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順縣誌

永順縣誌

《永順縣誌》是永順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順縣誌
  • 作者:永順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語言:中文
  • 出版時間:1995年04月
  • 出版社:湖南出版社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楊安位 
作品簡介,作品內容,作品目錄,

作品簡介

《永順縣誌》(清同治版)為清同治十三年抄本,屬於苗族聚居地方志。為時任永順知縣唐庚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親自纂修,距清乾隆版志已歷80餘年。書中分疆域、建制、學校、武備、祀典、賦稅、職官、選舉、人物、風土、藝文諸篇目,並將舊志序盡收卷末,將古丈坪廳志輯列於卷七。該縣誌對研究苗族歷史文化有較高考價值。

作品內容

一、本志為永順縣自建縣以來編纂的第六部縣誌,但非舊志續書,而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通貫古今,立足當代,以今為主的新縣誌。

作品目錄

封面
永順縣誌
圖片
永順縣政區圖
永順縣交通圖
永順縣城全景
永順縣城舊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右),在湖南省委書記毛致用(左),自治州委副書記、州長石玉珍(中)陪同下於1988年2月考察猛洞河旅遊區
國務委員陳俊生(左三)在自治州副州長李遨夫(右二)陪同下於1992年考察高坪鄉雨龍村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右二)在中共永順縣委書記鄧德芳(左二)縣長王承榮(右一)常務副縣長楊安位(左一)陪同下於1991年10月考察永順縣民族經濟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在“92.中國湖南猛洞河國際旅遊漂流月開幕式”上致詞
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力群(左一)於1986年在州委書記楊正午(右一)縣長王承榮(中)陪同下、考察猛洞河旅遊區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任重(右一)在縣委書記王承榮(左二)縣委副書記謝茂璜(左一)縣政協副主席朱允森(右二)陪同下於1991年6月視察永順,遊覽風光秀麗的猛洞河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力群(右五)1986年10月24日到永順視察,接見縣負責同志及離退休同志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恩茂(右一)在州委書記石昌祿(後排右三)、州政協主席向熙勤(左一)陪同下,1993年重遊蘇區塔臥揮毫潑墨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蕭克1993年7月接見並聽取縣人大主任楊安位匯報蘇區建設情況
拿國政協副主席蕭克 1983年12月20日重訪蘇區十萬坪,接見當地民眾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光英(左二)在省委書記熊清泉(右四)州委書記鄭培民(右二)縣委書記王承榮(左三)縣長何劍(左一)等同志的陪同下,1992年8月15日來縣參加”李燭塵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
國營杉木河林場一角
柏楊鄉層層梯田
油茶主產區——石堤毛土坪油茶林
油桐主產區——西岐鄉油桐林
砂壩蟠龍山茶場
塔臥鄉雜交水稻
杉木河中型水庫
湘鄂川黔邊革命烈士紀念水電站——馬鞍山水電站大壩
永萬線涼亭坳盤山公路
永順永茂火車站
湘西自治州永順紡織廠紡織車間
湖南永順捲菸廠
永順郵電局通訊程控房
永順縣城中心市場一角
永順具土家新村——新寨鄉劉家院子
1.永順縣人民醫院醫療隊深入土家山寨
2.永順民師音樂教學大樓
1.觀音岩古剎
2.新建溫泉浴池
3.溫泉舊貌
土司故都——老司城
古鎮王村
1.猛洞河猴群
2.猛洞河漂流
3.猛洞河落水坑瀑布
1.和平鄉土家族茅谷斯舞
2.澤家鄉土家族粑粑糊吊腳樓
3.和平鄉土家族擺手舞
1.土家族婦女織錦
2.陽雀花
3.九朵梅
4.小八勾
5.四十八勾
2.土家族迎親拜堂
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溪州銅柱
4.館藏文物:永順軍民宣慰使司印
5.明代建築祖師殿
1.湘鄂川黔省府所在地——塔臥
2.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
3.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紅二六軍團革命烈士紀念碑
4.十萬坪大戰戰場遺址
永順縣征史修志領導小組
永順縣誌編纂委員會
永順縣誌編纂領導小組
永順縣誌審定委員會
永順縣誌編纂委員會
永順縣誌辦公室
永順縣誌編輯部
撰寫初稿及資料員、校訂人員
湘西自治州、湖南省地方志編委會審稿驗收人員
凡例
目錄
