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汝瓷

汝州汝瓷

北宋汝官窯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獨領風騷,雄居宋五大名窯之首。專家普遍認為,北宋汝官窯只燒制了20年就神秘地失蹤了,目前存世的不過60多件。在已知的65件汝窯傳世品中,北京故宮存放17件,台北故宮存放23件,上博8件,流失英國、美國、日本的汝瓷傳世品不會超過十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汝瓷
  • 外文名:ruzhou china
  • 發源地之一:中國河南汝州
  • 主要特點:古樸、典雅、大氣。
  • 價    值:存量少,物以稀為貴。
汝州汝瓷,研製汝瓷,燒制汝瓷,考古發現,

汝州汝瓷

中國名瓷“汝、鈞、官、哥、定”之一。就目前的考證看,陶瓷古窯址在現今的汝州、魯山、寶豐、郟縣及洛陽的汝陽南北150多公里內廣有分布,大致分為兩個自然區和6個生產區。因為宋代汝州建制仍襲唐制(管轄魯、寶、郟等,因此燒造的瓷器被命名為汝瓷),公元1105年劃郟縣歸穎昌府。宋元和五年(公夫子1115年)升汝州為陸海軍節度使,屬京西北路,領梁縣、襄城、葉縣、龍興(疑為寶豐)、魯山五縣。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汝州屬南京路,金中央直轄,領梁(含今汝陽)、郟城、魯山、寶豐、葉縣、襄城六縣。
汝州汝瓷
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汝窯瓷器土質細膩,胎骨堅硬,做工精細,滿釉支燒,釉中含瑪瑙末,釉色潤澤,其色有卵白、天青、豆青、微帶黃色,天藍等。當時評說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汁水瑩厚,有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汁中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底有細小支釘滿釉支燒。汝窯瓷器造型古樸大方,釉如碧峰翠色,晶瑩明麗,清澈溫潤。前人描述“ 汁水瑩澤,含水欲滴,釉如膏脂溶而不流 ,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又有“似玉、非玉、而勝似玉”之讚美。 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云:“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意思是:汝窯中有瑪瑙末為釉的器物是宮中的專用瓷,非宮中用瓷不準使用瑪瑙末為釉,汝窯精品選送入宮, 經御選後不合格的器物才允許出賣,實屬難得之物。由於汝瓷貢器以瑪瑙為釉,形成特殊色澤, 由於為宮廷燒制時限很短,產量有限,流傳很少,南宋時已“近尤難得”。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曾說過“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得盡善美也。”汝州一帶民間也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 目前,傳世汝官窯器物不足百件,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天津藝術博物館、英國達維德基金會以及美國、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
汝州汝瓷

研製汝瓷

1956年,周恩來總理希望河南恢復生產汝瓷,為了恢復汝瓷這一珍貴的傳統產品的生產,在各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汝瓷的故鄉臨汝縣(今汝州市)建起了汝瓷廠。1980年,省科委向該廠下達了恢復汝瓷天蘭釉的科研計畫,當時廠里抽調了三個技術能力強的人,成立了課題攻關小組,這三個人中郭遂師傅已經去世,如今健在的有朱文立孟玉松。當時為了研製汝瓷的配方,他們到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參看國內僅有的汝瓷,但那是文物,只能隔著玻璃櫃看,想用砂布挫一點上海博物館的瓷片粉末,出多少錢也不行。他們只好翻山越嶺,考察古窯址,尋找古陶瓷原料。經過反覆化驗、試驗,先後拿出100多個配方,試燒1000多次,1987年4月他們終於研製出了古汝瓷,1988年7月通過國家級鑑定。從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張名片。

燒制汝瓷

汝瓷的瓷胎是有10多種礦石粉碎,經過80目、120目篩三次過濾,並用磁石把其中的鐵吸出後,和成泥漿,然後將泥漿灌入模子成形的。瓷胎晾乾後,要打磨三次,使其光滑。接著進行素燒10個小時,素燒溫度是800℃,出來後再打磨兩次。將素燒出的瓷胎上釉、晾乾,再燒13個小時便成。詳細工序有18道。其燒制過程主要是先氧化後還原的過程,在將近1300℃的還原氣氛下,將三氧化二鐵的氧奪走一部分,生成一定量的二氧化鐵。不過,每窯的成品率只有17%,上等品一窯難出幾件。汝瓷的顏色不像鈞瓷千變萬化,它的顏色只有天青、天藍、月白、豆綠4種。鑑定汝瓷的好壞是以色為核心,其次看開片。
汝瓷的典型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

考古發現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張公巷進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發現大量素燒胎片,除個別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狀為傳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別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勻,製作精細,不但繼承了清涼寺汝窯的卷足支燒工藝,且有所發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樣,匣缽種類繁多,桶式、碗式、盤式等應有盡有,底部和口沿兒塗有鹼土。經過對出土釉料的試燒,成色和發掘出的瓷片一致,燒成溫度在1250攝氏度,和史書記載汝官瓷燒造工藝相符。
2005年5月,一戶居民在汝州市張公巷發現一層獨特的物質瓷片,面積約40平方米,經汝瓷專家李廷懷試燒,各界考古學家認定為北宋官窯。該址出土的瓷片與張公巷的瓷片樣品,從釉色和冰裂紋及器皿製作的精美程度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碗奩極相似。同年10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2001年汝州年會暨汝瓷國際學術研究會在汝州召開,專家根據對寶豐清涼寺和汝州文廟、張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學測試,斷定汝州可作為汝官瓷新窯器目標考查發掘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