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簡介
這是一篇情節簡單的故事,“我”和櫻子在一個雨天去寄信,內容正是“我”告訴母親打算和櫻子結婚的訊息。然而為了寄出這封信,櫻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突如其來的車禍把“我”從幸福的山頂拉回到痛苦的深淵。文章沒有正面描繪“我”悲痛的心情,但字裡行間讀者不難讀出來。事情已經過去好久,但“我”又站在櫻子出事的地點,茫然無助,淚水充盈,眼前閃現的仍是當時的情景:櫻子過馬路去寄信,她像一隻蝴蝶一樣飄落在濕冷的街面。如同
電影鏡頭一樣不斷閃回並永遠定格在那一刻。文中的語句既含蓄又深沉,讓人讀了為之動心,如“雖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心情之悲涼可想而知:“這時她只離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遙遠”,生死界線永遠無法逾越:“為什麼呢?只帶一把雨傘?”痛悔之意躍然紙上:“更大的雨點濺在我的眼鏡上,濺到我的生命里來。”心中的淚永沒有停止。“其實雨
下得並不大,卻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場雨。”人生中最大的打擊,永恆的愛情,永遠的蝴蝶。
陳啟佑的《永遠的蝴蝶》,就寫了櫻子寄信及出車禍的一瞬間,並加以時空的人為放大,從而給讀者一種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
原文
那時候剛好下著雨,柏油路面濕冷冷的,還閃爍著青、黃、紅顏色的燈火。我們就在騎樓下躲雨,看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我白色風衣的大口袋裡有一封要寄給南部的母親的信。櫻子說她可以撐傘過去幫我寄信。我默默點頭。
“誰叫我們只帶來一把小傘哪。”她微笑著說,一面撐起傘,準備過馬路幫我寄信。從她傘骨滲下來的小雨點,濺在我的眼鏡玻璃上。
隨著一陣拔尖的剎車聲,櫻子的一生輕輕地飛了起來。緩緩地,飄落在濕冷的街面上,好像一隻夜晚的蝴蝶。
雖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過馬路去幫我寄信。這簡單的行動,卻要叫我終身難忘了。我緩緩睜開眼,茫然站在騎樓下,眼裡裹著滾燙的淚水。世上所有的車子都停了下來,人潮湧向馬路中央。沒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這時她只離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遙遠。更大的雨點濺在我的眼鏡上,濺到我的生命里來。
為什麼呢?只帶一把雨傘?
然而我又看到櫻子穿著白色的風衣,撐著傘,靜靜地過馬路了。她是要幫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寫給南部母親的信。我茫然站在騎樓下,我又看到永遠的櫻子走到街心。其實雨下得並不大,卻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場雨。而那封信是這樣寫的,年輕的櫻子知不知道呢?
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
作者
《永遠的蝴蝶》作者
陳啟佑,筆名
渡也、江山之助,台灣省
嘉義市人,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嘉義農專、台灣教育學院。現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中國修辭學會籌備委員、中華自然文化學會理事等職。曾獲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發明獎,
中國時報敘事詩獎,中央日報新詩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竹》被選入國中國文課本,論文《美麗的“錯誤”》被選入教育部實用技能班國文課本,散文《吃桑葉的哲人》被選入康軒版國中國文課本。
渡也老師十六歲開始創作,高中時代即與友人合辦《拜燈》詩刊,並曾一度加入“創世紀”詩社。在創作態度上,主張“詩的內容不深奧,題材儘量廣闊,關懷民生疾苦,剝析時代滄桑。”八十年代初期,開始走社會寫實路線。散文則以小品為主,三十三歲前,老師走的是唯美路線,從《永遠的蝴蝶》始,其作品內容“逐漸離開小我、軟性、唯美的象牙塔”,改變後的文章內容“勾勒人世、人性,冷諷熱嘲,呈現憂鬱沈痛。”在評論上,新詩和古典詩都是他研究的對象。
