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商幫

江右商幫

贛商在歷史上被稱為“江右商幫”,是我國歷史上十大商幫之一,與晉商、徽商等鼎足而立。以江右人為認同,以講究賈德著稱。據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日錄雜說》上記載“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江右商幫稱雄中華工商業900多年,是中國古代實力最強商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右商幫
  • 別名:江西商幫、贛商
  • 年代:北宋
  • 商幫歷史:中國第一商幫
  • 商幫會館:1500多座江西會館遍布全國及海外
  • 江右學派:李覯、王安石新學,陸九淵心學
  • 江右道派:許遜淨明道學說
  • 商幫特徵:堅韌、極富開拓、開創精神
起源,江西,經濟基礎,江西農工業,造紙業,制硯業,釀酒業,文化產業,交通樞紐,經營行業,糧食業,茶業,木材業,礦業,鹽業,江右錢商,造船業,江西會館,商幫遍天下,市場經濟,新時代江右商,現狀,

起源

虎方國青銅文明—虎踞南國
3200年前的江西人創造的青銅王國,江西人生產和貿易造就中國南方輝煌的青銅文明—虎方國青銅文明,
南國虎鼎南國虎鼎
江西清江縣吳城和江西新乾大洋洲青銅文明。江西九江蕎麥嶺青銅冶煉遺址則將中國青銅冶煉史前推至夏代。
雄渾的立鹿大甗鼎:高1.05米,重78.5千克雄渾的立鹿大甗鼎:高1.05米,重78.5千克
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稻穀遺蹟,證明早在一萬多年前江西人已經開始生產稻米。
江右商幫

江西

江西,唐代時期稱江南西道,江南西道為唐代經濟中心;宋代江南西路,江南西路為宋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元代江西行省,江西行省為元代經濟中心;江西為明代經濟文化中心。
江西無論經濟、書院均位居全國各道(路、省)之首,江西經濟、文化的繁榮又進一步助推江右商幫的持久擴張和發展壯大,奠定江右商幫稱雄中華工商業900多年的經濟、文化、市場基礎,成為中國第一商幫。

經濟基礎

江西農工業

江西開發歷史悠久。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稻穀遺蹟,證明早在一萬多年前江西已有稻作農業出現。
夏商周時期,工礦業、鑄造、陶瓷、紡織等工業也在江西興起,如江西新乾大洋洲青銅出土、鷹潭角山窯址、瑞昌銅嶺古銅礦遺址等。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繼續發展,紡織業也取得成就,如江西貴溪出土了苧麻布和印花織物等紡織品。
秦漢時期,制瓷業進一步發展,造船業進一步發展,如漢武帝時期在江西南昌建造了大型戰艦潯陽樓船。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西工農業進一步發展,東晉在京城之外有三大糧倉,其中兩大糧倉在江西,即豫章倉和釣磯倉,這兩倉均是“大貯備之處”。唐德宗貞元時,長安饑荒,就是從江南西道運稻米十五萬石,經襄陽以至長安。制瓷和造船業等工業繼續發展,青瓷燒制逐步在江西普及,造船由於戰爭需要進一步增多。
五代時期茶樹、果木、纖維植物等經濟作物在江西廣泛種植,當時在洪州(州治在今南昌)、饒州(州治在今鄱陽)、江州(州治在今九江)、吉州(州治在今吉安)、袁州(州治在今宜春)、虔州(州治在今贛州)、筠州(州治在今高安)等地都有植茶的記載,其中洪州、袁州、吉州、虔州的茶均有名茶或好茶,而饒州地區產茶最多,產地亦最廣,饒州又以浮梁茶最負盛名。自唐代歷吳、南唐,至宋初,政府每年從江南東、西路議購茶葉1000餘萬斤,其中大都出自江西,唐德宗在位時始征茶稅,全國每年徵收茶稅四十萬貫,江西浮梁一地每年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餘萬貫,占全國的八分之三。東晉人范寧在《精隱記》中記述說:“瀟湘有橘鄉,洞庭有橘里,彭澤有橘市。”可以看出當時江西的柑橘成了交易的商品,有專門的橘市。
江西種植的纖維作物主要有三種:桑、苧麻和葛。江西麻葛資源豐富,為麻織、葛布生產提供了條件。從《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看,江西各州出產的麻、葛、薴織物有薴布、白薴布、葛布、細葛布、麻布等類。說明在江西各州,麻葛種植是非常普遍的。到南唐時,江西的絲織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技術亦有提高。如上饒、臨川一帶出現了一種新產品,號曰“醒骨紗”,“用純絲蕉骨相兼捻織,夏月衣之,清涼適體”。南唐政府於昇元三年(939年)出台鼓勵農桑的政策:“民三年藝桑及三千本者,賜帛五十匹。”這種政策的推行,使江西桑樹的種植更為廣泛。而桑、麻、葛等纖維作物的廣泛種植為江西紡織業的發展準備了條件。
唐代江西的制瓷業、礦冶業、造船業等工業發展,
瓷窯幾乎遍布江西全境,瓷器業遂成為這個時期江西最大的工業行業之一,其中尤以吉州窯、洪州窯最為著名。
在礦冶業方面,江西礦產資源豐富,唐代全國礦冶之處,“凡銀、銅、鐵、錫之冶,一百六十八”,主要分布於陝、宣、潤、饒、衢、信六州之地,其中江西占有兩州(饒州、信州),為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饒州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銀產地,饒州樂平縣銀山,元和時每年產銀10餘萬兩,收稅7000兩,約占當時全國收銀稅總數12000兩的58%。南唐昇元年間(937-943年)所置的信州鉛山銅場,發展最快,全宋初出銅無算,“常十餘萬人采鑿,無賴不逞之徒,萃於淵藪。官所市銅錢數千餘萬斤,大有餘羨,而銅山所出益多”,以致銅價降低。可見江西礦冶業規模之大,分布之廣。礦冶業成為江西工業中的另一大支柱。
江西盛產優良材料,為造船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貞觀十八年(644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命閻立德等“詣洪、饒、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載軍糧”。至五代時江西造船業仍很興盛,如南唐洪州節度使朱令贇率戰艦數百艘與宋軍作戰,其“大艦容千人,朱令贇所乘艦尤大,擁甲士、建大將旗鼓”,其高“數十重”。民間造船業興盛,唐代著名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描述的“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盡現江西舟船之盛,此時江西的洪州(今南昌)、饒州(今鄱陽)、江州(今九江)成為中國造船中心。
唐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開鑿了大庾嶺路,使贛江-大庾嶺路發揮了南下兩廣商業通道的優勢,促進了江西商業發展。
宋代時期,江西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業、工業、商業經濟全面繁榮。尤其是商業經濟,在農業、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商業貿易遍及各個鄉村市鎮,出現了不少草市、城鎮;商業貿易種類從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到勞動力的買賣;商業貿易出現個體、聯合經營等形式。
宋代江西工業經濟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前提大繁榮,尤其在制瓷業、礦業、紡織、木材、造紙、制茶。
  1. 制瓷業
    制瓷業是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宋代是中國瓷業生產發展的又一高峰階段,江西制瓷業的發展體現在以瓷都景德鎮為首的一批瓷窯走上歷史舞台,盡顯宋代瓷業的藝術高峰。瓷器的燒法與製作、色釉的創作與仿製、瓷雕與彩繪等技術在宋代有大的飛躍,瓷器因而成為宋代對外貿易的一大商品。宋代江西的瓷窯主要分布在饒州浮梁景德鎮、吉州廬陵永和、饒州樂平、撫州南豐、贛州寧都及江州等地。宋代單景德鎮瓷窯就達300多座。
  2. 茶業
    採制茶葉,是江西農業生產中的重要項目。江西各地幾乎沒有不產茶的州縣,據《宋史·食貨志》所載,淮南、兩浙、荊湖、福建產茶州軍共為三十七州六軍,江南為十州五軍,占第一。江南的十州五軍中屬於江西省範圍的是江、饒、信、洪、撫、筠、袁七州及臨江、建昌、南康三軍,共為十處,占三分之二。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二九之二》記載,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諸路各州產茶數,江西共463萬餘斤,約占總數1781萬餘斤的26%,雄居全國第一。產茶額超過百萬斤的共有七個州,其中以隆興府(洪州)最多,為281萬餘斤。
  3. 採礦業
    礦冶業是宋代社會重要的工業之一,江西採礦和冶鑄生產鼎盛,各地開採的礦產種類豐富,具體表現為:鄱陽、德興、浮梁、貴溪、南康和撫州等地的金礦,南豐、德興、饒州、鉛山、弋陽、貴溪、贛縣、於都、瑞金和大庾等地的銀礦,鉛山、德興、弋陽、大庾、南康、瑞金和吉安等地的銅礦,贛州、餘干、鄱陽、德興、樂平、鉛山、弋陽、玉山、貴溪、分宜、安福、萬安、吉水、吉安、泰和、永新、新建、進賢、上猶、德安和德化等地的鐵礦,寧都、會昌、南康、大庾、上猶和南康等地的錫礦,鉛山、大庾和寧都等地的鉛礦,等等
    信州鉛山場產銅較穩定,與韶州岑水場、潭州永興場號稱“三大場”,鉛山場銅產量高,且在技術革新中,首先採用膽水浸銅法,“鉛山興利,首九鳥儋功”。從此,“招集坑戶就貌平官山鑿坑了淋銅,官中為置爐烹煉,每一斤銅支錢二百五十”。“故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采鑿得銅鉛數千萬斤,置四監鼓鑄,一歲得錢百餘萬貫。”經過長期實踐,江西德興人張潛“博通方伎,得變鐵為銅之法”,其子張甲在總結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寫成了《浸銅要略》一書。這是有關冶煉技術的最早記載之一。
北宋鉛山場產鉛28.5萬餘斤,比乾道初年的11.5萬餘斤增加兩倍有餘。而乾道的產量占當年總額19.1 萬餘斤的60%以上。德興銅場有銅泉32處,每年產銅5萬餘斤。鉛山銅場北宋初每年產銅達38萬斤,安福 連嶺場71.4萬斤,廬陵黃崗場10.6萬餘斤,鉛山場14.7萬餘斤,弋陽縣12萬斤,上饒縣12萬斤。銅鐵的高產量使得銅鐵錢造鑄業也很發達。北宋元豐時,饒州永平監歲鑄61.5萬貫,江州廣寧監鑄34萬貫,兩者共鑄95.5萬貫,占全國506萬貫的18.9%。

