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五年(1866年)末,隨著近代造船工業的誕生,為培養與之相適應的造船技術人員和海軍人才,左宗棠提出“開設學堂,延致熟習中外語言文字洋師,教習英、法兩國語言文字、算法、畫法,名曰求是堂藝局,挑選本地資性聰穎、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習”。求是堂藝局是近代中國第一座海軍官校,於1867年2月(同治五年清歷十二月)正式開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求是堂藝局
- 屬性:學校;海軍官校
- 提出人:左宗棠
- 年代:清同治
清同治五年(1866年)末,隨著近代造船工業的誕生,為培養與之相適應的造船技術人員和海軍人才,左宗棠提出“開設學堂,延致熟習中外語言文字洋師,教習英、法兩國語言文字、算法、畫法,名曰求是堂藝局,挑選本地資性聰穎、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習”。求是堂藝局是近代中國第一座海軍官校,於1867年2月(同治五年清歷十二月)正式開學。
“開設學堂,延致熟習中外語言文字洋師,教習英、法兩國語言文字、算法、畫法,名曰求是堂藝局,挑選本地資性聰穎、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習”。求是堂藝局是近代中國...
“船政”之稱始現於1866年左宗棠奏請建船廠辦學堂的奏摺中,清廷旨派沈葆楨總理船政。1866年12月23日船政主體工程全面動工,船政學堂(求是堂藝局)開始招生。...
除開鐵廠和船廠之外,船政局還設立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後造船衍脈輾轉之解放後的上海船舶工業學校,發展為現江蘇科技大學),分前後兩堂,前堂學習法文,以...
船政學堂是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禎在1866年於福建福州馬尾港所設的海軍學院,又稱福建船政學堂,福州船政學堂或馬尾水師學堂。船政學堂最初稱“求是堂藝局”,是專門為...
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為求人才沈葆禎主持了求是堂藝局的首次錄取考試,親自為考試製定、批閱試卷,求是堂藝局首次錄取考試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後來成為北洋水師...
在首批投考求是堂藝局的考生中,大多都是如嚴復一樣的福州家境貧寒之士,藝局不但包食宿而且每月發放4兩銀子以供家用,出於生計的考慮,這些窮人家的孩子投考藝局...
船政工程於1866年12月23日(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全面動工,求是堂藝局同時開局招生, 招收105人。堂址乃於城內暫設兩處:定光寺(又稱白塔寺)與仙塔街;城外分...
建廠之初就創辦“求是堂藝局”,不久改稱船政學堂,分前學堂、後學堂。後又增設繪事院、藝圃,民國二年船政學堂分出福州海軍製造學校、福州海軍學校、藝圃改稱福州...
清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初五,求是堂藝局遷至馬尾後,按專業進行分班,因造船專業校舍設在船政衙門南側前部,遂稱為船政前學堂。船政前學堂設有造船和設計專業。...
“中華民國海軍學校”(以下簡稱“海校”)肇始於清末,是清末建立最早的海軍學校,號稱中國海軍的搖籃。初名“求是堂藝局”,後改稱“福州船政學堂”。設在台灣的“...
清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初五,求是堂藝局遷至馬尾後,按專業進行分班,因航海專業校舍設在船政衙門南側後部,遂稱船政後學堂。...
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 1867年馬尾造船廠建成後搬遷至馬尾遂改名為船政學堂。船政學堂一支為前學堂習造船、後學堂習航海;另一支為繪事院、藝圃,後改稱圖...
與之配套,次年,以培養海軍人才為目的的求是堂藝局搬遷至福州馬尾,改稱福州船政學堂,開創了中國近代海軍教育的先河。光緒元年(1875年),和很多閩省子弟一樣,年僅...
1866年(同治五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準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求是堂藝局(亦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
“船政更本,在於學堂”,“不重在造重在學”,並在開設船廠的同時在福州定光寺(白塔寺)和仙塔街兩處設求是堂藝局,挑選聰穎子弟入堂學習近代海軍技術,由此開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