賞析
賞析一
《永遠的蝴蝶》就像一支低沉而哀怨的悲曲,幽幽道來,委婉動人。讀罷此文,腦海中一直浮現著這樣一個場景:陰雨中,櫻子如蝴蝶般輕輕飛了起來,又緩緩落到了街面上。雨是冰涼的,街面是濕冷的,蝴蝶的飄飛是悽美的,又是令人傷痛的。作品寫了櫻子在雨中
穿過馬路幫“我”寄信,不幸橫遭車禍罹難,情節極其簡單,卻寫得催人淚下,感人肺腑,我想是有以下三點原因的。
第一,情感表達上,內情與外景完美結合。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環境是思想感情的烘托和表白,而洶湧的情感又渲染和強化了自然環境。
全文籠罩在一片陰雨的氛圍中,伴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情感的深入,雨的悲劇氛圍也是愈來愈濃厚的。開篇寫雨,“那時候剛好下著雨,柏油路面濕冷冷的,還閃著青、黃、紅顏色的燈火。”各色燈火,映出了一對年輕人
情投意合的美妙情感世界,而陰雨的氛圍、濕冷的柏油路則奠定了全文悲劇的情感基調。接著寫雨是“從她傘骨滲下來的小雨點濺在了我眼鏡玻璃上。”“我”不會想得到這竟是櫻子對“我”的最後的一點親意,也是“我”生命中關於櫻子的最後一絲回憶,故“我”對這細微的小雨點是滿懷眷戀的。目睹櫻子遇難後,“更大的雨點濺到我的眼鏡上,濺到我的生命里來。”可再也不是頃刻前櫻子傘上的雨點了,它們是殘酷的打擊,“濺到我的生命里”,將打擊“我”的一生。“其實雨下得並不大,卻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場雨。”至此,雨境與心境交融,哀痛之情達到了極致。雨是這場災難的象徵,也是人物內心痛苦的象徵。
此外,“濕冷冷”的街面以及“孤單地站著”的郵筒,在“我”眼裡,它們似乎都冷酷無情地看著這一切,也許它們早就預知了災難,卻並沒有給他們一個預兆,並沒有去挽救他們。“雖然是春天,好象已經是秋天了。”這也是“我”當時對環境的一種主觀感念,腦中一片糊塗的“我”只是“茫然”,甚至近乎無動於衷,只是本能地感受到一種異樣的失重,季節開始顛倒,世界開始傾覆。外物與內情的相互融合,產生了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第二,修辭藝術上,反覆與反差巧妙結合。作品所運用的
反覆修辭並不只是單純的反覆,而是與反差效果巧妙結合,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例如作品三次提到“
騎樓”,從兩個人的騎樓,充滿著溫暖的氣息,到遭受飛來橫禍,“茫然”的一個人的騎樓,到心存櫻子還活著的幻想,等她寄信回來的一個人的騎樓,騎樓反覆出現,內容卻各不相同,相互觀照,形成了一種反差。作品還兩次提到雨點濺到眼鏡上,情感上卻是溫情與打擊的反差;數次提到濕冷冷的街面,與“我”眼裡滾燙的淚水形成反差。
作品中最明顯的反覆最強烈的反差要數寄信了。寄信是故事的起因,亦是悲劇的導火線,故在作品中一再提及,出現了六次,貫穿故事情節的始終。這是一封“要寄給在南部的母親的信”,善良體貼的櫻子正為寄這封信的小事而罹難,“我”
哽咽難言,一再喃喃自語“她只是過馬路去幫我寄信”,“她是要幫我寄信的”,作品最後才揭示信的內容:“媽:我打算下個月和櫻子結婚。”全文就在這裡結束了,既解開了懸念,又把人物的悲痛之情推向了高潮。偏偏是這樣的一封信,偏偏櫻子為寄這樣一封信而遭難,偏偏櫻子不知道這樣一封信的內容。反覆中,悲劇意味漸次深入,同時構成了前後的強烈反差,“我”本欲給櫻子驚喜,櫻子卻正為她所不知的驚喜而身亡,留給“我”的只有無盡的悲痛,“結婚”與死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可以想見,“我”是悲上加悲,痛徹心扉的,而讀者也不禁為之扼腕,深深嘆息。
第三,意象塑造上,蝴蝶給人一種悽美的震撼。春暖花開的時節里,蝶舞翩翩帶給人一種快樂的美感,然而作品中的蝴蝶,它的飄飛帶給人的是一種悽美的痛感。
把櫻子比作蝴蝶,是藝術的加工,也是作品人物情感的需要。“隨著一陣拔尖的煞車聲,櫻子的一生輕輕地飛了起來,緩緩地,飄落在濕冷的街面,好像一隻夜晚的蝴蝶。”用蝴蝶的漂落形容櫻子的死,是幃飾的修辭,也是“我”不能接受這殘酷的事實,而把死看得異常的美。在作者筆下,在“我”眼裡,櫻子的死被詩意化了。對於櫻子,她蝴蝶般的飄落,那么的寧靜,那么的安詳,痛似乎不存在了;對於“我”,蝴蝶的飄落是一種美麗的隕落,何等的眷戀,何等的悲痛!
