮是長沙的東大門,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徐特立熊瑾玎等同志的故鄉。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省、市、縣領導對江背的經濟發展給予了熱情開懷和大力支持,當地政府堅持走“工業共鎮、強企富民”的道路,GDP以15%的年增長率遞增,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是長沙縣的經濟強鎮,被列入湖南省首批小城鎮示範鎮,2000年被批准確定為省級工業小區,納入長沙縣重點園區建設範圍,是長沙縣兩個鄉鎮工業園之一,2004年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規劃綱要

為了更好的搶抓機遇,全面有序地推進我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步,使奮鬥有目標,發展有動力、工作有成效,我鎮緊緊圍繞長沙縣十二五規劃綱要並結合本鎮實際情況制定長沙縣江背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本綱要是我鎮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組織和團結全鎮人民共同奮鬥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
第一部分 發展的基礎條件分析
“十一五”期間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鎮乾群團結一心,緊緊圍繞“又好又快、跨越發展”的主題,攻堅克難,逆勢而上,全面完成各項預定目標。全鎮呈現出“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社會建設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諧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全鎮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為“十二五”期間我鎮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 “十一五”期間的基本情況
1、經濟運行穩步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201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28900萬元。五年年均增長18.6%,人均90217元。其中實現工業總產值477500萬元,五年年均增長21.5%,農林牧魚實現總產值51400萬元,五年年均增長15.7%。2009年我鎮實現財稅收入10082萬元,2010年我鎮完成財稅總收入6654萬元,五年年均增長2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2800萬元,同比增長22.6%,五年年均增長28.2%;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0元,同比增長23%,五年年均增長18.8%,綜合實力躋身全縣前列。
2、招商引資勢頭良好,園區建設卓有成效。
2010年共完成招商引資任務3.1億元,其中市外境內7875萬元,市內縣外3426萬元,投資總額109000萬元。全年共接待招商客戶62戶,9個項目成功簽約,招商引資勢頭良好。“十一五”期間我鎮重點打造了江背工業園,創新了“以企招商,以企養園”的新模式,榮獲省級工業園區榮譽。五年來以同心公司為龍頭,園區引進企業16家,建成面積近1000畝。目前尚有2000餘畝園區規劃蓄勢待發,待鳳來儀。
3、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產業優勢不斷顯現
2010年全鎮20家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6.8億元,同心、印山兩家企業均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2008年同心公司實現境外上市。2010年我鎮共有長沙神久機械、梅花汽車製造、河田白石建材、萬徵車架、川田汽安等五家企業進入了市縣兩幫兩促對象的行列。經過多年的融合,我鎮已形成了以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和以水泥生產為主的建材生產兩大支柱產業。產業導向和聚集優勢不斷顯現。
4、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農業產業化初具成效
“十一五”期間我鎮以創建人民滿意村(社區)的為契機,加大新農村建設的力度成功創建了烏川湖省級環保示範村、特立紅色旅遊村、五福生態宜居村等三個人民滿意村,培育了梅花稻糧村、肖排花木村、朱橋工業村、五美商貿村等特色村;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400餘畝引進了龍頭井、景秀江南、雅宜山莊等三個現代農莊項目;加快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烏川湖的油茶產業基地,梅花社區隆平優質稻種植農業合作社;楠木村楠竹生產帶;金洲村、湘陰港村、肖排村的花木基地已逐步形成規模並產生可觀效益。
5、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十一五”期間我鎮共投入3000餘萬元完善了通村公路建設,形成了環江背40公里經濟圈和兩縱三橫四深入的交通格局,新修了瀏醴、長瀏兩條高速;優先發展了教育事業,整合教育資源,鞏固了九年義務教育;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啟動了鎮文化站的建設;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完善了三所醫院的改造裝修,健全了村衛生室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9%;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95%;大力推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啟動了烏川湖南北乾渠建設;大力開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程,打造宜居環境;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達45.2%;有序推進集鎮建設,啟動五美農村商貿綜合體和江背農貿市場建設及江背污水處理廠建設;農村三無人員實現應保盡保;農村低保事業和殘疾人事業穩步推進;社會治安穩定,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信訪處理機制和矛盾調解機制,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五年來,全鎮上下堅持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商貿立鎮、文化活鎮,堅持統籌發展、科學發展,堅持項目帶動、資本驅動,堅持本土製造、本土創造,堅持改善民生、創造和諧,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寶貴的建設發展經驗,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鎮域經濟基礎薄弱,資金瓶頸掣肘嚴重,產業發展缺乏核心競爭力,村級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壓力大,三產業嚴重滯後,製造人才缺乏內生動力,園區建設有待加強等。