銅器鑄造在江西也十分廣泛、繁榮。時人記載說:“臨川、隆興、桂林銅工尤多於他郡。”其他如信州、吉州、虔州、豐城等地的銅器鑄造業也很興盛。金銀器的製作也很多。
另外,高安、萍鄉、豐城、玉山等地還有煤礦,煤炭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史載“石炭——或雲信州玉山亦有之,人畏穿鑿之擾,故不敢言也”。“豐城、萍鄉二縣皆產石炭于山間,掘土黑色可燃,有火而無焰,作硫磺氣,既銷則成白灰”。至今江西萍鄉的煤在江南還十分出名。

  
4.紡織業
宋代江西紡織工業的發展在絲織、麻織方面表現明顯。由麻織成的布在各地都有產出,如江州的葛布、洪州的葛布、袁州的白薴布與葛布、撫州的葛布、吉州的葛布與白薴布、贛州的白薴布、南安軍的薴布等。
宋代撫州布商陳泰作為包買商的狀況,每年年初,其向崇仁、樂安、金溪以及吉州屬縣的織戶發放生產性貸款,作為其織布本錢;到夏秋之間去這些地方討索麻布,以供販賣。由於生意越做越大,各地有“駔主”、“甲首”作為代理人,為陳泰放錢斂布。撫州民陳泰,以販布起家,每歲輒出捐本錢,貸崇仁、樂安、金溪諸績戶,達于吉之屬邑,各有駔主其事。至六月,自往斂索,率暮秋乃歸,如是久矣。

  
5.造船業
江西造船業中國之冠—占據宋代半壁江山
江西盛產木材,造船業成為江西重要的工業之一。同時,贛江、鄱陽湖等極為通達的水運,推動了造船業的興隆。宋代江西的造船業主要集中在洪、吉、虔三州。由於漕運的需要,宋在洪、吉、虔、江等州設定造船場,北宋宋真宗時期各地造船的數量總計2634艘,江西單吉、虔兩州就達1130艘,約占總數的43%,居全國第一位。南宋時,洪、吉、虔三州造船場三州造船數達千艘以上。其他如撫州、江州也有造船工場。
江西是中國東西南北交通中心樞紐,繁忙的航運、豐富的森林資源、繁榮的工農商業,加上境內的主要河流匯入鄱陽湖並注入長江,共同決定了江西的航運在對外溝通上有著中心樞紐作用,從而帶動了造船業的發展,以贛江沿岸的造船業尤為興旺。
當時,宋代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日本、朝鮮、印度、東南亞及西亞、東非等地區。蔚藍的海面上常年行駛著浩浩蕩蕩的中國遠洋船隊。
當時中外商人所乘用的海船很多都是“宋朝製造”,“中國船”具有運載量大、穩定性強、安全可靠、航速較快等特點,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宜黃民莫寅“造大艦成,以大錢邀善術者視之”。另外崇寧年間撫州各地民間還舉行競渡遊樂活動。可見造船業的發展不但促使了相船術及競渡的產生與發展,而且也大大地促進了江西的水上運輸業及經濟的快速發展。
江西造船業在宋代極度繁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擁有先進的技術。
當時,江西造船、修船已經開始使用船塢了,並首先運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相較於其他地方造船場所造的船隻,“江西製造”的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趨於完善,裝修更為華美,特別是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闢了全球航海史的新時代,推動宋代經濟、商業、對外貿易達到中國古代的最頂峰。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馬定遠主持在江西製造了100艘馬船,均配備了可以拆卸的輪槳,平時可作渡船使用,遇上戰事又可“搖身一變”成為戰船。由此可以看出,那時的造船技術已經很發達。
根據《江西通史》記載:宋船頭小,尖底呈“V”字形,便於破浪前進;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受到橫向狂風襲擊仍很穩定;結構堅固,船體有密封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底板和舷側板分別採用兩重或三重大板結構;船上多檣多帆,便於利用多面風;大船上均設有小船,遇緊急情況可用於救生、搶險;每隻船上都有大小兩個錨及探水設備……這些特點非常適合於遠洋航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

