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帖

汝帖

《汝帖》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並稱為“四大名帖”,十二卷。北宋大觀三年(1109)由汝州知州王采從《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於五季字書百家”中,選出先秦金文8種及秦漢至隋唐五代名家書法94種共109帖,薈刻12石,史稱《汝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汝帖
  • 卷數:十二卷
  • 年代:北宋大觀三年(1109)
  • 整理者:北宋汝州知州王采
  • 榮譽:“真宋室之鴻寶也”。
目錄,汝帖歷史,影響,

目錄

一,三代金石文8種;
二,秦漢三國刻石5種;
三,晉宋、齊、梁、陳五朝帝王書30行;
四,魏晉九人書48行;
五,十七帖;
六,“二王”帖;
七,南朝十臣書;
八,北朝十二人書;
九,唐三朝帝後四人書;
十,唐歐、虞、褚、薛四家書;
十一,唐,李、顏、韓、賀、柳、李六臣書;
十二,唐訖五代諸國人書206字。此帖自宋代即多為人訾議,目為宋帖下品,以故椎拓者少,其石得以保存至今。

汝帖歷史

《汝帖》是汝州‘三寶’之一,也是汝州文廟的一大亮點。走進汝州文廟大成殿,講解員輕輕推開西廡厚重的木門,如同啟開封存800多年的一壇美酒,醇香飄然而至。
汝帖
20通石碑靜臥在展廳內,日光燈下閃爍著幽幽光華,石碑上鐫刻著先秦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書法精品。細看之下,鄭國大夫皇頡的字瀟灑俊逸,酒仙劉伶的書法自由奔放、灑脫不羈,李世民的書法意興天來,字外風雲,有皇家風骨……這數十方碑刻,便是被清代《直隸汝州志》推舉為可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並稱為“四大名帖”的《汝帖》。曾任河南巡撫的清代碑刻學家畢秋帆在其所著的《中州金石考》中稱讚《汝帖》為“真宋室之鴻寶也”。
清代詩人孫灝在《汝帖》詩中寫道:“望嵩樓高高入雲,舊藏汝帖天下聞。松煤拓紙歲萬本,官司厭苦徵求紛。樓瓦飄零碑墜地,過眼煙雲等閒棄。誰從灰燼拾遺珍,石爛猶存古文字。”《汝帖》八百年流轉的命運盡在其中。
後世名氣愈來愈大的《汝帖》,出自800多年前的一個小小地方官王之手。那是宋大觀三年(1109年)的八月,汝州郡守王採集《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於五季字書百家”刻成,共12塊汝帖碑,匯帖12卷,每卷首均刊目錄,卷末刻帖的數目,共77家又23種,宋刻匯帖有目錄者並不多見。因刻於汝州,故名《汝帖》。
刻成之後,王心滿意足,把它們鑲嵌在汝州官衙“坐嘯堂”的牆壁上,後移至望嵩樓上。望嵩樓在汝州北城門附近,唐宋時是天下名樓。樓高三十米,上下三層,憑欄遠眺,嵩山峻岭盡收眼底。唐代大詩人李益曾登此樓賦詩:“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30年間兩上此樓的李益,目睹社會動亂給汝州百姓帶來的災難,感慨萬千。此詩已成千古絕唱,被選入大學教材。
碑刻移於望嵩樓上,社會影響日益擴大,“松煤拓紙歲萬本”,已然轉變成一種公共財富,誰都能隨時拓印。
明末戰亂,望嵩樓樓焚碑殘。汝帖碑刻被丟棄在馬廄中。清順治七年(1650年),巡道範承祖重新修整一新,並加跋2刻,總共14塊碑刻,重新收藏於衙門,安置在西園存古軒中。當時范承祖為從民間收集碑刻,不惜以刑律威脅有可能收藏碑刻的老百姓。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義見所存碑文漫漶不復識,又自洛陽購得《汝帖》宋時原拓一部,重摹諸石,范承祖所做跋已失,白明義又加上序、跋和目錄,並加蓋汝州官印為記,碑刻變成了20塊,仍藏存古軒中。社會動盪之中,碑刻屢有散失。1947年臨汝解放,州衙被毀,碑帖流落民間。
新中國成立後,時任縣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等人多方收集,在火神廟街一老百姓家門口找到第一塊,當時這戶人家把它丟在門口當石凳坐。1983年,縣公安局在拆房時發現了一塊《汝帖》殘碑,正副三位局領導親自把碑送到文化館。“從第一塊找起,花了四五年時間,找到了10塊。在多人幫助下,到1983年總共找到18塊。又從開封博物館複製了兩塊,複製的也不是原拓。”張天慶所長說。
“張久益致力於收集這些寶貝,‘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張久益將收集到的大部分碑刻砌在牆內,外敷灰漿,少部分埋在深挖的土坑內,方保全了這些東西。”汝州文聯副主席彭中彥說。
1983年以後,20塊石碑109帖的《汝帖》遷入文廟內,它囊括了宋以前數千年的書法。這時汝州文化局提出一個大膽構想——續帖。篩選宋以來千年傑出書家68人的代表作品,再刻制80塊碑帖,使《汝帖》總數達到100塊。2006年7月,記者在汝州文廟採訪時為止,“80塊碑帖刻石工作已接近完成”。
《汝帖》與《淳化閣帖》
2003年,上海博物館斥資450萬美金,從美國購回中國最早書帖集成《淳化閣帖》宋代原版。這次收購被稱為“書帖祖宗”回家!
有人質疑450萬美金的高價,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說:“它是真正的‘祖帖’,‘祖帖’就是原版。宋太宗為偃武修文,在淳化年間,將宮藏曆代名家墨寶刻於棗木板上,第一次集中華書法之大成。一千年過去了,公認存世僅此一套的孤本,能不珍貴嗎?!”
一部“祖帖”珍聞多,就連所用紙也大有講究。那是享譽神州的澄心堂紙,明代董其昌曾偶得一張,鼓足勇氣也“此紙不敢書”。清代乾隆御製的仿造品,如今每開張拍賣也得3萬元人民幣。“祖帖”數百頁全為正宗千年“澄心堂”,光賣紙也能賣好幾百萬元人民幣。
《汝帖》同《淳化閣帖》又有什麼關係呢?
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副院長、我國首屆書法博士鄭曉華教授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大觀年間汝州出現的《汝帖》、泉州的《泉州帖》等,這些翻刻《淳化閣帖》的各種‘再生’版本,在歷史上都非常著名,在社會上流傳很廣。”
當時,為什麼會出現像《汝帖》一樣眾多的翻刻本呢?
宋初歷經晚唐、五代之亂,書法藝術所受摧殘十分嚴重。具體的表現:一是國民書法整體水平低;二是偌大一個國家,立朝近百年,沒有像樣的書法家。現在談書法,是作為一種視覺觀賞藝術,一個藝術品類。宋朝是被當做政治家、國家公務人員的一種重要職業素質來看待的。一個王朝書法水平如何,關係到國家文明水準、王朝尊嚴,也關聯到國家的行政效率、管理水平。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就可以想見,當年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敕修《淳化閣帖》,是當做一項重要的“政治舉措”來實施的。
基於統治者的文化壟斷,宋太宗印得很少,只賞賜給皇親國戚和中書省、樞密院大臣每人一套。更要命的是,不到100年,皇宮失火,刻帖的木板與所藏曆代名帖原作悉數被毀。導致後來陸續有以初刻本為範本加以修訂重摹的翻刻本出現,如慶曆年間敕修的“銀錠紋翻刻本”。2003年,上海博物館花450萬美金從美國收藏家手中買回的就是這個皇室翻刻本。而被汝州人視為市寶的《汝帖》,則是存世很少的地方官府翻刻本。
“其實《汝帖》在碑帖如林的宋代並不出類拔萃,但經金、元兩朝對漢文化的瘋狂摧殘,到了明清時期,在別的碑帖大部分被毀的情況下,《汝帖》進入它的黃金時代,流傳全國,各地爭相翻刻引用。《汝帖》中還保留有兩首孤本詩,‘他書徵引,皆據此帖’。一首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詩,另一首是吳越國王錢的詩。”彭中彥說。
明、清脫穎而出的《汝帖》,招致臨摹拓片者紛至沓來。“故宮博物院所存《汝帖》原石宋代拓片是最好的,它出自遼寧,據考證是徽欽二帝被擄北方時,從宋朝皇宮中流出的。可見當時《汝帖》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張天慶說。在採訪中,彭中彥提到他遠在北京的文友,在故宮看到《汝帖》宋拓後,不遠千里,來汝州讀帖,看到《汝帖》碑刻,表示:“三生有幸啊!”
《汝帖》恰如美酒,愈陳愈香。記者在汝州文廟大成殿西廡看《汝帖》碑刻,先是書法家們用毛筆、黑墨和紙張,營造出無比美妙的姿態神韻,然後是800多年前鐫刻者的鐵畫銀鉤,字字傳神,而且濃墨、枯筆等特殊效果,都刻畫出來了。
中國人的一支毛筆,開始於一畫,界破了虛空,留下了筆跡,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萬象之美。所以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羅丹所說的通貫宇宙、遍及於萬物的線,中國的先民極早就在書法、在殷墟甲骨文、在商周鐘鼎文、在漢隸八分、在晉唐真行草書里,做出極豐盛的、創造性的反映了。”
寫至此處,記者突然想起,在全國各地文廟的歷史遺存中,碑刻是最常見、最普遍且數量最多也是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許多文廟成為著名碑林,有的文廟碑林之名已盛於文廟之名,如西安碑林。蘇州文廟、杭州文廟、江陰文廟都成了碑刻博物館。1983年後,汝州文廟將《汝帖》碑刻收存,並開始“續帖”的艱巨工程,也是緣自對文廟這一文化特點的透徹理解吧!

