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過韓侯釣台》是清代詩人凌廷堪創作的一首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永遇樂·過韓侯釣台
- 作者:凌廷堪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永遇樂·過韓侯釣台》是清代詩人凌廷堪創作的一首詞。
《永遇樂·過韓侯釣台》是清代詩人凌廷堪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蒼莽長淮,王孫當日,曾此垂釣。帶劍何為,不慚褲下,俛首盡人笑。區區亭長,喁喁漂母,寧識英雄懷抱。算將軍、淮陰市上,可人只此年少。一朝遇合,登壇傳檄,指顧三秦全掃...
《過韓侯釣台》是詩人彭孫遹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淮水東流去,荒台此地存。江雲侵樹色,碑雨沒苔痕。已抱千秋恨,誰銜一飯恩。相逢盡岐路,空復說王孫。作者簡介 彭孫遹(1631-1700)年字駿孫,號羨門、金粟山人,浙江海鹽人。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第一,授編修...
《經韓侯釣台》是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漢王將將術,早有蒯通知。自是英雄德,難忘衣食私。功高應不賞,器滿實難持。淼淼長淮水,當年把釣絲。作者簡介 屈大均,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為僧,名今種,字一靈、...
郡城西北隅有韓侯釣台,俯臨運河,望之嶷然。凡雄傑卓犖之士,以及道釋騷人、漁父賈客過此者,無不婆娑其下,徘徊護顧,想見侯之遺烈。或曰:此特淮人追建以志不忘耳!淮之城建於晉,重築於趙宋。運河通漕自明永樂始,漢時未有也。簡介 清· 劉培元 郡城西北隅有韓侯釣台,俯臨運河,望之嶷然。凡雄傑卓犖...
韓侯釣台是位於江蘇省淮安市蕭湖湖畔的遺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重修。發展歷史 相傳為韓信釣魚處。在該台正前方入口處豎有一牌坊,1間2柱,面闊3.2米,柱高4米,高3米處上有橫坊,上書“釣魚台”三字;台內立有一碑,高1.5米,正面鐫有“韓侯釣台”四字,上有瓦檐;在碑西有一“千金亭”,...
《踏莎行·韓侯釣台》是陸求可所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落日高城,淒風寒水,當年垂釣應如此。溪頭漂母具盤飧,王孫不向窮途死。雲夢城邊,未央宮裡,蒯通有計何由使。可憐漢室巳銷亡,釣台千古猶堪指。作者簡介 陸求可(1617—1679),字鹹一,號密庵,江南山陽(今江蘇淮安)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
《永遇樂·過韓侯釣台》是清代詩人凌廷堪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蒼莽長淮,王孫當日,曾此垂釣。帶劍何為,不慚褲下,俛首盡人笑。區區亭長,喁喁漂母,寧識英雄懷抱。算將軍、淮陰市上,可人只此年少。一朝遇合,登壇傳檄,指顧三秦全掃。相背成虛,臣心如水,鐘室誰與吊。嵯峨片石,蕭條野岸,尚有...
漂母祠,位於江蘇淮安市淮陰區馬頭鎮太山村漂母路,在韓信故里東,有“韓侯釣台”,相傳是西漢軍事家韓信少年時代釣魚處。台北即為漂母祠。漂母是供給韓信飯食的以浣洗為生的婦女。現有的漂母祠景區位於馬頭鎮山村,淮陰區人民政府圍繞漂母墓建設漂母祠墓景區。景區以漂母墓為核心,主要由漂母祠、報恩亭等建築物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