造紙業

宋代江西造紙業發達,其造紙材料除傳統的麻、桑、藤、楮、苔、麥秸、稻稈外,增加了竹子。江西吉州、撫州、信州等地造紙業發達,臨川滑薄紙、撫州茶杉紙和牛舌紙、清江藤紙、江州布水紙、南康軍布水紙、袁州紙、饒州紙、吉州竹紙、等都成為貢品而聞名天下。

制硯業

江西自唐宋以來,科舉教育發達,加上地理因素影響,天然硯石資源豐富,從而促進了本地區制硯工藝的發展。宋代時期,江西的制硯工藝已經很成熟,雕刻紋飾與硯石巧妙結合,使不少文人雅士垂青於此,其中尤其以星子縣金星硯、玉山縣懷玉硯和修水縣貢硯最為著名,被譽為“江西三大名硯”。

釀酒業

就種類來說,江西酒主要可劃分為黃酒和燒酒兩大類,其中黃酒以粳米、糯米等穀物為原料,經過蒸煮、糖化和發酵而成;燒酒主要以稻穀、高粱和麥子等為原料蒸餾而成。
宋代江西造酒多為私釀,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酒。如洪州、饒州、吉州、袁州等,其中袁州的酒還成為地方貢品。洪州的雙泉、金波等酒在北宋時期名聲也很大。

文化產業

兩宋時期,江西是中國文化中心,江西教育事業發達,科舉鼎盛,書院居全國各路之首。諸如撫州南城盱江書院、貴溪象山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鉛山鵝湖書院、吉安白鷺洲書院、南昌東湖書院與宗鐮書院、瑞州西澗書院、興國安湖書院等,都在兩宋時先後建立,為江右培養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宋史》上有傳的江西籍人達二百二十餘名,分別屬於五十縣,並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諸如李覯、王安石、陸九淵、周必大、王欽若、晏殊、歐陽修、曾鞏、洪适、文天祥、黃庭堅等。江西科舉的興盛、文化的發達,也帶動了刻書業的興旺, 兩宋時期成為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江西為宋代刻書中心。”江西刻書因精且富而聞名於世,刻書中心主要分布在撫州、南康、宜春、萍鄉、饒州、吉州等地。
另外,江西紙張充足,也有利於印刷業的發展,在撫州、饒州、吉州等地都有一批刀法熟練的刻字工人,使江西成為宋代印刷業的中心。

交通樞紐

江右商幫是中國開拓力、實力、滲透力最強、分布最廣的中國第一商幫。一批批江右商移民向全國擴張,他們向人煙稀少的地區遷徙,向商業欠發達省份遷徙,其中兩湖、兩廣、雲貴川的江西移民最多,如雲南省就有近一半是江西移民,另外還有一些遷居海外的。江西移民中絕大多數都是經商,浩浩蕩蕩的江右商人迅速流向全國各地,占領全國廣闊的市場,使江右商幫不斷擴張,成行成市。中國大多數市鎮流傳著“無江西人不成市場”、“無江西人不成碼頭”之語。
分布於全國各地的江右商幫,對原有的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激發並促進了全國廣大地區工商業的發展。

  
中國東西南北交通中心樞紐—通江達海
唐代以來形成了以鄱陽湖為中心的放射性網狀交通。從鄱陽湖入各大河流及其重要支流可到江西境內各州;由其河流與周邊的關口隘道聯繫可進入江西周邊的各個地區,其中江州-鄱陽湖-贛江-大庾嶺貫穿江西南北,是最重要的交通線。從鄱陽湖-長江上中下游乾支流-大運河,江右商深入全國各市鎮的經商大通道。
唐代以來,江西形成了以鄱陽湖為中樞的水陸交通網。江西水路交通以鄱陽湖為中樞,以贛江、撫河、信江、修河、饒河及這些河流的支流為脈絡,將整個江西連為一體。陸路,尤其是與周邊地區藉助平行山脈間的孔道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一道,構成江西完整的水陸交通網。
以鄱陽湖為中心,從鄱陽湖溯贛江而上可到吉州,再到虔州,而從贛江入其支流袁水可到袁州(今宜春);入支流錦江可到筠州(今高安);入撫河可到撫州;入信江沿江而上可到信州(今上饒);入饒河可到饒州(今鄱陽)及其重鎮浮梁。唐末五代江西腹地與周邊地區的交通由水運和陸運連線而成,從江西的運輸中心——鄱陽湖到各周邊地區均有便利的交通線。
1、贛江-鄱陽湖-長江上游乾支流,全省江右商進入兩湖、雲貴川的商業大通道
2、贛江、鄱陽湖-長江-大運河,全省江右商深入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的商業通道
3、長江-江州-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線。唐代以來,從鄱陽湖向南至洪州(今南昌),再由此溯贛江而上,翻越大庾嶺可到達廣東,即是贛江-大庾嶺交通線路;向北經江州(今九江)、襄州(今湖北襄陽)直達中原。江州-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線是縱貫江西的主要交通幹線,也是江西最重要的商路,亦是古代中國重要的道路之一。這條道路連線嶺南與淮南及中原地區,對這些地方的經濟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此路也帶動了江西的商業發展,使洪州成為了當時東南的一大都會。
從鄱陽湖出江州(今九江)可進入長江。江州是鄱陽湖區的物資集散地和江西北部的咽喉,其“路通五嶺,北導長江,遠行岷江”。由江州出江西沿長江而上到荊南、湖南和川蜀一帶;沿江而下能到淮南即安徽和江蘇南部地區,是當時江西最重要的兩條交通幹線之一。
4、.鄱陽湖-饒河-閶江-徽州線。從鄱陽湖入饒河,到饒州(今上饒)浮梁,再由閶江可入安徽歙州祁門,是唐代以來江西進入安徽的重要交通道路。江西與安徽另一條水路是婺水。婺水從北向南流經婺源,注入鄱陽湖,也是溝通江西和安徽的要道。
5、.鄱陽湖-信江-玉山-浙江線。從鄱陽湖到信江,過玉山,是江西進入浙江的重要道路。這條線路是唐代全國三大交通線路之一——長安到東南交通線的一段。
6、汀州-虔州-郴州線。汀州-虔州-郴州線是這時期橫跨贛南的一條交通線,也是江西東通福建汀州、西至湖南郴州的一條道路。它與贛江-大庾嶺路共同促使虔州(今贛州)成為贛南交通樞紐。兩條交通線的存在使贛南成為“四省咽喉,而粵則南贛肩背,郴、衡其左腋也,汀、漳其右臂也”
7、洪州-贛江-袁水-宜春-湖南線。這一時期,江西到湖南亦有交通線:一是虔州到湖南郴州;二是出江州經長江到湖南嶽陽;三是自洪州出袁州(今宜春)到潭州(今長沙)。人們從洪州出發,溯贛江而上入其支流袁水,逆袁水西到袁州,再由袁州出江西進入湖南的潭州,“取袁州至潭州,總一千二百里”〔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06,因此袁州成為“湖湘之孔道”,並作為樞紐促進了湖南與江西的經濟交流。