二、“十二五”期間,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十二五”期間,和平與發展、合作與多贏仍然是世界的主潮流,國際資本的轉移,經濟全球化的擴展和新型產業的發展仍然是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科學發展引領下國內調優經濟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堅持城鄉並重,不斷改善民生將是長期堅持的方針政策;特別是縣域經濟的持續高位增長和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給我鎮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十二五”期間將是我鎮搶抓機遇的黃金期,全面發展的加速期。一是產業發展有機遇。我鎮50%以上的企業從事的是汽車零部件和工程機械配套產品的生產,能較好融入我縣兩大千億元產業發展中,實現跨越發展。二是園區發展有後勁。江背工業園是我縣“一區六園”之一,定位為汽配和新型建材產業園,地處縣域汽車產業帶上,是可靠的後花園。三是特色資源有魅力。烏川湖良好的生態環境,金甲、東莊獨特的水體資源,瀏陽河三角洲獨特的地理優勢、印山三湘第一村的美譽,在縣域經濟轉型中必將扮演重要角色。四是新建平台助推發展。黃江公路對接高速赤霞互通,高鐵經濟產業轉移,空港經濟輻射等新建平台必將給江背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和後勁。
在面臨機遇同時,我鎮發展也面臨壓力與挑戰:一是園區建設水平高低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的大小決定了鎮域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三是獨特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必須切實加強。四是社會事務管理日趨複雜。五是改善民生任重道遠。
第二部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基本目標
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以來的各項方針政策,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突出以人為本,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富民強鎮、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增加人民幸福感為根本出發點,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工作重心,進一步加快經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步伐,努力把我鎮建設成為一個經濟繁榮、人民富庶、社會和諧、環境優美、文明進步的現代化新型工業城鎮。
基本原則
1、堅持工業興鎮,農業穩鎮的原則,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在新能源領域,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2、堅持環保先行,以園招商的原則,大力推進企業向園區集中,集約土地,成片發展,著力打造精品工業園區。
3、堅持規劃先行,嚴格控制的原則,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著力在農民建房、土地流轉用地上加大控規力度,合理推進農業產業化。
4、堅持開發與保護並舉、招商與選商並重的原則,大力推進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為子孫後代留住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
5、堅持深化改革、激員增效的原則,大力推進管理體制創新,著力在基層組織(村、社區)建設,機關效能建設上作出新特色,創造新經驗。
6、堅持改善民生,和諧發展原則,大力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著力在改變集鎮形象、推進勞動社會保障、強化教育與衛生、美化農村環境上取得新突破,打造新亮點。
基本目標
“十二五”期間江背鎮將建設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環境更加優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長沙縣東南明珠。具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
1、綜合實力快速增長。到2015年全鎮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億元,年均增長17.8%。財稅總收入達1.65億元,年均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5億元,年均增長9.8%。工業實力進一步增強,工業總產值達到80億元。農業發展後勁增強,農林牧漁產值達到10億元。全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億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00元。
2、招商選資卓有成效。工業招商5年目標為30億元人民幣,實際到位資金目標為22億元人民幣,引進一到二家全國100強企業落戶江背。農業招商以金甲、東莊水庫、瀏陽河三角洲為著力點開展,引進一到二個億元投資項目。重點保護、推介烏川湖生態旅遊開發項目。
3、園區建設初具規模,企業發展充滿後勁。高位謀劃用5年時間完善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和遠景規劃,進一步創新園區發展模式,使園區建成面積達2000畝。5年新增規模企業10家。將神久機械,萬徵車架、梅花客車打造成為上市公司。
4、城鄉一體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完善黃江公路的建設,最佳化與市區對接通道。按順序啟動江背、朱橋、五美集鎮的提質改造工程。完善江背集鎮污水處理廠,和工業園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完成集鎮自來水供水工程。創建5個人民滿意村。基礎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管理的機制體製得到進一步理順。