縱使蝴蝶的飄落已經淡化了血腥的空氣,“我”也從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自我安慰,然而悲劇的意味依然存在,因為蝴蝶本身就是一個悽美的意象。蝴蝶一方面具有美麗動人的形象,另一方面,它又帶有深深痛楚的內涵。作品把櫻子比作蝴蝶,是因為在“我”心目中,櫻子就如蝴蝶般的美麗可愛。蝴蝶的美更在於它所蘊涵的一種情感美。蝴蝶這種有翅膀的精靈,容易讓人聯想到飛翔,因此不難理解,“我”對心目中的蝴蝶——櫻子是寄託了美好的愛情理想的,那就是:在鮮花燦爛的
春光里,和櫻子像蝴蝶般比翼雙雙飛。然而,蝴蝶美麗的背後,隱藏著的是一種深切的
生命之痛——始於破繭之痛,終於成灰之痛。美麗地痛苦著,正是作品中的蝴蝶呈現出來的悽美意象。一場無情的車禍,蝴蝶飄然而去了,愛情的理想被擊碎了,留給“我”的,只有永遠的悔恨,極度的悲痛以及無限的寂寞。這是一種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令人讀之黯然。蝴蝶的飄落,其悽美其悲壯正如《雨蝶》這首歌里所唱的:“……就算流乾淚傷到底心成灰也無所謂/我破繭成碟/願和你雙飛/只怕你一去不回……我向你飛/雨溫柔地墜……”蝴蝶的悽美意象帶給人的深深震撼,正是作品顯著的成功之處。
永遠有多遠?佛云:一剎便是永恆。櫻子手握一信,在陰雨中在拔尖聲中輕輕飛起,繼而緩緩飄落的瞬間,便是永恆,也是永遠,櫻子從此定格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永遠的蝴蝶”。
賞析二
文章有幾點尤值得我們好好品味。一是作品以“雨”為線索,貫穿全文的始終。悲劇因“雨”而生,小說開篇寫“雨”,正是對不幸和災難起因的一個交代。櫻子遭遇不幸後,又寫“更大的雨點濺在我的眼鏡上,濺到我的生命里來”,“成為一生一世的一場雨”。顯然,“雨”又成為淚水和痛苦的象徵。同時,以“雨”貫穿全文,也造成籠罩全文的陰冷淒涼的氛圍。二是作家善於反覆運用細節。如三次寫到“站在騎樓下”,以此使“我”的情感思緒變化的脈絡和層次更加清楚明顯;兩次寫到櫻子“穿著白色的風衣,撐著傘”,這是對“我”的心理刻畫,突出了櫻子美麗清純的形象,也表達了“我”對櫻子永不磨滅的愛。三是高超的謀篇布局技巧。直到作品的結尾處才告訴讀者信的內容,這樣構思,無疑加重了作品的悲劇色彩,讓人
哀痛欲絕,心不堪受。正因為作家善於謀篇布局,匠心獨運,作品才有了很強的感染力。
這篇小說中並沒有血肉橫飛的慘狀,也沒有痛不欲生的呼喊,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只是一幅具有浪漫色彩的美麗的圖畫。然而它的感人力量,卻遠遠超出了一般性的對“慘狀”“呼喊”的描寫。那么,作者是用什麼方法來描繪主人公失去親人時的悲痛,完成這幅悽美的圖畫的呢?在很大程度上是憑藉了感覺變幻、虛實結合的寫法。
主人公“我”對季節的幻覺是:“雖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給現實中的春蒙上一層蕭殺淒涼的色彩,表現了“我”心中的深哀巨痛。“我”對距離的幻覺是:“這時她只離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遙遠。”將現實中的五公尺,變化成心目中極其遙遠的距離,突出了生離死別給“我”帶來的莫名的悲傷。對“雨”的幻覺是:“其實雨下得並不大,卻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場雨。”將現實中的小雨,變幻成一生中最大的一場雨,表明了戀人的死對“我”的打擊之慘重……正是這一系列貌似“矛盾”的語句,將客觀與主觀,景與情融為一體,真切地表達了主人公深重的悲痛。
然而,最為成功的還是對
戀人慘死瞬間的那一段由實轉虛、感覺變幻的描寫——“隨著一陣拔尖的煞車聲,櫻子的一生輕輕地飛了起來,緩緩地,飄落在濕冷冷的街面,好像一隻夜晚的蝴蝶。”將現實中戀人暴死於車輪的慘狀,幻化成一幅夜蝶飄落的冷艷而深沉的圖畫;通過對戀人的死的美化,使“我”的感情得以升華,表達了主人公對已逝戀人的無限眷念。
《永遠的蝴蝶》一文,還吸收散文特長,多採用第一人稱,淡化情節,體現一種思想寄託和藝術追求。採用第一人稱,容易使讀者把自己與主人公的境遇聯繫起來,猶如身臨其境,引起思想上的共鳴,讓人感覺仿佛是自身的遭遇一樣,更容易打動讀者,催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