經營行業

糧食、木材、餐飲業、茶業、礦業、瓷業、鹽業、金銀首飾業、銅鐵鑄造業、錢莊業、典當業、銀行業、水果業、魚業、藍靛、油料業、苧麻業、毛竹業、漆業、布業、菸草業、酒業、製糖業、紙業、筆業、硯業、書業、百貨業、船業、運輸業等行業是江右商幫廣泛經營的行業。

糧食業

江西農業開發歷史悠久,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稻穀遺蹟,證明早在一萬多年前江西人已經開始生產稻米。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西進一步發展,東晉在京城之外有三大糧倉,其中兩大糧倉在江西,即豫章倉和釣磯倉,這兩倉均是“大貯備之處”〔唐〕魏徵。
唐代“廬陵戶餘二萬,有地三百餘里,駢山貫江,扼嶺之沖……土沃多稼,散粒荊、揚。”稻米能運銷荊、揚等州,足見當地產量之多。吉州廬陵有一大米商龍昌裔“有米數千斛糶,既而米價稍賤”其售米行為直接影響廬陵市場的米價,成為威懾一方的大賈。米商往往於豐收之際收購糧食,“積米以待踴貴”,從而影響當地的糧價;或者將糧食運往缺糧之地以獲取利益。“江西諸郡,昔號富饒,廬陵小邦,尤稱沃衍。一千里之壤地,粳稻連雲;四十萬之輸,將舳蔽水。朝廷倚為根本,民物賴以繁昌。”(宋代)“惟本朝東南歲遭米六百萬石,以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為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為尤多。”(宋)
清代江右糧商糧食外銷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條:
一是由長江而下至江浙地區,湖廣、江西地方,糧米素豐,江南、浙江,鹹賴此二省之米”,南京“皆湖廣、江西上游米粟所匯聚”
二是由長江出口,經江南轉運,由海道運至福建,“江、湖二省,從內地至閩,必由長江而江南換海舶,方可出口海運
三是順章水南運到大庾嶺,然後挑運到廣東南雄;四是由贛州溯貢水到會昌綺門嶺、周田坡,然後轉運到潮州
五是由九江向北沿昌江運往安徽,所謂“徽州府屬山多田少,所出米谷,即豐年亦僅供數月民食,全賴江西、浙江等處販運接濟”。
大量糧食經商人之手源源不斷地輸往江南,不只作口糧,也有相當多的數量用於釀酒。如嘉慶時,然蘇州無論豐歉,江(西)、(湖)廣、安徽之客米來售者,歲不下數百萬石。良由槽坊酤於市,士庶釀於家。本地所產,耗於酒者大半故也。

茶業

唐代茶樹、果木、纖維植物等經濟作物也得到廣泛種植。當時在洪州(州治在今南昌)、饒州(州治在今鄱陽)、江州(州治在今九江)、吉州(州治在今吉安)、袁州(州治在今宜春)、虔州(州治在今贛州)、筠州(州治在今高安)等地都有植茶,其中洪州、袁州、吉州、虔州的茶均有名茶或好茶,而饒州地區產茶最多,產地亦最廣,饒州又以浮梁茶最負盛名。自唐代歷吳、南唐,至宋初,政府每年從江南東、西路議購茶葉1000餘萬斤,其中大都出自江西,唐德宗在位時始征茶稅,全國每年徵收茶稅四十萬貫,江西僅浮梁一地每年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餘萬貫,占全國的八分之三。唐代以來,江西形成江右茶商集團,江西鄱陽縣安仁里細民呂用之的父親呂璜“以貨茗為業,來往於淮、浙間”,呂璜是當時專門將淮南地區(包括江西)的茶葉長途販運至荊南進行貿易的富商大賈。唐代江西產茶地區很多,是唐代茶葉生產中心,饒州、吉州、信州、洪州都是當時重要茶葉產地,其中洪州西山白露茶等是茶中精品。唐代江西茶葉不僅質量好、產地廣,而且數量驚人,其間尤以饒州浮梁縣為最。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諸路各州產茶數,江西地區共463萬餘斤,約占總數1781萬餘斤的26%,居第一。產茶額超過百萬斤的共有七個州,其中以隆興府(洪州)最多,為281萬餘斤。
江右商幫的足跡也遍布福建、兩廣。明代學者王世懋發現福建建陽、邵武、長汀等地居民的口音與江西口音相似,一經詢問,原來這裡有大量江西商人的活動與入籍。以盛產武夷茶著稱的建寧府為例,茶農茶商幾乎都是江西人,每年早春二月,總有數十萬江西人來到這裡,筐盈于山,擔接於道。

木材業

江西山地森林資源豐富,因而木材商人也較多。唐代各地高山之上有“木客”專門砍伐木材與人進行交易,他們“斫杉枋,聚於高峻之上,與人交市以木易人刀斧”〔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08,吉州也有木材商活動,如商人徐彥威在信州購買木材,再販賣到蘇州、淮南一帶,往返一趟,能“獲錢數十萬”。贛州年銷1600萬方木材,江右木材商在贛州木材上年獲利就達數百萬兩白銀,

礦業

江西礦產資源豐富,唐宋是中國全國礦冶中心。
江右商人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是直接投資於礦冶業,從事銅、鐵等的冶煉和經營;二是收買農戶或手工業者的原料或半成品,自行設場加工,生產商品。
明憲宗十七年(1481年),刑部因江西商人攜帶絹布、火藥等物品湧入四川少數民族地區買賣銅鐵、聚眾開礦,疏請申禁,“江西人不許往四川地方交結夷人”。《皇明條法事類纂》卷29,《江西人不許往四川地方交結夷人訐告私債例》。
西南三省是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在這裡,常常聚集江右商開山覓礦。特別是清初罷官礦聽民開採之後,西南礦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康熙末年,四川“一碗水地方聚集萬餘人開礦,川西的昭覺縣,“當乾嘉時,礦廠甚王(旺),漢人居於斯土者成千萬計。滇、黔是當時全國礦業最發達的地區。貴州“銀銅黑白鉛廠,上下游十有餘處。每廠約聚萬人、數千人不等”。在雲南,“滇省礦廠甚多,各處聚集砂丁人等不下數十萬,每省流寓之人聞風來至。
豐富的礦產資源,吸引著江有厚積資本,開礦覓利。特別是滇省銅礦,江右商人更視為利數。江、川、湖江右商幫大商巨賈。每開一廠,率費銀十萬、二十萬兩不等。明清西南礦業的發達,與江西商人的積極投資經營是分不開的。
江右商人在西南的採礦業中,表現出商業資本與產業資本相結合的經營方式。江西商人往往集行商和礦主身份於一身,開礦、販運貿易兩不誤。雲南永順東南的卡瓦地區(今雲南鳳慶、永勝東南),打槽開礦及走廠貿易者,不下二三萬人”。其中主要是江西人。“其平常出入,莫不帶有貨物,故廠民與商賈無異。”
江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一帶的冶金採礦業,皆操於江右商之手,可見江右商人投資礦業已成風氣。如金谿縣商人陳文楷曾經商於四川,後進入雲南,“開場冶鐵於桐梓、綦江間。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如新城縣(今黎川縣)饒大俊,經商於福建,於沙縣設場開礦冶鐵等等。江西本省鐵礦主要位於興國、長寧(今井岡山市)、上猶三縣,本地商人多投資開採,江西長寧籍江右商人嚴永盛和鐘常豐各自經營冶鐵工場四座;嘉慶十七年(1812年),長寧商人賴趙興也曾經營鐵冶工場等等。
江西萍鄉籍江右商文廷式創辦康泰福煤號,買機器開採安源煤礦,兼營煉焦運輸。後與漢陽鋼鐵廠、大冶鐵礦合組成漢冶萍公司。