慨述
大事記
第一篇 建置
第一章 縣域
第一節 位置
第二節 縣域變遷
第二章 政區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行政區劃
第三章 縣城、區、鄉(鎮)概況
第一節 縣城
第二節 區、鄉(鎮)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一節 地層
第二節 構造
第三節 礦藏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地貌特徵
第二節 地貌類型
第三節 地貌分區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主要氣候要素
第二節 氣候分區(層)
第三節 災害性天氣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水系
第二節 水資源
第三節 水質
第五章 土壤
第一節 成土母質
第二節 土壤類型
第三節 土壤養分
第六章 野生植物
第一節 植物種類及分布
第二節 珍稀植物
第三節 經濟植物
第四節 牧草資源
第七章 野生動物
第一節 野生脊椎動物種類和分布
第二節 珍稀動物
第三節 野生脊椎動物資源
附錄:歷代自然災害年表
第三篇 黨派群團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黨的組織
第二節 黨的代表會議和代表大會
第三節 黨務
第四節 黨的重大活動
第二章 國民黨及其他黨派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
第三節 青年黨、民社黨
第三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工人團體
第二節 農民團體
第三節 青少年團體
第四節 婦女團體
第五節 工商團體
第四篇 政權政協
第一章 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與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永順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第二節 永順縣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人大常委會
第二章 政府
第一節 縣署
第二節 永順縣政府
第三節 永順縣人民政府
第三章 議政機構人民政協
第一節 議會參議會
第二節 人民政協
第五篇 勞動人事
第一章 勞動
第一節 職工隊伍
第二節 用工制度
第三節 勞動管理
第四節 勞動保護
第五節 勞動就業
第二章 人事
第一節 幹部隊伍
第二節 幹部制度
第三節 工資福利
第六篇 公安司法軍事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偵察保衛
第三節 治安管理
第四節 戶政管理
第五節 消防管理
第六節 交通安全管理
第七節 預審看守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刑事檢察
第二節 法紀檢察
第三節 經濟檢察
第四節 林業檢察
第五節 監所檢察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民事審判
第二節 刑事審判
第三節 經濟審判
第四節 林業審判
第五節 申訴複查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法制宣傳
第二節 民事調解與鄉(鎮)法律服務
第三節 勞改勞教
第四節 公證業務與律師事務
第五章 軍事
第一節 軍事機構及地方武裝
第二節 駐軍
第三節 兵役制度
第四節 民兵
第五節 重要戰事
第七篇 蘇區
第一章 中共地方組織
第一節 省委、縣委、區委
第二節 基層支部、黨員
第二章 根據地政權
第一節 省、縣革命委員會
第二節 區、鄉蘇維埃政府
第三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工會
第二節 貧農團
第三節 婦代會
第四節 兒童團
第四章 武裝鬥爭
第一節 武裝組織
第二節 重大戰鬥
第五章 土地革命
第一節 土地占有
第二節 土地分配
第六章 財貿
第一節 財政
第二節 貿易
第七章 文化教育衛生
第一節 文化
第二節 教育
第三節 衛生
第八篇 經濟綜述
第一章 生產關係的變革
第一節 土地私有制
第二節 土地改革
第四節 人民公社化
第五節 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章 經濟發展概況
第一節 速度及水平
第二節 產業結構及比例
第三節 勞動生產率
第三章 經濟管理
第一節 計畫管理
第二節 物價管理
第四節 計量管理
第五節 審計
第四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農村居民生活
第二節 城鎮居民生活
第九篇 農業
第一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經濟作物
第三節 其他作物
第四節 特產
第五節 農作機具
第二章 養殖業
第一節 畜牧業
第二節 漁業
第三章 林業
第一節 森林資源
第二節 營林
第三節 森林保護
第四節 油桐油茶
第五節 木材及其他林產品
第六節 自然保護區及林場
