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久益

張久益

張久益,河南省汝州市楊樓鎮小程村人,1920年3月出生,黃埔軍校第18期學員。1948年10月參加工作,1987年4月離休。1999年4月因車禍去世。曾歷任臨汝縣文化館長、汝瓷博物館第一任館長。1956年至1980年當選為臨汝縣第二、三、四屆人民委員會委員;1981年在臨汝縣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縣人大常委會常委;並當選臨汝縣第一屆政協委員,第二屆政協常委,第三、四、五屆政協副主席,張久益先生可謂文物功臣。1985年,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為張久益先生頒發了“從事文博工作30周年”證書及胸章。1987年因在文物普查、文物保護工作中成績顯著,被河南省文物局評為先進工作者。國家一級編劇,河南省人民政府參事,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姚金成稱張久益先生為“汝州文化的守夜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久益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汝州
  • 出生日期:1920年3月
  • 逝世日期:1999年4月
  • 職業:文化館長、汝瓷博物館第一任館長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第18期學員
  • 主要成就:保護汝州文物
  • 性別:男
  • 榮譽:文物功臣、汝州文化的守夜人
民眾樂園文化館,執著文物保護,保護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情系汝瓷博物館,熱心扶掖文化新秀,

民眾樂園文化館


張久益1954年到臨汝縣文化館工作,1983年調離,期間一直當著館長。他這個館長給人留下了深刻記憶。人們記著他,是因為愛養花種樹的他把文化館建成了當時臨汝縣的公園。文化館院內,高大挺拔的白楊樹、綠意盎然的倒栽柳、花朵艷麗的木槿以及古樸典雅的亭子、自然生趣的假山,加上張久益花800塊錢從當時的西大大隊購買來的一個大水塘,他在裡面種滿了荷花,這一切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個精緻的北方小園林。文化館院內南側,有個月亮門,走進月亮門,迎面是一株長勢葳蕤的凌霄,走到裡面,有枝幹嶙峋的槐樹,有八月飄香的桂花,有頂風傲雪的臘梅,有四季常青的竹子,有清香四溢的木瓜樹,有枝繁葉茂的無花果樹,有姿態優雅的女貞樹,更不要說有月月盛開的月季、九月爭艷的菊花。這裡是工作人員的辦公、食宿之地。文藝創作員、曲藝輔導員、文物普查員等,凡是文化館的在職人員統統在這裡辦公,所以大家相識相知。時隔半個多世紀,憶起彼時彼景,文化館的老人們依然如數家珍、津津樂道那個鳥語花香的工作環境。
時至今日,許多民眾仍念念不忘那個樂園。那時,無論城裡人還是鄉下人,逢年過節,都要到這裡轉轉看看。男女相親,這裡是首選場地。蘋果樹旁,葡萄架下,讀報欄前,隨便指定一個地方,都是見面的最佳地方。
張久益愛幹活兒,在食堂吃罷飯,拿張鐵杴、扛把鋤頭就去小菜園幹活了。桃子、蘋果熟了的時候,他率領著全體職工收穫果實,每人分一籮頭。他性格溫和,從沒有訓斥過誰。 他當館長期間,年年組織舉辦春燈節燈展、書畫展覽,猜謎、象棋比賽、曲藝比賽把歡樂的年味推向高潮。人們扶老攜幼、前呼後擁湧向這裡,聽說書、看比賽、猜謎語,歡天喜地,熱熱鬧鬧。他把全縣的盲人說書藝人集中起來,指導、培訓,組成曲藝隊,錄音整理挖掘這些民間藝人的說唱藝術。以前倍受歧視如今深受重視,這些看不見人間萬物的藝人們心情舒暢,卯足了勁為民眾說唱。他思想開放,思維活躍,經常引進一些新奇的玩意兒。比如,1981年春節,人們驚奇地發現,展廳里依次擺滿了能把人照成千奇百怪形狀的鏡子,人們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相互打聽著這叫作“哈哈鏡”的稀奇玩意兒的奇妙之處。 今天的人們難以理解當時的文化館究竟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單位,因為在當時,它幾乎涵蓋了人們所需的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圖書借閱,比如戲曲匯演,比如青年演員選拔培訓,比如各鄉文化站活動情況檢查,比如文物普查、收集,比如《汝水》文學小報對文學新秀的扶持,比如創作輔導,比如幻燈片的播放,等等等等。幾十年後的今天,記者在燈下翻看張久益先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工作日記,從密密麻麻的字裡行間,仿佛看到了先生繁忙緊張的工作狀態和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