鹽業

鹽是唐代江右商經營的重要商品,不少人以從事食鹽販運而致富。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作《鹽商婦》詩,”鹽商婦,多金帛,不事農桑與蠶績。南北東西不失家,風水為鄉船作宅。本是揚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綠鬟富去金釵多,皓腕肥來銀釧窄。前呼蒼頭後叱婢,問爾因何得如此?婿作鹽商十五年,不屬州縣屬天子。每年鹽利入官時,少入官家多入私。“《鹽商婦》對暴發的江右鹽商及鹽商婦作了描寫,從詩中可以看出,江右商因從事食鹽販運,獲得高額利潤。
宋代江西主要以食淮鹽為主,但地處江西中南部的吉州、虔州的民眾因臨近閩粵地區,許多江右商私販閩粵鹽,出現了眾多江右鹽商,“二州民多盜販廣南鹽以射利,每歲秋冬,往往數十百為群,持甲兵旗鼓,往來虔、汀、漳、潮、梅、循、惠、廣八州之地。”十百為群,與巡捕吏卒相鬥格。”(宋)“江嶺之交,最多鹽賊,起而為大害者,往往有之矣。此本良民,但為衣食,與商賈何異哉。〔宋〕李覯:《李覯集》
動以萬計,皆是虔州諸縣平時搬販私鹽之人(宋)贛、廣間,常以歲杪販鹽,空聚落往返,號“鹽子”〔宋〕
閻大翁者,居鄱陽,以販鹽致富,家資巨億。夫婦皆好布施,諸寺觀無不沾其惠。〔宋〕
信州鹽商范信之說,奉佛喜舍,日課誦觀世音名萬遍。每入市,逢人攜飛禽走獸及生魚鱉蝦蛤,必買而放之……或一日費錢二三萬。〔宋〕
江西、兩湖、西南、兩廣的鹽商大部分是江右商人,西南井鹽、兩廣海鹽為江右鹽商壟斷、揚州蘇北鹽場、中國北部長蘆鹽場也活躍大量江右鹽商。
江西撫州市臨川縣溫圳鎮楊溪李家村就出了李誕辰、李宜民兩個大鹽商。
李誕辰經商,後成為為兩江鹽督。李誕辰便一躍成為兩江之地最大的鹽商。海鹽流出去,銀子流進來,生意越做越大,稱銀子的秤砣要兩個人才抬得起來……。
撫州府所轄的東鄉縣,民眾經營廣泛,“其無籍之民,不役紙廠,則販私鹽”,牽車者遍走通都大邑,遠逾黔滇不憚焉”。
李宜民,(1704-1798)江西臨川溫鎮圳楊溪李家村人,清代兩廣大鹽商,居住在廣西桂林。享有“臨川李氏”盛名。李宜民一支筆一把傘獨闖桂林,在廣西一帶經營鹽業達數十年,是雍、乾時期廣西巨富。李宜民壟斷廣西鹽業,成廣西最大鹽商,其財富積累也迅速膨脹。不二十年,致富數百萬兩,後成廣西首富。臨川李氏一支,自李宜民起,在桂林世代繁衍,終致成為“富比王侯,園林半城”的鼎盛望族。
江右臨川籍鹽商李宜民初因經商不利,往廣西桂林,傭書自給,積有餘資。後往雲南太平土司一帶從事販運活動。李宜民是一位頗具膽略心計的知識型商人。
雍正年間,大府議兩廣鹽法,裁商鬻歸官,所在置糶運。有司以宜民誠愨練達,令其勾當……既而桂林、柳州、潯州、太平、鎮安諸屬鹽稟悉任之。乾隆戊寅(1758年),大府複議罷官銷,集商運,無敢應者。粵商率其眾請於大府曰:“非宜民不可。”宜民乃規畫公利,歲發巨舶百餘艘,瀕海出灘峽,水風宴如,運日濟。大府尋議加引,諸商畏縮,皆謝去。(宜民)遂獨任焉。而鹺務日見起色,家益日饒。這段材料一方面向我們提供了清代地方官府對鹽業的干預及對鹽商多方敲剝的情況,一方面又展示了李宜民由一般商人繼而轉變為鹽商的發家史。從時間上推算,李宜民督理兩廣鹽務前後長達數十年之久。後其侄李秉裁亦赴粵,宜民令其“督悟州鹽埠,刷弊杜私,深賴其力”。江西豐城縣籍江右商盛朝瀾則因在廣東經營鹽業致富,捐資議敘廣東鹽課司提舉。這裡,李宜民和盛朝瀾分別代表著江右鹽商兩條不同途徑:一為官府籠絡,一為自行捐納。
查日乾(1667-1741),祖籍江西臨川,天津大鹽商,蘆鹽巨富。在天津東門裡建宅水西莊,是清中期天津文化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座古典園林,查日乾長於持籌,業鹽致富,家遂中興,蔚然成為津門豪富。在天津東門裡建宅水西莊,是清中期天津文化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座古典園林,也是當時全國三大著名私家園林之一。曹雪芹曾寄居於此,成為《紅樓夢》大觀園的重要原形。
廖可亭,江西臨川人,揚州大鹽商,淮鹽巨富。廖可亭在揚州當今遺存各類房屋約有150餘間,建築面積約3300 余平米。
華聯輝(1833—1885),祖籍江西臨川。華聯輝主要經營鹽業,開設“永隆裕”鹽號,是貴州最大的鹽商。同治一年,在茅台最先開設“成義燒房”,成為茅台酒的創始人。華氏家族,興鹽業、建酒房,創辦“文通書局”等文教產業,華家捐銀賑濟,捐資助學,助飽以及被當時的政府和軍隊索要和借用的款項合計超過二三百萬兩。華氏家族累積財富、投資文教,惠及桑梓、創立品牌、振興實業、以濟民生。
江西安廬陵縣籍江右商周扶九—勤奮拼搏、勇於開拓成中國首富
周扶九(1831--1920) 名鵑鵬,字澤鵬,號凌雲,江西吉安廬陵縣(吉安縣)高塘鄉人,近代中國揚州最大鹽商、近代中國金融家、上海灘地皮大王、上海灘黃金巨子、近代中國實業家,其資產達5000萬兩白銀,是中華民國初期的中國首富,周扶九的商業版圖終生不斷擴大。

江右錢商

江西的貨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西漢就有銅錢的鑄制流通,唐宋代江西鑄錢最盛,設定的鑄錢監院最多,是唐宋鑄錢中心。江西信用機構產生也較早,在唐宋時期就有典當店鋪經營抵押信用活動,清代又有錢莊銀號的興起。
江右商的金融網路:江右商典當、錢莊、銀行遍及江西、兩湖、西南、兩廣、江南、江淮、中原、西北