第四章 水利電力
第一節 水利設施
第二節 水土流失治理
第三節 人畜飲水工程
第四節 電力建設
第五節 水利電力管理
第五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企業形式
第二節 行業結構
第三節 企業管理
第十篇 工業交通郵電
第一章 工業
第一節 經營體制
第二節 工業門類
第三節 名、優、新產品
第四節 工業管理
第二章 交通
第一節 交通建設
第二節 水陸運輸
第三章 郵電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郵政
第三節 電信
第十一篇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
第一章 城鄉規劃
第一節 縣城規劃
第二節 村鎮規劃
第二章 集鎮與農房建設
第一節 集鎮建設
第二節 農房建設
第三章 建築
第一節 建築設計
第二節 建築隊伍
第三節 建築材料
第四節 施工技術
第四章 房地產管理
第一節 房產管理
第二節 土地徵用
第五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境污染
第二節 監督治理
第十二篇 貿易財政金融
第一章 商業
第一節 經營體制
第二節 商業網點
第三節 商品購銷
第四節 飲食服務
第五節 對外貿易
第二章 糧油貿易
第一節 機構及網點
第二節 購銷
第三節 儲運
第三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收入
第二節 財政支出
第三節 預算外資金收入與支出
第四節 公債、國庫券的推銷
第四章 金融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貨幣發行與流通
第三節 存款與儲蓄
第四節 信貸
第五節 基本建設資金管理
第六節 保險
第七節 信用合作社
第十三篇 教育科技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義學書院私塾
第二節 學前教育
第三節 國小教育
第四節 中學教育
第五節 師範教育
第六節 職業教育
第七節 成人教育
第八節 教師
第九節 經費與設施
第二章 科學技術
第一節 科技普及與推廣
第二節 科技研究與成果
第三節 科技組織與隊伍
第十四篇 文化新聞事業
第一章 文化事業
第一節 民眾文化
第二節 文學藝術
第三節 電影事業
第四節 圖書
第五節 文物
第六節 檔案
第二章 新聞事業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視
第三節 電視錄像
第四節 報紙
第五節 新聞報導
第十五篇 醫藥衛生體育
第一章 醫藥衛生
第一節 醫療
第二節 公共衛生
第三節 防疫
第四節 婦幼保健
第五節 藥品
第六節 隊伍與經費
第二章 體育
第一節 學校體育
第二節 職工體育
第三節 農民體育
第四節 體育競賽
第五節 場地設施
第十六篇 旅遊業
第一章 旅遊資源
第一節 不二門景區
第二節 老司城景區
第三節 猛洞河景區
第四節 王村古鎮景區
第五節 小溪原始次森林景區
第六節 湘鄂川黔邊革命勝地景區
第二章 旅遊開發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景點及項目開發
第三章 設旅 效益
第一節 交通服務設施
第二節 效益及影響
第十七篇 民族
第一章 土家族
第一節 歷史簡況
第二節 語言
第三節 文學藝術
第四節 風俗習慣
第二章 苗族及其他少數民族
第一節 苗族
第二節 其他少數民族
第三章 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第一節 培養民族幹部
第二節 扶持開發民族經濟
第三節 加強民族團結
第十八篇 社會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發展
第二節 人口密度及分布
第三節 人口構成
第四節 計畫生育
第二章 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結構
第三節 家庭關係
第三章 姓氏
第一節 人口姓氏構成
第二節 家譜
第四章 社會保障
第一節 優撫
第二節 救濟
第三節 社會福利
第五章 風尚習俗
第一節 居住、飲食、服飾
第二節 婚喪喜慶
第三節 節日祭祀禁忌
第六章 社會積弊
第一節 迷信活動
第二節 賭博
第三節 抽鴉片
第四節 娼妓
第七章 宗教
第一節 佛教
第二節 基督教
第三節 天主教
第八章 會道門
第一節 文壇
第二節 同善社
第三節 玉根教
第四節 歸根教
第九章 方言諺語民謠
第一節 方言
第二節 諺語
第三節 民謠
第十章 事故
第一節 火災
第二節 工傷
第三節 車船禍
第四節 觸電
第五節 醫療
人物
一、人物傳
彭士愁
彭翼南
彭蓋南
黃晉洺
唐仁匯
田繼升
周正南
向善華
楊棟臣
彭施滌
張孔修
張海泉
胡南伯
董雨麓
李燭塵
雷成五
丁祖華
劉巨川
王和甫
田勉旃
瞿崇文
汪之斌
向乃祺
向子云
符正平
陳典卿
全南軒
彭靜白
羅文杰
雷駿觀
劉海卿
張金蓮
范琴芳
向冬梅
張敬之
曹振亞
彭婠容
汪援華
李亞民
向敏思
謝長厚
何武堪
田玉祥
彭春榮
龍賀先
龔輝
彭延熙
王德先
二、人物表
三、烈士英名錄
附錄
一、重要文獻輯存
二、竹枝詞、銅柱詩選錄
三、歷代修志紀略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