執著文物保護


張久益先生留存下來的幾本工作日記中,其中有一本是專門用以記錄當時臨汝縣的文化遺址、汝窯遺址、文物發現及收集情況的。比如,有記錄紙坊閻村遺址保護小組人員名單的,有記錄元魯花赤墓碑狀況的,有記錄大峪東溝汝窯遺址出土文物數量、名稱的,有記錄紙坊中山寨遺址保護意見說明的,有記錄修繕鐘樓所需材料的數量、價格、購買渠道及窗戶花格設計圖樣的。
一位80歲的文化館退休老人動情地說,汝州的文物保護工作離不開張館長的大公無私,他為汝州文物保護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位老人甚至還向記者講述了一件小事,以證明張館長在特殊年代為保護文物所施用的計策。“文化館東廈房有三口大缸,張館長把古汝瓷放在缸里埋在地下,後來扒出來時,瓷器完好無損。好多職工都在場,都敬佩張館長的聰明。”時隔半個多世紀了,憶起那時那景,老人依然記憶猶新。
對於汝州三寶之一的汝帖,張久益先生同樣採用了“入土保護”的方法,才使得汝帖得以保存下來。 《汝帖》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並稱為“四大名帖”,有“宋室鴻寶”之稱。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由汝州知州王寀從《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於五季字書百家”中,選出先秦金文8種及秦漢至隋唐五代名家書法94種共109帖,薈刻12石,史稱《汝帖》。歷經歲月侵蝕、戰火摧毀,碑刻屢有散失。1947年臨汝解放,碑帖流落民間。
到文化館工作後,張久益先生開始多方收集。“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將收集到的大部分碑刻砌在牆內,外敷灰漿,少部分埋在花窖內,方保全了這些珍寶。“汝帖能夠保存下來,張館長功不可沒啊!”說起他們的老館長,老人們聲音顫抖,眼含淚花。
曾在城關鎮文化站工作,與張久益先生多有接觸的宋國強回憶道:“1986年,縣公安局建監獄房舍時,誤把兩塊汝帖碑當根基石頭使用,張館長發現後,趕緊籌錢買來石頭換回了這兩塊汝帖。”
在張久益先生的日記中,還記錄有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有關情況。1978年正月,紙坊鄉紙北大隊閻村村民在翻整蘋果園的土地時,挖出紅、青兩種顏色,大小直徑、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共13個。次年春節前夕,鄉文化站工作人員李建安利用到文化館參加春燈節文化活動安排之際,將這13個出土文物用架子車拉著,送到了文化館,交給了張久益館長。張館長贈送其5雙白線手套以資鼓勵。