中國錢莊的產生可追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中葉,中唐時期便有了兼營銀錢的組織,稱謂“櫃坊”,開初由商鋪兼營,後來便由專門機構經營了。
北宋時期就出現了“錢鋪”,明末清初,其業務有了擴充。以後逐漸與從銀鋪發展而成的銀號並駕齊驅。到19世紀70年代,錢莊發行的莊票,是很受歡迎的信用工具。錢莊能遵守信用,到期如數支付。
乾隆年間,江西豐城白馬寨村楊學修的典當行和錢莊遍及兩湖兩廣,計有典當行、錢莊40多家,古代錢莊、近代票號、銀行不是壟斷行業,江右商完成資本積累大量進入金融業。
南昌:奉靖江右商是以奉新、靖安兩縣而得名,包括王德輿的源源長錢莊、張樹齋的德昌祥錢莊、陳筱梅乾大信、德大信兩個錢莊等12家錢莊;吉安幫、南昌幫則分別以吉安府、南昌府而得名,其中吉安幫9家錢莊,南昌幫數量最多,達30家。此外還有撫州幫4家錢莊。裕豐錢莊、松盛信錢莊、萬和厚錢莊、義昌仁錢莊、裕通錢莊等,吉安幫經營範圍也較廣,他們團結緊密頗能互助,擅長經營,除在本省主要城市設有分莊或聯號外,在省外如湖南長沙、常德、衡陽、湘潭,湖北漢口、荊州及上海等地均有分莊。
景德鎮錢莊:錢莊最盛時期,全鎮區有35家錢莊,大多是江右商經營。
武漢:清末南昌怡生厚錢莊、漢口怡和興錢莊、怡和利錢莊、怡生和錢莊是江西廬陵籍江右黃蘭生兄弟所開設,黃蘭生兄弟資產200萬兩白銀,三怡錢莊在清末漢口的錢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不僅吸納了巨額的士紳存款,而且武漢三鎮在當時舉足輕重,官員的官款、公款或私款都存在三怡錢莊。漢口三怡錢莊因此吸納了武漢三鎮大量的錢款。1908年,怡和興,怡和利、怡生和三家錢莊由於虧欠鐵廠巨款,以致周轉不靈,連帶影響南昌怡生厚錢莊。該錢莊宣布倒閉,不過誰也沒料到,這家錢莊的倒閉給漢口政、商兩界造成巨震。
長沙:春茂錢莊、謙和錢莊、裕順長、萬裕隆名四大錢莊的資本占了長沙市數十家錢莊資金的50%以上,除裕順長”的大股東為湘潭人外,其他3家都是江西人開設的,長沙市里最有名的金融街,街上錢莊和批發商行的老闆,大多是江右商。

西南:江西撫州籍江右商湯子敬同生福錢莊、源遠長錢莊、正大昌錢莊、德大永錢莊、正大永錢莊、永美厚銀行(長江中下游城市武漢、沙市、上海等七家分行)、四川商業銀行、川康殖業銀行。
周扶九(1831--1920) 名鵑鵬,字澤鵬,號凌雲,江西吉安廬陵縣(吉安縣)高塘鄉人,近代中國揚州最大鹽商、近代中國金融家、上海灘地皮大王、上海灘黃金巨子、近代中國實業家,其資產達5000萬兩白銀,是中華民國初期的富可敵國的中國首富,周扶九的商業版圖終生不斷擴大。
周扶九發家後不僅繼續做鹽票生意,同時將積累起來的資本在長沙、常德等地開設錢莊。不到20年時間,武漢、長沙、常德、揚州、鎮江、徐州、南昌、九江、贛州、吉安、上海、南京、蕪湖、湘潭等地都有他的錢莊。
黃文植 (1879—1939) 名賢彬,江西南昌市南昌縣人,近代武漢商業巨子、近代中國愛國實業家和金融家。13歲時由族兄攜至湖北武穴鎮曹裕隆錢莊學徒,因勤奮經營,被提為經理。
1912年,邀集同鄉好友籌集資金開設義成錢莊。資金積累增加,合資開辦同慎錢莊和聚昌錢莊。他在武漢先後開德成銀號和大孚銀行,並任大孚銀行董事長。
1920年以後,黃文植將經營商業的重心由武穴鎮轉移到漢口。黃文植負責經銷湖北、江西兩省的精鹽業務。後又與久大精鹽公司合組大同鹽號,業務擴展。1927年寧漢分裂,湖北全省食鹽供應極為緊張,而大同鹽號卻擁有大量食鹽,一年中獲利100多萬銀元,九江經銷處獲利20多萬銀元。隨著經濟實力增強,他在武漢先後開德成銀號和大孚銀行,並任大孚銀行董事長。1936年九江久興紡織公司獲利216萬餘銀元。商戰屢屢獲勝,聲譽與日俱增,公推為漢口總商會會長。
江西靖安縣籍江右商陳筱民國元年又隨李純到天津創業,在天津、上海、武漢、揚州擁有多家錢莊鹽號,出任南潯鐵路總董。
江西撫州南豐縣籍籍江右商包竺峰在上海、南京、徐州、南昌擁有多處錢莊油行、布行、民國時期回鄉建江西大旅社和包家花園,投資創辦江西銀行。
江右商人在西南經營典當業
典當一般以土地、房產、貴重物品或農作物作抵押,並立有相應的文契。它伴隨著江右商人的活動足跡而遍布西南各地。如在雲南,明成化初期該省姚安府有江西安福、浙江龍游等地客商不下三五萬人,遍於城市鄉村。這些商人進行了大量的借貸活動,史載:“遍處城市、鄉村、屯堡安歇,生放錢債,利上生利。收債米谷,賤買貴賣。”由此可見,江右典當商勢力之大,而江右典商中尤負盛名的則屬撫州商人。江右典商一般兼放高利貸,他們在西南的經營活動,直到清代中後期仍盛行不衰。江西商人在湖北地區活動頻繁,借貸活動較為常見:地多異省之民,而江右為最。
廣東連州、高州等地也有不少關於江右商人施放子母錢的記載,江西吉水縣江右商周松岡,幼年時父親去世,母老弟幼,家力不濟,於是輟學經商,獨身前往湖北漢川經營商業借貸,獲利豐厚並將之寄回家,支持兄弟完成學業,以及作為弟妹的婚嫁財資。
河南鄧州名士李賢則對江西商人在當地放債的情況進行過描述,江右商人在當地經商者眾多,他們往往在春夏新米出來之前、民眾急需錢財買米之時,向當地民眾進行借貸,待秋收後再予返還本息。在鄧賢看來,這使得當地民眾的財富大都流進了江右商人的腰包,故認為江右商人“譎而且智”。
李渡碼頭貨船曾沿堤排開數公里
撫州商幫為江右商幫的一個分支,進賢縣李渡、文港等鄉鎮原來屬於撫州地區,同時也都是緊臨撫河的地區。
李渡當年船運的貨物碼頭,停靠的貨船沿河堤排去有數公里長,各色貨物上上下下。從晚清到抗戰時期,李渡的商貿達到最高峰。那時李渡人開了俊記、慎孚等數家錢莊,有幾家的銀票還可在上海、漢口等地通用。貨幣流量達到了平均每天20多萬銀元。

