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侯釣台記

韓侯釣台記

清· 劉培元

郡城西北隅有韓侯釣台,俯臨運河,望之嶷然。凡雄傑卓犖之士,以及道釋騷人、漁父賈客過此者,無不婆娑其下,徘徊護顧,想見侯之遺烈。或曰:此特淮人追建以志不忘耳!淮之城建於晉,重築於趙宋。運河通漕自明永樂始,漢時未有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侯釣台記
  • 朝代:清·  
  • 作者: 劉培元
  • :萬資
簡介,作者,寫作背景,注釋,

簡介

清· 劉培元
郡城西北隅有韓侯釣台,俯臨運河,望之嶷然。凡雄傑卓犖之士,以及道釋騷人、漁父賈客過此者,無不婆娑其下,徘徊護顧,想見侯之遺烈。或曰:此特淮人追建以志不忘耳!淮之城建於晉,重築於趙宋。運河通漕自明永樂始,漢時未有也。由此城而西北數十里,舊有韓信城[1],與信母墓[2]相近。太史傳云:“侯葬其母,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蘇東坡過詩云:“朝離新息縣,初亂一水碧。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意侯釣處必在故城,與清淮接近,何可誤指此為真績邪?余應之曰:柳州[3]不云乎?“蘭亭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空山矣”。此地如無此台,安知不為荒榛蔓草所蒙滅,樵夫牧豎所踐躪,所謂地以人重,非歟?淮陰故城僻在一隅,游跡罕到,而此台孤懸,往來憑弔無虛日,豈地之顯晦,亦有數存其間邪!嘗讀潮州廟碑[4]云:“公之神在天下如水在地中,無往而不在也。”譬之鑿井得泉,豈曰水專在是哉?侯為淮地鐘奇出拔之士,英風雄氣,掩蓋千古,凡茲淮土,皆侯精神所聚,即謂斯台之等於真跡,亦可。

作者

劉培元,字萬資,山陽人。雍正己酉拔貢,歷官虞鄉縣令、鹹安宮教習。在虞鄉平冤獄,定界址,立城郭,起學校,很得民心。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都很器重他。“曲江十子”之一。

寫作背景

韓侯釣台是淮陰侯韓信的紀念性建築,韓信為秦淮陰縣人,故里在今淮陰區碼頭鎮附近。元至元二十年,淮陰縣併入山陽縣,加之淮陰故城水患嚴重,淮陰侯廟、漂母祠及三亭(韓信、枚乘、步騭)均相繼圮壞無存。自明成化年始,淮安府官員遂在郡城(今楚州區)陸續興建漂母祠、韓侯祠、三亭等,後又有好事者在蕭湖濱建釣魚台。明《天啟淮安府志》最早出現關於韓信釣台的文字記載。清代以來,許多人都對韓信釣台等遺蹟,不在淮陰故城而在山陽縣城提出質疑,並引《史記》和蘇軾等詩文為證。作者劉培元當然和山陽的所有文人一樣,都承認這個歷史事實,本文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提出韓信的精神如水在地中,無處不存,任何地方設立有關他的紀念性建築,都是對韓信精神的開發和宣揚,都有存在的合理性。這一論點,不無道理。

注釋

[1]韓信城:在今清浦區城南鄉,鄰碼頭鎮。但學者對此議論不一,宋徐積以為城乃淮陰縣故城(八里莊)。又有學者認為是宋楚州新城。《光緒丙子清河縣誌》亦莫衷一是。[2](韓)信母墓:在今清浦區城南鄉,高約10 米,用五花土夯築,相傳為韓信母親之墓。司馬遷《史記》韓信傳云:“侯葬其母,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可作參考。[3]柳州:即唐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在他的遊記中,有句云:“蘭亭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空山矣。”意思是,紹興蘭亭這塊地方,如果沒有得到王羲之的賞識,再好的美景,也只能默默無聞。王羲之,東晉大書法家,官右軍將軍。浙江紹興人,作有《蘭亭集序》等著名散文。書法博採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今存世真跡無多。[4]潮州廟碑:指潮州韓愈廟碑,蘇東坡作。韓愈,唐文學家、哲學家,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任多德政,潮州人立廟祀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