保護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這13件文物中,就有聞名於世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1981年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被緊急上解至河南省博物館,後被收藏入中國歷史博物館。
曾跟隨張久益館長工作多年的汝州市文物局退休職工楊小栓憶起當年往事,也是歷歷在目。他說:“我1979年春節前夕從洛陽回臨汝老家過年,張館長找到我,說讓我來館裡幫忙修復一個文物,就是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因為要趕在春節期間展覽,所以匆匆忙忙做了修復。原件後來被調往上級,張館長派我到省文物局取兩件複製品。去之前,張館長讓我搞兩個蘋果簍子,再到印刷廠找熟人搞了些廢紙條,坐公車去鄭州把複製品拉了回來。”
憶起張館長對文物所傾注的心血,老文化館人掩飾不住內心的感動,他們說:“只要聽說哪裡有文物,張館長就馬上動身去哪裡。”1978年4月,紙坊鎮東趙落村民在挖渠時,挖出了一對古瓷瓶,張館長連忙前去收回來,並給村民發了一張獎狀以示表彰。這就是如今的汝瓷博物館鎮館之寶———元代汝窯天藍釉荷葉口瓶,也被人們稱為“市標瓶”。這兩個瓶子價值連城,一個放在汝瓷博物館,另一個在省博物館。
老人們說:“汝州大地上的文物古蹟,沒有不留下張館長足跡的。當年那些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牌,也是張館長想著法子豎立起來的。”
1984年,有人在汝窯嚴和店遺址上建造煤礦,張久益先生聞訊後立即前去制止,對方置若罔聞。無奈,張久益只好往上級有關部門打求助電話。後,省、地宣傳部、文物部門領導來人責令企業立即撤走,並罰款5萬元。張久益先生用此罰款,給所有的文物遺址修建了文物標誌牌、文物界樁。
汝州北城門是汝州千年古城的唯一證據,始建於北魏494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1976年,張久益先生在多方蒐集汝帖碑刻的同時,購磚將殘存的北城門保護起來,並親筆題寫了“望嵩”的石匾,嵌在城門上,為汝州保存了唯一的一個城門。可惜,此城門如今已不復存在,令汝州文史工作者痛心不已。 為了保護文物,張久益先生利用他縣人大常委、政協常委及副主席的身份,不斷從縣財政上要來資金,修葺了鐘樓、法行寺塔、風穴寺部分建築。至今,中大街東段鐘樓市場入口處,雖然頹敗卻依然聳立的鐘樓,就是當年張久益先生親自監工修繕的,門額上“鐘樓”兩字,也是張久益先生親筆所書。為修繕風穴寺鐘樓,張久益先生精打細算,貨比三家,以低價購來優質的磚瓦,不顧天冷,在現場嚴格監工。
汝州大閱樓,是汝州城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1983年被臨汝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被拆除。當時,已70多歲的張久益先生奔走呼號,企圖勸阻這一糊塗行為。但終究無法扭轉愚人之舉,無奈,只得將草叢中的幾通古碑拉到汝瓷博物館院內。

