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學校歷史,校園設定,建築設計,進德校區,寶山校區,學校文化,校訓,校訓精神,願景,定位,理念,行政做法,學術推廣,發展國際化,留學交流,師資培育,教育政策,校務評鑑,知名校友,
學院簡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NCUE),簡稱彰師大或彰化師大,是台灣三座師範大學之一。2007年,彰師大獲得
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獎勵補助新台幣4410萬元。2008年為教育部25所“大學繁星計畫”大學之一。
2008年5月9日至13日期間,彰化師大主辦中華民國97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
學校歷史
1745年(清朝
乾隆十年),該校位於
彰化市
八卦山北麓,台灣鄉賢為紀念明儒
陳獻章先生,並宏揚其“主養志、重實踐”之儒學精神,在此創立書院,以陳氏名號
白沙為名,稱為
白沙書院。
1970年(民國69年)一月,台灣省政府為提高本省中等學校師資素質,促進中等教育之革新,在現址創設台灣省中等教師研習會,因嚮往獻章先生精神,會址定名為白沙山莊,該校成立後一直沿用。
1971年(民國60年)八月,成立“台灣省立教育學院”。
1980年(民國69年)七月,配合中央教育政策,該校改隸教育部,更名為“國立台灣教育學院”。
1989年(民國78年)八月,為配合全國師範專科學校改制師院,並負起培養全國中等學校師資之責任及提供 中等學校教師進修管道,改制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並設有三個學院: 教育學院、科學教育學院、及職業教育學院,共有9個學系。
1993年,科學教育學院,更名理學院。
2000年10月,設立文學院。
2002年8月,設立工學院、管理學院。
2002年8月,職業教育學院更名技術及職業教育學院。
2004年8月,設立社會科學暨體育學院並朝向綜合大學發展。
2005年8月,新團隊成立以轉型、卓越、國際化為目標,合力建造嶄新彰化師範大學。
2008年8月,成立進修學院,總計有8個學院,21個學系、42個碩士班以及13個博士班。
校園設定
校區
彰化師範大學面積51.1公頃,分為兩個校區:
進德校區
“進德校區”,占地24.9公頃,坐落於彰化市進德路一號位居市中心邊緣八卦山麓,距離彰化車站約七分鐘車程。
“寶山校區”,占地26.2公頃,位於彰化市
師大路二號,居八卦山上,可環視整個彰化市區。工學院、管理學院、技術及職業教育學院即設於此,並有圖書分館及宿舍。
兩校區之校園空間及建築物使用,均經縝密之規劃與設計,成為學生陶冶身心、進德修業之最佳環境。
系所狀況
教育學院
教育研究所
特殊教育學系所
輔導與咨商學系所
復健咨商研究所
資賦優異研究所
管理學院
企業管理學系
會計學系
資訊管理學系所
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
數位內容科技與管理研究所
文學院
英語學系所
國文學系所
美術學系所
地理學系所
藝術教育研究所
翻譯研究所
兒童英語研究所
台灣文學研究所
理學院
數學系所
物理學系所
生物學系所
化學系
光電科技研究所
生物技術研究所
統計資訊研究所
科學教育研究所
工學院
機電工程學系所
電機工程學系所
電子工程學系所
資訊工程學系所
積體電路設計研究所
顯示技術研究所
電信工程研究所
社會科學暨體育學院
體育學系
歷史學研究所
政治學研究所
套用運動科學研究所
運動健康研究所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院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商業教育學系所
數位學習研究所
車輛科技研究所
通識教育中心
研究推廣單位
納米科技中心
科學教育中心
創新育成中心
晶片技術中心
特殊教育中心
成人教育中心
環境教育中心
技職教育中心
社區心理咨商及潛能發展中心
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中心
咨商專業倫理研究室
建築設計
進德校區
從正門進入校區後,立在右手邊的大樓是
明德館再過去一些是巧思館及車道對面的格致館,而朝著左邊車道數去,分別是湖濱館、至善館以及與運動場對望的綜合中心大樓。通過前方的車道,踏上了椰林大道,沿途,我們被碧綠清澈的湖水包圍,這是彰化師範大學進德校區著名的
白沙湖。走到步階的盡頭,聳立在面前的雄偉建築,是校園的行政中心,白沙大樓,穿越大樓後再稍往前走幾步,來到了站著先師
孔子塑像的校園
中心廣場,廣場的東方有著學生活動中心、體育館以及運動場旁的戶外球場;而西方則是擷英館、圖書館與電算中心以及在過去二舍內的教學大樓、藝薈館與聲洋館等教學大樓。最後是學校最南方的弘道館,以及在它後方的學生宿舍、餐廳與眷舍。
寶山校區
寶山校區的警衛室位於師大路及