造船業

“豫章諸縣,盡出良材”,江西盛產優良材料,為江西造船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造船業是歷代江西工業支柱之一,江西造船業為中國之冠,江西人從遠古時期生產獨木舟到生產巨型商船和戰艦,漢武帝時期在江西南昌建造了大型戰艦潯陽樓船,漢朝一次能出動2000艘樓船艦隊,20萬水軍,艦隊中配備各種戰艦日行百里。貞觀十八年(644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詣洪、饒、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載軍糧”,至五代時江西造船業仍很興盛,如南唐洪州節度使朱令贇率戰艦數百艘與宋軍作戰,其“大艦容千人,朱令贇所乘艦尤大,擁甲士、建大將旗鼓”,其高“數十重”,江西造船業興盛,唐代著名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描述的“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盡現江西舟船之盛,江西的洪州(今南昌)、饒州(今鄱陽)、江州(今九江)成為中國造船中心。江西造船業為中國之冠—占據宋代半壁江山,宋真宗時期各地造船的數量總計2634艘,江西單吉、虔兩州就達1130艘,約占總數的43%,居全國第一位。南宋時,洪、吉、虔三州造船場三州造船達數千艘以上,其他如撫州、江州也有造船工場。

  

江西會館

江右商幫群體的淨明文化—1500多座江西會館和萬壽宮
許真君深受歷代江右人的愛戴,江西萬壽宮有1600多年的歷史,江右商幫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經商浪潮,1500多座江西會館和萬壽宮是遍布全國和海外是江右商幫向全國不斷擴張的歷史軌跡之一。漢口、沙市、長沙、湘潭、常德、重慶、成都、昆明、貴陽、福州、廣州、南寧、桂林、南京、蘇州、杭州、上海、揚州、徐州、聊城、濟南、天津、宣化、北京、鄧州、信陽、商水(周口市)、開封、西安、蘭州、東北等全國各市鎮和海外建1500多座江西會館和萬壽宮。
江右商幫
萬壽宮中祀許真君,許遜,江西南昌人。江右商幫的江西會館(萬壽宮)不是道士修真之地,而是江右商幫聯絡中心,重慶萬壽宮裡面經常有江右商一百多個商業團體日夜辦公,晚上燈火通明。江西會館和萬壽宮具有為江右商提供融資、商業信息交流、議事調解裁決紛爭、舉辦公益慈善事業場所。江右商人之所以敬奉許遜,一方面是尋求精神寄託,以許遜淨明道規範江右商行為,樹立義賈形象,使其不至於見利忘義,也是江右商講究“賈德”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江右商人是一個鄉土性很強的商業集團。
江右商在利潤刺激下遠涉千里客居異地,因商業競爭、文化隔膜和土客衝突,江右商相互聯絡,抱成一團,以眾幫眾。江右商幫能成為稱雄中華工商業900多年中國第一商幫,江右商幫長盛並不斷創造輝煌,與江右商結合成這種商幫組織的形式是分不開的。
江右商幫是中國開拓力、實力、滲透力最強、分布最廣、人數超雄、操業最廣的的中國第一商幫。江右商幫從地域看有府幫、縣幫;從行業看有藥幫、瓷幫、糧幫、木幫、鹽幫及茶葉、綢布、紙張、金銀首飾、錢莊、典當等各種行幫;從經營方式和人員構成來看,其中又有坐商、行商,三教九流應有盡有,地緣、親緣和業緣環環相扣。有些府幫、縣幫外出經商常常是每到一處,首先建江西會館。既有江西全省各府商幫合建的江西會館,而在其周圍還有各府、縣商幫所建的府縣會館,如撫州會館昭武宮、南昌豐城的豫章會館軒轅宮、臨江會館仁壽宮、廬陵會館石陽宮等等。

商幫遍天下

唐宋元明清民國經商貿易已成為遍及江西各府、州、縣的社會風氣。
北宋時期,當時江西地區人口達446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10,位居全國各路之首。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江西人口達1400萬,江西地區在冊戶、人口數分別占全國的20.2%和23.3%居全國各省之首,而江西地窄人稠,故民多經商。
江西人僅從明初到明末近1000萬江西人(淨流出)移居湖廣(兩湖),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東進福建,北上皖南,南下廣東。這些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江右商人,或久居一方,或往來於江西與各地之間,形成了人數眾多的江右商幫。江右商幫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出現了專職的行業經營者,其中既包括經營江西發達的工農業產品,如瓷業、茶業、布業、紙業、藥業、木材業、米業等等,也包括外地特產或其他商品的經營,如對食鹽、西南礦業等的經營。這些專職的行業經營者,或者世代傳承,或者進行資本運營,為江右商幫的發展鼎盛作出了貢獻。
中國流通領域內的大宗商品如糧食、食鹽等必然成為江右商人經營的重要內容,而且舉凡江西的一切工農業產品,如茶葉、瓷器、紙張、苧麻、夏布、藍靛、菸草、油料、木竹、藥材,以及筆管、書絲、石炭、燒酒、柑橘、甘蔗等,只要有微利可圖,皆可成為江右商人負販經銷的物品,並以逐漸擴張。尤其以江西、兩湖、雲貴川、福建、兩廣流通領域的商品絕大部分掌握江右商幫手中,為江右商幫源源不斷創造巨大的利潤。江右商在河南、江浙等地也很活躍,當地市場上的許多貨物都來自江西或出自江右商之手。江右商幫的活動江右商幫給全國廣大市鎮帶來工商業勃勃生機,對歷代江西社會經濟和全國經濟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明宣德十年(1435年),河南南陽知縣李桓圭上書明廷,說該地有許多江西商人,放貸生息,累起詞訟,要求申明禁約。天順、成化時的大學士李賢,也說他家鄉鄧州四方商人云集,“西江(即江西)來者尤眾”〔明〕陳全之: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河南布政使年富甚至要求政府盡驅在當地的江西移民,尤其是江西商人。
河間府的瓷商、漆商,宣化、登州等地的書商、巾帽商等,也“皆自江西來”
陝南山區,歷來是流民匯集之處,清陝西按察使嚴如煜說這裡的土著居民不到十分之一二,其餘的皆來自江西(江右商)、湖廣(江右商為主)、廣東、安徽、江西,而江西流民則多從事工商業活動。
極邊如遼東、甘肅、西藏乃至境外異域,江右商人也攜貨往返,乃至娶妻生子、至死不歸。如玉山縣商人張良舒,長年在遼陽經商,積資甚富。同鄉商人多在此有外室,並有人將佳麗介紹給良舒。可見當地江右商人不在少數。南豐縣商人夏某曾多次出入西藏,往返貿易,最後病死於藏東旅次,竟然被他兒子打聽到下落,扶柩而歸可見這條商道也是江右商人的熟路。
王士性在萬曆時曾派人巡視緬甸,使者行程近萬里,歷時兩個月,回報說只要有居民點,其頭目往往就是江西撫州人,這些“撫人”又多為經商至此而定居的:視雲南全省,撫人居什之五六,初猶以為商販止城市也。既而察之,土府、土州,凡僰玀不能自致於有司者,鄉村間征輸里役,無非撫人為之矣。然猶以為內地也。及遣人撫緬,取其途經酋長姓名回,自永昌以至緬莽,地經萬里、行閱兩月,雖異域怪族,但有一聚落,其酋長頭目無非撫人為之矣。〔明〕王士性
南昌有布肆,號“一文錢”。聞其創始之主至貧,惟余錢一文。乃以購麵粉,拾破紙、雞毛於市,范土為兒童所玩之雞狗等售之。久之,積錢漸多,乃漸作小本經紀,勤苦貯蓄。遂設布肆,以資財雄於會城矣。〔清〕徐珂:《清稗類鈔》,第5冊《農商類·商賈》。從中可以看出,店主原來僅餘一文錢,但是通過在鄉市間從事小販小賣,勤儉致富,然後才在省城建立布肆店,走上較大經營之路,從中也能反映江右商的經商能力。