情系汝瓷博物館


汝州是汝瓷的發源地,在汝州大地上,有許多的汝窯文化遺址。經張久益先生之手收集到的汝瓷珍品就有多件。為了展示古瓷魅力,提升臨汝縣對外形象,張久益先生多次提議建立一家專門收藏、陳列汝瓷珍品的博物館。1983年,經臨汝縣人民政府批准,開始籌建汝瓷博物館。經過緊張施工,1985年12月以汝州學宮為依託的汝瓷博物館建成並舉行了由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安金槐先生剪彩的開館儀式。主要負責全市的文物徵集、收藏、陳列、研究和保護工作,這是我國唯一一座以陳列古今汝瓷為主的專業性場館,也是全國唯一的以收藏、展覽汝瓷為主的專業性博物館。張久益先生眾望所歸的成為第一任館長。
館內藏品豐富,有大量的瓷器標本和瓷片資料,有名貴的宮廷汝瓷和藝術汝瓷。還有館藏文物1638件,分陶瓷、石器、瓷器、銅器、雜項等。1954年至1983年張久益先生任文化館長期間,收藏文物達1458件。1984年,經他之手移交汝瓷博物館,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件、二級文物76件、三級文物139件,其餘為不在級文物。一位文化館老人動情地說:“當年,張館長住室內的門後放著一口大馬缸,裡面是滿滿一缸從各處收集來的銅錢,張館長要是有一絲私心,隨手裝口袋裡一把誰也不會發現。可是,也沒見那銅錢少幾個。張館長想發財,隨便拿一塊汝瓷片就可以了。他寧願過著清貧的日子,也不侵吞公家的物品。他到死都沒有自己的房子,一直住著單位的公房。張館長真是個好人啊!”
任博物館館長後,他就住在了博物館院內。閒暇時候,就把花花草草種滿了這個安靜、空曠的院子。經他之手種出的月季,花朵碩大、爭奇鬥豔、馨香悠遠。他從菜地里薅來一棵蒿子,精心養大後,在上面嫁接各種顏色、不同品種的菊花,然後設計製作成新穎獨特的造型,在重陽節舉辦菊花展,讓人免費觀賞。彼時,汝瓷博物館的展覽大廳內、甬道上、長廊里,處處擺滿了流光溢彩的菊花。諸花之中,他最愛菊花,也許菊花凌寒傲霜的特性是他鐵骨錚錚的人生品行的寫照吧。當年,許多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子女都喜愛到這個開滿鮮花的院子裡玩耍,在這裡捉迷藏、做遊戲,甚至摘花折枝、爬高上低、淘氣貪玩,他們親切地稱作“爺爺”的老館長,從沒有因為他們的放肆呵斥過他們。如今,聽說記者要寫他們的館長爺爺,大家紛紛找出童年時代在博物館院內花叢中玩耍的照片,一邊回憶慈祥的館長爺爺,一邊講述博物館內的快樂時光。
而今,經過不斷完善,汝瓷博物館已有四項基本陳列:第一展廳陳列汝州市各汝窯遺址出土的瓷片標本以及建國以來各時期仿燒的瓷器;第二展廳展示的為各汝瓷廠家燒制的汝瓷精品以及國內各大窯口的瓷器精品;第三展廳主要展示“宋室鴻寶”———汝帖碑刻;第四展廳為18種傳世汝官瓷仿複製品展廳。院內,建築恢宏,綠蔭匝地,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張久益先生如地下有知,該深感欣慰了吧。

熱心扶掖文化新秀


汝瓷大師朱文立說起張久益館長對他的信任支持,至今感激之情仍溢於言表。他說:“當年我剛起步研究汝瓷時,困難重重。我到北京拜見輕工部陶瓷處工程師李國楨先生,他說,你按照你們博物館裡的天青釉筆洗作比照,就可以燒出好瓷來。回來後,我對張館長說明了情況,張館長隨即把一件天青釉筆洗交給我,讓我拿到住室研究。它在我的住室放了三個多月,後來我的房門有被撬的痕跡,我趕緊把筆洗交還給了張館長。這件筆洗是張館長早年收集來的,現在已成為汝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放羊娃出身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郭進栓,沒齒難忘館長張久益對他的辛勤栽培。他說:“1976年,我還是個回鄉不久的青年農民,張久益館長多次把我抽到文化館搞創作,對我進行脫產培訓。1980年,老館長又力排眾議,免試把我選拔到臨汝鎮文化站工作。我由於迷上了文學創作,多次不顧一切到鄭州、洛陽、臨汝縣城參加文學創作學習班、送稿、改稿,公社領導有事找不到我,曾幾次研究要開除我這個‘不務正業’的‘自由主義分子’。關鍵時刻,又是張館長替我說了公道話,這才保住了我這個臨時工的泥飯碗。”
“1984年底,人事部門給臨汝縣14個鄉鎮文化站分了7個轉乾指標,個別對我有成見的人把我的業務考核分數打成了全縣倒數第1名,這樣一來,我的文化考試成績再好,也逃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這時候,又是張久益老館長和孫福慶老師主持正義,挺身而出,把我的業務考核分打成了正數第1名,這才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使我從此由一個山村放羊娃變成了國家幹部。張久益老館長對我恩重如山啊……”
書法水平在汝州小有名氣的宋國強,至今不忘張久益先生端莊大氣的顏體書法。因工作關係,與老館長熟識後,常在茶餘飯後找老館長討教書法技藝。“1986年,一次我在張館長處聽他講書法,他讓我看一幅名家作品,並逐字講解分析字型結構、運筆奧妙,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追憶那時情景,宋國強再次感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