寶山路的交接處,朝著警衛室西邊的寶山路前進,沿途會經過創新育成中心、甲區變電站,通過地下道後,緊接而來的是第九宿舍與在它後方的疊球場,在往前約五百米的路程,則到抵達黑松林,以及校區最西方的排球場。另一方,若從警衛室東北方道路前進,穿越了汽車停車場順著道路直行,在右手邊依序經過了總變電站、淨水場與經世館,走到深水井時往左轉,再稍走一段路程,在道路的左方將會經過力行館及相隔約五十米的人工湖,最後,繞過校區最北的污水處理場後,莫約五百米的路程,將會抵達落在寶山校區的網球場。
學校文化
校訓
新:日日求新,拓展生動教育
本:事事求本,復興中華文化
精:步步求精,發揚科學精神
行:時時求行,實踐力行哲學
校訓精神
創新、務本、專精、力行
願景
兼顧教學、研究與服務的一流大學,培育具有通識及專業的學生,促進教師同仁學術形象,連結國內外發展脈動,提升學校競爭力,以達永續發展。
定位
考量各學術領域的特性,戮力提升教學與研究素質,成為以“教學為本,研究為先”的大學,並建立與社區、產業界緊密的夥伴關係。全力發展該校系、所與中心的功能,理論與實務並重,俾培育國家社會菁英與中堅人才。
理念
“轉型.卓越.國際化:合力建造嶄新彰化師大”
行政做法
◆ 提高行政效能
◆ 落實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功能,促進校務發展
◆ 積極爭取經費,有效利用資源
◆ 建立民主、和諧校園
◆ 加強校園整體規劃
◆ 持續推動該校轉型,建立良好聲譽
◆ 發展各中心及院系所特色
◆ 強化教學品質,鼓勵學術研究
◆ 加強校際及國際交流與合作
◆ 提升學生素質、精進師資培育
◆ 強化推廣及回流教育
◆ 建置校友暨退休同仁合作發展平台
◆ 積極推動或參與區域策略聯盟
學術推廣
充分運用該校擁有的師資與設備等優勢,積極進行下述相關事項,以達服務社會,建立以知識為本的學習型社會,具體作法為:
開辦“創新”、“再學習”、“網上學習”、“
文化創意產業”以及“科技與人文知識素養”的推廣課程,並提升該校的競爭力。
獎勵進行課程改革,並進行“國際化課程調查與研究”,使系所課程能與世界潮流並駕齊驅,訂定“網路課程獎勵辦法”,獎助發展“數位教材”及開授“網路課程”。
協助教師推廣教學:成立“
彰化師大出版社”部門,鼓勵師生出版書籍,並建立“網路教室系統”,方便教師發展網路教材及開授網路課程。
透過推廣教育,提供多元開放的課程,滿足社區民眾的不同需求。因應地區產業需求,結合區域文化特色,兼顧學術研究的提升與民眾生活的改善,帶動地方建設與繁榮。
加強辦理在職人員的推薦甄試,以及學位、證書或學分證明的推廣教育,提供成人回流參與高等教育的機會,達成終身學習的目標。
建立與產業間理想的互動關係,資源共享,促進學校發展與社會的進步,開辦產業高階領導人專班,提高產學合作的效能。
加強高中宣傳及研議招生策略:增加該校優秀學生返校演講次數、敦請資深或傑出教授赴高中演講。積極參與大學博覽會、舉辦高中師生研習營,有效輔導各中學對該校系所之認識、強化印製宣傳品,如精美系所宣傳小冊及圖文並茂之學校簡介與呈現地區文物特色的地圖。
發展國際化
大學的國際化不僅可提升大學教育的品質,對於國家競爭力亦有正面的影響,如何促進該校的國際化,應有下述若干基本途徑:
積極提升該校學生之素質及外語能力:建置優良外語環境、增進國際學術交流,並協助國內學生與國際接軌。諸如:鼓勵學校開辦英語能力學程,輔導學生參加英語檢定或設定英語能力畢業門檻等,加速該校國際化。
延攬國際知名且具學術聲望之學者參與該校同仁的相關研究計畫,並與國外優異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學術合作及人才交流,包括研究、教學與課程改革等。
持續規劃研究主題或領域,以經費資助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專家來校訪問,並主持各項研討會。
透過各種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提升該校學生的外語能力與素質,以落實國際化的學習環境。
協助學生在就學期間,或畢業之後,依其專長與需要,赴國外頂尖學術機構求學,俾獲得較佳的學習成效。
海峽兩岸或亞太地區的交流:舉辦學術研討會,並推動兩岸或亞太地區學術、文化交流。
留學交流
過去數年中,每年到該校就學的外國學生人數極少,然而,吸引外國留學生,不僅是我國當前的重要政策之一,也是大學國際化的必要途徑,國外名校,其外籍生約占10%以上。下述的作法,應是未來亟須努力的課題:
設立國際學生、交換教授事務部門:加速促進該校國際化,負責統籌與推動國際合作及處理國際間交換教授與學生的簽證、聘僱、宿舍、輔導等服務事宜,並加強e化,便於國外學生容易申請入學。
營造全方位外語環境:鼓勵推動以外語或雙語授課之專業學程與建置良好的配套環境,吸引外國學生來就讀。
推動國際合作交流:積極與國外大學簽訂姊妹校、選定重點國家進行國際學術合作,並建立雙學位制度。
在學術上更追求卓越,提升該校的學術水準,使該校所授的學位具國際競爭力,對於外籍學生將更具有吸引力。
加強招收外國留學生宣導,設立“外國留學生獎學金”、訂定“與國外大學合作頒授學位辦法”:印發國際招生宣傳海報,開授外籍生中文短期訓練課程,使該校得以在國際化方面發展特色。
師資培育