5、社會建設全面進步,宜居環境煥然一新。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完善學校布局與改造。發揮三所醫院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和基本醫療服務功能,建立全員健康檔案。以文化站建設為契機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總結、提煉、強化江背精神。加強勞動社會保障,每年新增就業崗位400個。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100%。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5%。企業職工參保率達到80%。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和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程。逐步淘汰落後產能和環境污染企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水平再上台階,公共安全狀況有所好轉。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7‰以內。民主法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人民民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第三部分 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
“十二五”期間是我鎮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先爭優為動力,抓住縣域經濟高速發展契機,立足實際,堅持又好又快跨越發展的工作思路,逆勢而上、高位謀劃、創新發展。具體工作任務與措施如下:
主要工作任務
1、園區建設。
加大同心工業園的壯大與深層打造,進一步創新園區發展模式,使園區5年內建成2000畝規模。以同心工業園為龍頭,強化新型工業化帶動效應,使神久機械、萬徵車架、梅花客車等企業日益壯大,成為上市公司。
2、基礎設施建設。
“十二五”期間內,是我鎮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頭戲。一是加速步伐,建成江背自來水廠;二是統籌設計完成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實現管網完善、雨污分流,污水達標排放;三是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烏川水庫南北乾渠改造工程;四是完成江印公路的切彎拉直改造工程,消除安全隱患,確保人民民眾安全行駛。
3、小城鎮建設。
以建設人民滿意鎮為契機,將江背鎮3.4公里、朱橋集鎮3公里水泥路進行油砂改造、道路亮化,對集鎮重新規劃,完善配套設施,提高集鎮品味,加速小城鎮建設步伐。
4、加強社會管理,著力改善民生。
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確保一方平安。進一步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完善隊伍,增加投入,從根本上解決人民民眾的宜居條件。著力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切實解決五保戶、特困戶和“三無”人員的具體困難,提升人民民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5、公路建設。“十二五”規劃期間內,千方百計拉通黃江公路二期乾杉-江背段,並與瀏醴高速赤霞互通對接,突破江背鎮發展瓶頸;完善秋江線印山段改造。
工作措施
1、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鎮上下要牢固樹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跨越式發展的新觀念,樹立大招商、大市場、大開放的觀念,樹立奮發有為,勇於創新、敢於爭先的觀念,真正使全鎮幹部不斷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經濟的大發展。
2、全面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完善幹部選拔激勵機制。將有能力有水平德才兼備的同志推到重要崗位上來。以人才的優勢助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3、全面完善園區規劃。實施高端包裝和市場運作,不斷創新以企招商,以園招商、以商招商模式。進一步理順多方關係,最佳化園區招商引資環境,深入探討園區招商引資政策,實施大招商,招大商策略,使企業招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
4、全面創新服務模式,加速推進企業發展。一是圍繞我鎮汽車車身及配件、水泥建材兩大優勢產業進行招商服務和推介服務,引導其走產業集群發展之路,不斷做大做強做優。二是深入開展兩幫兩促活動,以政治優勢助推快速發展。三是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大科技投入,培養核心競爭力。四是大力扶持以梅花新能源客車為主導的新型產業,提高永速發展的動力。五是積極引導相關企業的合作與產品導向分流,開展良性競爭,謀求雙贏多贏的局面。六是鼓勵企業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實施管理創新增效。七是全面實施人才戰略,實現產業工人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工程。八是不斷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強化工業興鎮理念,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人文發展環境。
5、全面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戰略。一是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中心,努力打造精品農業,外向型農業,生態農業,現代化農業,全面繁榮和發展農村經濟。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確保基本農田保護與水土保持符合政策標準,農民增產增效。三是合理有序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發展現代農莊。四是進一步推進農村集體承包土地制度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明晰的產權結構和使用權結構。五四積極引導農民走產業化發展道路。
6、全面加強財源建設。立足提高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把培植財源、增加稅收、增收節支放在突出位置,做好“經營財政”的文章,做到培植稅源財源和應收盡收。認真執行有關規定和制度,開支從緊,消赤減債。
