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江城子·觀別
- 創作年代:金末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元好問
- 作品出處:《遺山樂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江城子·觀別①
旗亭誰唱渭城詩②,酒盈卮③,兩相思。萬古垂揚,都是折殘枝④。舊見青山青似染,緣底事⑤,淡無姿⑥。
情緣不到木腸兒⑦,鬢成絲,更須辭⑧。只恨芙蓉,秋露冷胭脂⑨。為問世界離別淚,何日是,滴休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村意遠”“江神子”“水晶簾”。此詞雙調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韻。觀別:觀看離別的場面。
③酒盈卮(zhī):酒滿杯。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④折殘枝:指折剩的柳枝。柳與“留”音諧,古人有折柳相送的習俗,因為送別很多,連柳枝都折殘了。
⑤緣底事:因何事。
⑥淡無姿:平淡而沒有迷人的姿態。
⑧“鬢成絲”二句:是說愁情多了,鬢髮就會變白,更須辭卻情緣。
⑨芙蓉:即荷花,常喻美人,這裡指送別場面中的女子。秋露:秋天的露水,此處代指送別場面中女子的眼淚。
白話譯文
聽到酒樓上有人在吟唱送別詩,舉目望去,原來是臨分別的兩個人端著滿滿的酒杯,滿懷心事。自古以來很多離別,柳枝都折殘了。因分別而心情沮喪,以往看來十分青翠的山巒在此時也平淡無奇了。
久經坎坷,情感已變得十分麻木,愁情多了,鬢髮就會變白,更須辭卻情緣。送別的女子淚流滿面,將胭脂都衝掉了。反問人世間離別的淚水,什麼時候才能停止?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闕首句“旗亭誰唱渭城詩”,“誰唱渭城詩”,寫所聞,暗寓別情。情真意摯的渭城曲吸引了詩人,循著歌聲,他看到了一幕動人的別離情景。“酒盈卮,兩相思。”別筵上,酒已斟滿,但一想到今後將經受“一種相思,兩地閒愁”的煎熬,黯然消魂。“兩相思”表明這種相思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可見兩心相印。“萬古垂楊,都是折殘枝。”折柳贈別,乃古時風俗。詩人該句與周邦彥《蘭陵王·柳》中“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相似,都指在漫長歲月中,折柳贈別者為數極多。不過,元好問此句意思更為醒豁。“萬古垂楊”,拓寬了時空跨度。說古往今來的垂楊,都被別離者“折殘”,構想極為新奇,為別筵增強了感傷氣氛。“舊見青山青似染,緣底事,淡無姿。”寫觀別者的心情感受。“緣底事”,輕輕一問,答案盡在不言之中。詩人看到那對他並不認識的戀人離別的場面,受到離愁別恨的浸染,連映人眼帘的青山也都失去往昔的風采。這幾句和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遙岑遠目,獻愁借恨,玉簪螺髻”同一機杼,即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自然景色人的情感。山猶如此,人何以堪。托物言情,既渲染了氣氛,也表明自己和離別者在情感上達到了共鳴和交融的境地。
下闕“情緣不到木腸兒”,承上啟下,意謂此情此景,只有木石心腸的人才會無動於衷。觀別者的這聲長嘆,既源於對難捨難分的離別之情的深刻理解,也是出於對離別雙方的真摯同情。“鬢成絲,更須辭。”兩位離別者是一對因離情別恨的煎熬致使雙鬢生出白髮的男女,他們雙棲雙飛,終日相伴,豈須再天各一方。現在卻月缺花殘,不該別而別,隱隱點出這對男女實際上正經歷著一場愛情悲劇。“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以露荷點出季節是初秋。展示殘荷泣露的畫面,進一步為這對情侶的離別增添淒清的色調,把環境氣氛渲染得更為悲愴。前面冠以“只恨”兩字,見出眼前景色使別者愈加難堪;同時,“秋露洗胭脂”的自然物象也使離人加深年華易逝的悵惘。結尾三句,“為問世間離別淚,何日是,滴休時。”是詩人因為世間離愁別恨不能消減而發出的深詠嘆息,也是為人間永遠沒有離別進行真誠的祈願。
一般寫離愁別恨的作品,大多是抒寫作者的親身體驗,或代人立言。詩人該詞獨闢蹊徑,從觀別的角度寫別情,且寫得語重情長。詞人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純客觀地攝取離別的場景,而是極其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對眼前兩位將別離的男女充滿理解和同情。自始至終,他和離別者一起激動,一同感傷。正是由於觀別者和離別者感情的交融無間,作品才寫得分外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