該校雖已實質發展為綜合大學,惟,仍屬於台灣三所師大之一,有相當比例的校友擔任教職,也皆有很不錯的表現。由於教師法的頒布與實施,該校的教育目標固應趨多元化,然而,師資培育仍屬當前重要的弁鄐坐@,所以,宜依據學生的性向、興趣與潛能,並充分利用該校相關係所的師資、課程,以提供合適的學程造就二十一世紀的優質教師,並建立適切的回流制度,提供在職教師進修學位,充實其專業知能, 這也是該校當前在師資培育方面可以持續發展的利器。有效的作法如下:
成立師資培育中心,確實選擇對於教育有熱誠、優質的學生進入教育學程,並協助修畢教育學程的畢業學生,通過教師甄試成為正式教師;辦理各種在職教師進修研習活動,提供中部地區在職人員進修系統,全面提升本區教育人員專業素養。
落實師資培育,大學部以培養各類教育專業師資為主,並著重教育行政專業人力與相關教育產業人力之培養,例如教育書籍規劃與編輯、教育媒體設計與製作等,以培養學生多元之教育專業素養;研究所階段,應以培養教育研究專業人才為主,注重教師研究能力的提升。
逐步改變四年即能完成大學學業同時修完教育學程的作法,建立類如“
學士後”學程,包括大學主修課程及教育學程,通過教育實習及論文,授予教學碩士學位,以提升職前教師的教學知能。
發展跨領域課程整合之學程,提供學生自由選修,擴大學生視野,以提升學生教育整體專業能力,並培養學生具備教學第二專長能力。
進行國際交流,繼續推展姊妹校或文化學術交流,選派師生赴姊妹校交流,以達教學知能國際化的目標。
教育政策
國家教育政策自有其連貫性與持續性,大學教育更是國家的頭腦、智庫與書籍,是社會之良心、燈塔,所有高等教育同仁自應盡忠職守,作學生的榜樣,達成教育的目標。
大學法1948年首次頒布,再經1994年的大學法修訂,希望大學教育的結構與環境,朝向普及、開放、多元、及自主化的轉變。2003年復公布大學法修正案。然而,長期以來,大學法的部分內容仍待解決,以求提升大學品質:(1)大學內部組織設立過於僵化,法令消極限制,不能充分發揮組織自主運作弁揣F(2)校務會議為校內最高決策會議,校長有責無權,校務會議成員眾多,議事效率不彰,學術專業責任難以建構;(3)校長由校內教師遴選結果,易形成派系藩籬或競爭,降低教學研究的品質;(4)大學內部運作體系失衡,阻礙校務發展。
1995年公布《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分析當時我國大學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及因應的策略。
1996年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為配合整體社會發展的趨勢,且因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的特點與變遷方向,提出在教育各階段進行改革的目標與方向。分成五大方向: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教育部依據“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擬定“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經行政院核定後於2000至2003年度實施,總預算金額為130億元(國科會分擔30億元)。此一計畫之目標在於透過重點補助,改善大學學術發展之“基礎建設”,以追求學術卓越,主要項目:(1)加強大學部專業基礎教育(2)加強大學部通識教育(3)加強教學,透過新課程、教材、教學方法之改進及跨領域整合性課程之規劃,提升教育水準。
規劃未來大學教育發展藍圖:在2002至2005年之間,主要在釐清研究型大學之定位,推動大學之整合及其追求卓越之方向及策略,並提供具體誘因以引導大學校院整合資源、建立特色,全面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大學教育仍以追求“績效”、“創新”與“卓越”為主要發展方向。實施目標與策略有:(1)落實大學的弁鄔w位(2)大學整合與合作(3)大學卓越化(4)大學績效化(5)提升大學知識創新與國際競爭力。
教育部公布2005-2008,未來四年的施政主軸,包括“培養現代國民”、“建立台灣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等。在前述四大綱領之下的十三項策略中,包括:引領國力升級、推動教育國際化、發揮創意展現特色、擴大雙向留學等,皆與高等教育息息相關。
1999年通過的教育基本法,對於學習權、教育目標、教育的中立性、父母的教育權、教師專業自主、私人興學、教育機會均等、終身教育等皆有清楚的界定與規範,對我國教育事業應有正面的影響。
校務評鑑
2007年首次大學系所評鑑
未通過學系:“積體電路設計研究所”、“套用運動科學研究所”、“運動健康研究所”、“體育學系”。(教育部大學評鑑的7校11系之四,遭減少招生1成、降學雜費1%之處分,2008年再複評不過,將面臨停招處分)。
知名校友
李乙明: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教系副教授,專長資優、創造力。
楊忠和:彰師大特教系畢業。曾任彰師大體育系主任、台北體院校長、前任體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