7、全面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一是建設高效能的城鎮基礎設施。“十二五”期間,要千方百計建好江背自來水廠,採取多“渠道”引水辦法,解決江背用水難題;二是加強能源保障體系建設和結構調整,將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引進江背;三是加大城鎮基礎建設投入,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小城鎮建設;四是創新集鎮發展機制,引入市場經營集鎮、園區的理念;五是加強城鎮現代化管理;六是加大項目聚集區建設力度,切實推進項目聚集區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的創新,提升功能,營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
8、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網路。加強公路設施建設,爭取上級支持,做好黃江公路與瀏醴高速赤霞互通對接工作,拉通與城市的距離,接受融城的輻射,加速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加強村級公路建設與監督管理,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進一步落實配套資金,強化組織,克服困難,明確責任,認真做好通村、通組、通戶公路建設的各項工作,保障農村公路建設有序推進。
9、全面實施文化強鎮戰略。以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為契機,精心打造,發揮作用,進一步加大投入,發揮文化集市功能。讓廣大人民民眾享受現代文明,提升幸福感指數;同時利用瀏陽河畔江背段名人故居和文物景點較多的優勢,打造旅遊產業,全面實現文化強鎮。
10、全面加強農村環境治理,確保環境治理走上常態管理軌道。一是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常態化,三年實現大變樣。二是加強生豬養殖的整治和關停工作。三是加強企業的環保治理。四是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不斷鞏固整治成果,實現鄉村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使村容村貌保持常態,努力實現集鎮美化,亮化,確保全鎮居民安居樂業。
11、全面推進各項社會事業。一是教育布局改革和教育設施的更新改造逐步推進。二是大力推進城鄉醫保的一體化管理。三是不遺餘力執行基本藥物零利潤銷售政策,積極有效推動醫療制度改革和醫療資源整合。四是大力推進城鄉低保、三無人員五保、殘疾人保障事業,建立多角度的關懷機制。五是創新人民民眾利益表達訴求機制,開創社會治安管理新局面。六是貫徹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質,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趨勢。
12、全面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不斷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大力開展五個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開展文明創建,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民風民俗

通過大力培育農村藝人和開展積極向上的文體活動,讓農民愛看鄉土戲的同時,把良好的道德風尚“裝進”農民的心裡。
江背鎮抗旱
為豐富和活躍廣大農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以文藝演出和電影公演的形式開展“山歌情韻”文化廣場活動,每周六定期在縣五福廣場表演,並利用“興國山歌”這一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12支由民間歌手為主的山歌隊深入鄉村巡迴演出,共演出138場,吸引觀眾10萬餘人次。不僅“送文化”,還注重“種文化”,把民眾文化工作作為建設和諧社會及新農村建設的工作重點來抓,以農村“五好”創評、“文明信用戶”評選、“農村致富能手”競賽和“查禁賭博”等活動為主要載體,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建成了五福廣場、將軍園等4個大型休閒廣場,在廣大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建起了農民文化廣場,著力引導農民進行健康文明的生活,實現村村有一文體活動室、圖書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利用農閒和節假日,以村組業餘文藝隊伍為骨幹,採取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形式,培養了農民山歌手、嗩吶手等文藝能人總計1039人,建立了以村為單位的文藝小分隊20多支,並結合實際情況,製作了戲曲、快板、相聲、小品、山歌等“鄉土教材”。
同時,進行了“四個一”為主要內容的“道德進村戶、文明育新人”活動,即建好一所“道德夜校”、“栽種一片道德林”、“建好一堵道德牆”、“興建一座道德亭”,大力實施“漫畫進新村”活動,組織文藝工作人員深入基層,把民眾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場景繪製成“新風漫畫”,這些漫畫以農民的現實生活情景為結構,以漫畫的表現手法,歸納講衛生、講文明、除陋習、尊老敬老等10種廣大民眾普遍認同的良好思想道德類型,並配有簡潔明了的主題點評,通過張貼這些“新風漫畫”,從而警示廣大農民民眾的一言一行,在農村倡導文明鄉風。祠堂客家人不可或缺的情結,然而一些陳規陋習卻流傳下來。江背鎮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對待這些建築,一方面,鎮裡注重保護歷史文化遺蹟,保留歷史文化脈絡,對蘊藏豐富文化內涵的古民居、古門樓、古門牌等給予保留修繕;另一方面,鎮裡著力引導農民摒棄一些封建迷信的習俗,各村成立新風理事會,組建農民文藝隊、技術協會等,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將祠堂變成農民圖書室、文藝活動中心、農民夜校等,全鎮有100多處祠堂成為農民學知識、樹新風的基地。
江背鎮在全鎮各村、中國小校開展“道德漫畫進農村、校園”活動,將孝敬老人、團結同學、破除迷信等道德行為規範繪成形象生動的道德漫畫,並配上朗朗上口的興國山歌、順口溜等,發放到各新農村建設點和中國小校。共向全鎮發放道德漫畫1.6萬多幅。道德漫畫以幽默含蓄的方式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人間的假、惡、醜,藉助漫畫的直觀性、趣味性和藝術性,使德育教育變抽象為直觀,成為村民生活的“指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