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工夫茶藝

工夫茶藝在揭陽地區的歷史悠久,相傳明代時當地即有茶、米並稱的趣談佳話,嘉靖年間林大欽《齋夜詩》曰“掃葉烹茶坐復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車馬如流水,不及秋齋一夜情”,可見飲茶習俗當時已成為文人雅士、富家商賈的愛好;據當地《陳氏有慶堂族譜》載,明崇禎年間,陳瑞昌從西洋陳村遷至揭陽縣城,以銷售茶葉為業,世代相傳;至清代,工夫茶已成為當地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當地有傳說認為,“工夫茶”之稱源於民間手工藝人喝茶解乏,即所謂“做工夫人”喝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揭陽工夫茶藝
  • 申報地區:揭陽市 
  • 記載:《齋夜詩》
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

工藝特徵

揭陽工夫茶藝以順其自然、貼近生活、簡潔節儉為理念,並將茶道規範溶於日常的行為規範,達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境界,成為潮汕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揭陽工夫茶藝是“立七義一心以盡道”,其以“和、愛、精、潔、思”為特徵,其中“和”作為揭陽工夫茶藝的核心思想,顯示了“系善成生,誠德大業”的人道原則,“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凝聚力,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美學價值。

工藝流程

揭陽工夫茶藝尤為注重茶和水的選擇,當地人選茶獨鐘情於烏龍,而水則以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工夫茶煮水多用絞只炭生“活火”,可不帶煙氣、勻而不緊不慢。揭陽工夫茶藝重在烹茶,經歷史發展演變,逐漸形成嚴格的程式,稱為8步法,即納茶、候湯、沖泡、刮沫、淋罐、燙杯、洗杯、篩點。首先泥爐起火,砂銚掏水,煽爐潔器,開水熱罐;接著是傾茶素紙,分別粗細,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其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然後提銚高沖,壺蓋刮沫,淋蓋追熱,“燒盅熱罐”後再灑茶。灑茶時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餘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品茶時,乘熱各人端起,杯緣接唇,杯麵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飲完之後,三嗅杯底,既可以享受余香還可鑑別茶質之優劣。

傳承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揭陽工夫茶藝的文化內涵正在逐漸淡化,沖泡程式也不斷簡化,加之年輕人大多對傳統茶藝缺乏興趣,工夫茶的傳承出現瀕危的情況,有待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與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