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橋,自貢市境內橋樑,始建於萬曆廿七年(1599年),用於鹽業運輸和交通需要,之後又歷經了三次修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濟橋
- 始建時間:1599年
- 所屬地區:四川省自貢市
- 長度:73.8 m
- 寬度:1.4 m
永濟橋,自貢市境內橋樑,始建於萬曆廿七年(1599年),用於鹽業運輸和交通需要,之後又歷經了三次修建。
永濟橋,初名巨馬河橋,又名大石橋,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城北拒馬河上。永濟橋始於建明萬曆二年(1574年),建橋名曰“巨馬河橋”;9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舊橋南直隸總督方觀承監工修建新橋,並與舊橋相聯,改名“永...
永濟橋又名萬金橋。位於光山縣城南25公里的潑陂河鎮街北頭,呈南北向橫跨於潑陂河上,連南北兩街。該橋始建於明代,為典型的聯拱石橋,全部由雕鑿過的花崗石條構成,建築結構嚴謹,其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築特點,是河南省最長最...
永濟橋位於瀘州市瀘縣兆雅鎮永和村,跨於永濟溪上,東北西南走向,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據碑記)。永濟橋是一座3孔石拱橋。橋面上鋪砌條形石板,無欄桿。橋面寬4....
永濟橋是位於北侖區小港街道長山村小浹江上的橋樑,俗稱長山橋,西北、東南走向。明洪武年間(1368~1389)始建。現存的三孔石拱橋建成於清康熙七年(1668),全長45米,面寬3.8米,半圓形拱圈,每孔淨跨7.2米,用條石縱聯分節並列...
永濟橋位於紹興縣冢斜古村,是一座清代石橋,可以追溯到鹹豐年間。橋墩用條石錯縫疊砌,迎水呈梭形,用以減少水流阻力。橋面用3塊石樑並列鋪築而成,中孔石樑側面鐫有橋名“永濟橋”。它曾是古代的交通要道,途經大小西嶺的人流和物流...
鳳凰橋,又名永濟橋。系與威遠連界的橋。據乾隆二十八年富順進士李芝記述,橋系明時建,後毀。清順治初年重修。鳳凰橋系旭水河上的重要古橋,橫跨於大安鳳凰壩與威遠向義鎮地界之間。“重修鳳凰橋碑記”石碑載,鳳凰橋原名永濟橋,...
平陰永濟橋,原名浪溪橋,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老城,跨浪溪河上,距縣城25公里,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是濟南市現存最大跨度的古石拱橋。平陰永濟橋為單孔拱券形石橋,寬5米,長40米(包括兩邊的引橋),高3.5...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深澤縣城西4公里處的趙八村西北口,南北橫跨磁水。永濟橋簡介 為全石結構,橋長70米,寬6.3米,高6.86米,分五個拱券。橋面兩側有石欄板、望柱,橋頭兩側有旋鼓石,造型別致,氣勢壯觀。歷史沿革 據清鹹豐十一年(...
東平永濟橋俗稱南大橋,是位於東平州城鎮南關村前的建築。東平永濟橋,俗稱南大橋。位於東平州城鎮南關村前,跨汶河支流,是東平至靳口公路必經之處。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邢整奏請修建,共19孔。明萬曆四年(1576年),東平知州邱...
上升永濟橋在鄞州區高橋鎮蘆港村的半路庵自然村,從中山路向西出城,距離梁祝大道300米處左拐,就可以看見一座高大的單孔石拱橋,南北架跨在西塘河上,它就是上升永濟橋。概況 西塘河是古代寧波北上京城、聯繫中原的主要水道,河上多官...
《永濟橋》是清高宗弘曆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蜿蜒長橋跨涿河,重修工竣此經過。多疏涵洞防秋漲,已看洪川吸眾波。萬國共球茲會極,九瀛壺嶠始盈科。輿梁亦可通為政,君子名言憶勇軻。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
莊塢永濟橋,俗稱"六碑三十一孔橋",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莊塢鎮境內。因修築時豎有6簡碑、31個橋孔得名。位於莊塢村西。東南、西北走向,跨越武河。橋碑載:"莊塢永濟橋創於明代。至萬曆四十六年,廷楊八世祖諱蕃公重修。"橋長...
永濟橋碼頭地處鎮新華街口。南宋建西街時建。當年有一道石板橋長20公尺,橋頭石碑上書“永濟橋”。橋下水溝由西街、新華街及生產街陰溝排出,大雨天水勢似山洪暴發。此碼頭是與萬壽楊寺廟的橫渡,是趙化的第三義渡。前清生員趙昌厚、...
過永濟橋二首 《過永濟橋二首》 是宋朝著名文學家邵雍 的代表作品之一。詩詞正文 山背錦屏開,河臨永濟回。土田平似掌,桑柘大如槐。斜日射虹去,低雲將雨來。無涯同清景,長是愧非才。
景忠橋又名永濟橋,俗稱東關橋、東大橋。晉城老城區古橋,從清朝澤州府時期,仍是山西晉城市東向交通往來的必經之路。橋始建於元至正年間,初建時為木構橋樑,明弘治年間仿晉城西關景德橋大券拱式樣,改建為石橋。清乾隆三年(1738年)...
澤州古橋,指的是歷史上修建於晉城市的古橋樑。在其境內,史有記載的,有景德橋(又名沁陽橋、西橋、西關大橋)、景忠橋(又名永濟橋、東橋、東關大橋)、南大橋、七嶺橋、長澗橋(又名三里橋)、雙橋、迎旭橋、萬年橋、雙李橋、...
全橋17孔,長178米,寬4.1米,共耗費白銀三萬多兩。這樣一個工程在當時是了不起的,橋建成後最初取名為“永濟橋”。後浙江學政朱士彥為紀念呂母蔡氏之賢,改名為賢母橋。建盛為建橋鞠躬盡瘁.當時縉雲沒有建大橋的工程技術人才,...
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均有雕刻繪畫,人物、山水、花、獸類色澤鮮艷,栩栩如生,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代表作品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
坐落於衡陽縣岣嶁鄉神皇村董灣,磚石結構,光緒時砌,清時叫永濟橋,七拱橋是當時的官道,驛馬必經之路。衡陽縣岣嶁鄉神皇村董灣一組有座七拱橋,清時叫永濟橋,磚石結構,光緒時砌的。而今橋兩側雜草叢生,一副滄桑像,從未經過修葺...
吊橋亦稱閶門吊橋,是蘇州外城河西北段的一座橋樑,為溝通閶門城內外交通的要道。地理位置 吊橋位於閶胥路東端,跨外城河,是溝通城內外交通的橋樑之一。地名典故 宋《平江圖》名虹橋。俗名釣橋。明成化六年(1470)曾改名永濟橋。歷史...
程陽風雨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縣林溪鄉境內,是廣西壯族地區眾多具有侗族韻味風雨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程陽風雨橋是建築的集大成者,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在中外建築史上...
著名的風雨橋有:貴州省的地坪風雨橋;湖南省通道縣的坪坦回龍橋和黃土橋,其中回龍橋是湖南侗族地區現存的最長的風雨橋,橋長58.5米;廣西三江縣的程陽橋(正式名為永濟橋)、琶團橋。程陽橋與河北趙州安濟橋、江蘇蘇州寶帶橋、四川灌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