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平原農村公共服務可達性與空間均等化研究

江漢平原農村公共服務可達性與空間均等化研究

《江漢平原農村公共服務可達性與空間均等化研究》是依託華中師範大學,由羅靜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漢平原農村公共服務可達性與空間均等化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羅靜
  • 依託單位:華中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公共教育、醫療和文化服務是農戶穩定持續的需求,其空間可達性是衡量農村生活質量的指標,空間均等化是新農村建設的價值取向。(1)本項目以江漢平原農產品主產區及其典型縣域為研究區域,以農村公共教育、醫療和文化服務為研究對象,以行政村為基本空間單元,建立人口聚落交通服務空間分析模型,運用地理計量和可視化方法,多尺度表達農村人口聚落公共服務需求和空間行為、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和資源配置、路網結構和交通模式。(2)集成可獲得性、鄰近性和交通因子計算可達性,利用空間聚類方法研究可達性分級,利用空間自相關模型分析空間均等化,探索可達性和空間均等化的空間組合和分異特徵,發現公共服務短缺區。(3)以新農村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以服務半徑與服務人口為關鍵指標,以農村人口和需求變化為依據,開展公共服務設施與資源空間配置模擬,分析可達性和空間均等化回響機制,為農村公共教育、醫療和文化空間規劃提供理論與方法。

結題摘要

在社會進入新時代,農村成為了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最艱巨的地理空間,而公共教育、醫療和文化服務是農戶穩定持續的需求,是家庭健康生活、接受教育和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領域。 研究選取了江漢平原典型縣域為研究區域,以空間可達性衡量農村生活質量,以空間均等化評價農村建設價值取向。以行政村為基本空間單元,建立了人口聚落交通服務空間分析模型,多尺度表達了農村人口的需求和空間行為、單項和加總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和資源配置、農村路網結構和交通模式。集成可獲得性、鄰近性和交通等因素評估了單項和加總公共服務的可達性與均等化水平,利用空間模型分析其空間組合和分異特徵,提出了合理梯度和閾值範圍,甄別出單項和加總公共服務短缺區,並分析了短缺區的空間組合、短缺類型及其地理、經濟和社會形成機制。以均等化為目標,利用ArcGIS、MATLAB等平台,開展了資源空間配置模擬,最大限度的體現空間規劃的公平與正義。 研究發現:民眾對各類公共服務表現出不同程度需求,從基本的身體健康上升到身體和心理的全面健康,由數量轉向質量,需求逐漸多元化。目前江漢平原縣域單項和加總基本公共服務空間可達性區域差異顯著,核心邊緣模式的圈層結構明顯;均等化水平一般呈梯度分布,等級體系鮮明,縣級輻射範圍小、鎮級差異大、村級質量不高。公共服務短缺區的類型多樣,經濟、人口、交通是不平衡的主要影響因素。資源配置的最佳化需從人口、投入、可達和供需等角度把握設施具體的選址和規模。 研究分析了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結構和等級體系,建立了完整的公共服務研究資料庫,構建了單項和加總公共服務可達性和均等化評價體系,將計算機語言開發、線性代數和空間分析與模擬等方法融入到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促進了鄉村地理研究的精細化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空間規劃的科學化,為地方社會管理和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依據,對消除公共服務短缺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具有科學決策諮詢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