影響

《汝帖》,一經傳開,各地爭相翻刻引用,據《洞天請錄集》中記載:“今會稽以《汝帖》重刻,謂之《蘭亭帖》;元朝劉有定注《衍極》一書,曾借用《汝帖》中的諸葛武侯書;張天如編《王右軍集》也採用了《汝帖》中的《二王帖》;河南省汲縣比干丞相墓上的銅盤遺失,明萬曆中周思宸據《汝帖》中的《比干墓銅盤銘》重新刻制;河南省南陽東漢宗資墓前的石獸前膊上有“天祿辟邪”四字,宋趙明誠《金石錄》記載:“辟邪”二字不知失於何時,“天祿”近歲亦為村民所毀。後明代德中楊應奎取《汝帖》中字重刻於墓前石獸上。清代大書法家王鐸曾說:“細觀《蘭亭序帖》皆本《汝帖》。”另外,在很多有關金石的專箸中都有《汝帖》的詳細記載和評論。如程南溪《南村帖考》,黃長睿的《法帖勘誤》,岳珂的《寶真齋法書贊》以及《集古求真》、《格古要論》、《寶刻叢編》等等。由此可見《汝帖》保存流傳之久,影響之大。
《汝帖》問世近九百載,幾經波折,流傳至今,實屬難能可貴,她是歷代書法家給我們留下的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一部分,永遠值得我們自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