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工夫茶藝

潮汕地區最早關於飲茶的記載,是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潮州金山頂摩崖石刻殘句“茶灶龕平”,至明代工夫茶在潮汕地區興起,清代工夫茶藝日臻完善。清俞蛟《潮嘉風月記》中“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及瓷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沖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已經道盡工夫茶之精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汕頭工夫茶藝
  • 申報地區:汕頭市
  • 起始時期:北宋
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工藝特徵

汕頭工夫茶之精髓在於用工夫烹茶,有八法為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灑茶,自始至終一氣呵成。其沖茶需待水至二沸,即可提銚沖茶,將滾湯環壺口邊緣沖入,提銚宜高,是謂“高沖”。待至灑茶,有四字決曰“低、快、勻、盡”,“低”防止茶香散失,杯中泡沫四起;“快”既保留茶香,也防止久浸茶色過濃,茶味苦澀;“勻”杯杯均勻灑茶,是所謂“關公巡城”,使杯杯茶湯色味香勻稱;“盡”壺中茶湯必須餘瀝全盡,各杯點滴灑上,也謂“韓信點兵”。八法演盡,接著的就是品茶,先聞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飲用工夫茶有不受環境限制,形式多樣,如獨飲、對飲或三五成群共飲等。

工藝流程

工夫茶主要有擇茶、擇水、擇器、烹治、品茶等程式環節。汕頭工夫茶舊時多選擇以福建武夷、安溪等地茶葉,後本地區鳳凰水仙、單從茶系逐漸興起,但主要是烏龍茶系。茶具也頗為講究,有茶壺、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與水缽、龍缸、紅泥小火爐、砂銚、羽扇與鋼筷等十餘種。

傳承保護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工夫茶藝已逐漸被簡化的沖泡程式所代替,雖飲者眾而聞道者寡,汕頭工夫茶藝的文化內涵與核心價值都面臨瀕危的狀況,有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與傳承。

社會影響

汕頭工夫茶本諸陸羽《茶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將工夫茶道歸納為“和、愛、精、潔、思”五字,以“和、愛”為茶道核心價值,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演繹,將其哲學思想滲透到當地的家庭與社會生活中,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