市場經濟

江右商在千年的商貿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創造了巨大財富,也形成了不少的流芳百世、令人景仰的人格精神。江右商那種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合共贏的協作精神,以義制利的儒商精神、潛心學藝的鑽研精神、童叟無欺的和諧精神、勇於排難的戰爭精神、穩紮穩打的務實精神、胸懷大志的進取精神。這都是江右賢才愛國之心、愛鄉之情的綜合反映,不僅飲譽鄉里,而且傳頌海內,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在推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江右商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江右商創造中華最活躍的創業文化。瓷都、藥都、銅都、錫都等地名,記載的是江右商幫創造的工商業文明,江右商幫稱雄中華工商業900多年也反映了江右商人的創業精神和顯著業績。一個國家和地區企業家的數量多少,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業水平和經濟競爭力。應該說,現在的江西人和過去的江西人沒有太大的變化,當年江右商所有的特點,現在的江西人仍然具備。現代的江右商人,有著比先輩們更開放的思想、更先進的理念、更開闊的眼界、更豐富的知識,更無畏的氣概,而江右商先輩們勤勞、誠信、務實將成為溶入現代江右商人血液中的優秀基因。

新時代江右商

黃立,祖籍江西,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德紅外是大型紅外熱像系統產業化研發生產基地,是中國光谷高速發展的高科技國際化光電企業,企業效益成長性在武漢高科技企業中排名第一。
2015年黃立以170億元的個人資產,這是黃立第三次成為湖北首富。
李志林,江西鄱陽縣人,佛山市簡一大理石瓷磚董事長。李志林是全球陶瓷全新品類—大理石瓷磚品類的開創者,2014年簡一大理石瓷磚年銷售額近10億元,增長超30%。
曾金輝,江西撫州南豐縣三溪鄉人,迪比科集團董事長。迪比科在撫州建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新上石墨烯鈦酸鋰動力電池、三元鋰動力電池、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及儲能鋰電池組等系列產品生產線,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00億元。
余惠勇,江西德興人,百果園董事長。百果園2016年在全國有1700多家水果連鎖店,年銷售額近50億元,是中國最大的果業連鎖公司,百果園計畫到2025年在全球開出10000家店,打造全球最大果業公司。
羅嗣國,江西奉新縣人,奧其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奧其斯致力打造全球最大的LED照明“工廠超市”,規劃年產6億件(套)LED燈具產品,年產值80億元。
100餘江西撫州籍江右商撫州打造500億元變電設備產業,100江西安義籍江右商安義縣打造300億元建材產業,100餘江西樟樹籍江右商樟樹打造300億元金屬家具產業,1萬餘江西南康籍江右商南康打造1000億元家具產業。
200餘江西撫州市黃龍坑村籍江右商在全國各地創辦200多家木製品企業年銷售額近20億元,100餘江西撫州臨川大崗鎮籍江右商深圳市創辦100多家印刷企業年銷售額近30億元,200江西全南縣龍源壩鄉籍江右商廣東東莞大朗鎮創辦200多家羊毛衫企業年產值近100億元,3000江西豐城榮塘鎮籍江右全國各地創辦10000家超市,豐客隆、粵客隆、宏佰、富佳、明珠、江豪、新天地、星佳、港灣、金豐等超市集團年銷售額近200億元,2000江西德興籍江右商黃柏鄉創造200億元窗簾產業。
400江西鄱陽縣珠湖鄉江右商在全國各地創辦400家金剛石刀頭企業年產值50億元,2000江西撫州樂安籍江右商全國各地水產貿易年銷售額近30億元,3000江西撫州東鄉籍江右商內蒙古二連浩特市從事邊境貿易年銷售額近30億元,1000餘江西撫州東鄉籍江右商黑龍江綏芬河市從事中俄邊境貿易年銷售額近30億元,1000餘江西廣豐籍江右商在全國各地創辦1000家紅木家具和木雕企業年產值近500億元,5000江西撫州廣昌籍江右商在全國各地創辦5000家物流企業打造1000億元物流產業,6000江西進賢籍江右商全國各地創辦6000家醫療器械企業年銷售額超1000億元。
楊先進,江西撫州人,東莞銘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東莞銘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廣東石排鎮,2016年公司產值超20億元。
黃帥民,江西撫州人,廣東唯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唯康集團已經發展成一家集智慧型樓宇綜合布線產品、電子信息技術產品、教育教學設備產品等研發、生產及銷售為一體的大型高科技集團公司,2016年產值達20多億元。
劉明山,江西人,新疆新發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明山投資13億元在新疆伊犁州建設新發地國際商貿廣場項目,該項目占地500畝,總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新發地國際廣場全部建成後,將是伊犁河谷乃至北疆最大的綜合型商貿批發市場。
郭小銘,江西人,江蘇威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威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位於江蘇直溪鎮,2016年底所有項目全部建成後,可年產電動汽車6萬輛,銷售收入可達20億元。
李才聖,江西萬年縣蘇橋鄉人,深圳天鷹兄弟無人機創新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深圳天鷹兄弟無人機創新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精準農業和智慧型農用無人機研究與開發,以及無人機飛防、播種、噴灑固態肥料和農業數據採集與傳輸的創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天鷹兄弟集團先後在江西、安徽、新疆、河南、貴陽、黑龍江、雲南、四川、韓國等地建立控股子公司。2016年9月深圳天鷹兄弟無人機創新有限公司在江西萬年縣投資5億元建設包括年產1萬架無人機生產基地、1萬平方米的展示廳、無人機5S服務體驗中心、無人機駕駛培訓學院、辦公樓及無人機作業示範基地。

現狀

江西贛商聯合總會蓬勃發展,現有團體會員單位40個,其中省級江西商會29個,國外(境外)江西商會5個,計畫單列市江西商會2個,省內設區市贛商聯合會4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贛商組織共有會員企業4萬多家,包括科瑞集團、毅德國際、正邦集團、用友軟體、煌上煌集團、方大集團等一大批有實力的贛商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贛商企業60多家。在商會的倡議和引導下,前後共有30多萬贛商回鄉創業。2016年,贛商回鄉投資總額多達1500億元,占全省利用非公經濟省外資金總量的40%左右,贛商已經成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