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永州龍興寺1息壤2記
永州龍興寺東北陬3有堂4,堂之地隆然5負6磚甓7而起者,廣四步8,高一尺五寸。始之為堂也,夷9之而又高,凡持鍤10者盡死。永州居楚11越12間,其人鬼且譏13。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史記·天官書》
14及《
漢志》
15有地長
16之占
17,而亡其說。
甘茂18盟
19息壤
20,蓋其地有是類也。昔之異書
21,有記洪水滔天,
鯀22竊帝之息壤以湮
23洪水,帝乃令
祝融24殺鯀於羽郊
25,其言不經見。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豈帝之所愛耶?南方多疫,勞者先死,則彼持鍤者,其死於勞且疫也,土烏
26能神?予恐學者之至於斯,征
27是言而唯異書之信,故記於堂上
2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龍興寺:在永州城(今湖南零陵)東南。
息壤(rǎng):古代傳說中一種能自己生長、永不辛成的土壤。文章所記的息壤,其實是局部地面隆起的“地長現象,是地殼運動變化的結果。
陬(zōu):隅,角落。
堂:佛堂。
隆(lóng)然:凸起的樣子。
負:頂起。
甓(pì):磚。
步:古代度量單位,其制歷代不一,秦以前有以周尺八尺為步,或以六尺四寸為步,秦以六尺為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步。
夷(yí):削平,剷平。
鍤(chā):鐵鍬(qiāo)。
楚:春秋時國名,今湖南、湖北屬古楚地。
越:古稱五嶺之南少數民族為百越或百粵即今浙閩一帶。
鬼且譏(jī):迷信鬼神,並且相信吉凶徵兆。
長(zhǎng):升高。
占:占驗,徵兆。
甘茂:戰國時楚下蔡人,曾任秦武王左相。
盟:盟誓。
息壤:秦地名。
鯀(gǔn):相傳為夏禹之父,曾奉堯之命治理洪水,鯀刖天帝那裡偷來息壤來堵洪水,卻沒有治理好洪水。天前令祝融在羽郊把鯀殺害。
湮(yān):同“堙”,填塞。
祝融:傳說中的火神,曾為高辛氏的火正(古代掌火的官)。
羽郊:羽山之郊。羽山,傳說中山名。
烏:何,哪裡,怎樣。
征:引證,驗證。
堂上:佛堂壁上。
白話譯文
永州龍興寺東北角有座佛堂,佛堂內的磚地被土頂起一片,方圓達四步,高達一尺五寸。當初建佛堂時,已將凸起的地面剷平鋪磚,後來土竟然又高隆起來,頂起地面上的磚,所有拿鐵鍬鏟過土的工匠後來都死掉了。永州位居古代楚國與越國之間,那裡的人迷信鬼神,並且相信吉凶徵兆。因為這個原因,寺廟裡的人都把那隆起的一片土視為神物,沒有人再敢去剷平它。
《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中記載了土地長高的徵兆,但卻沒有對這種現象加以具體闡說。甘茂曾在息壤與秦王定盟,大概那個地方的土與龍興寺的土相類似,也能生長。過去記封怪異現象的典籍,如《山海經·海內經》就記載了鯀偷天帝的息壤來堵塞洪水,天帝於是命令祝融在羽郊這個地方殺死了鯀。關於這種說法,儒家的經典沒有記載。現在這種土,剷平它的人會遭遇不幸而死亡,這難道是因為天帝喜愛的息壤被剷平,故而懲罰剷平息壤的人嗎?其實不是。南方多流行瘟疫,勞累過度的人會因染病受死去,至於那些拿鐵鍬鏟地的人,他們是死於過度勞累和瘟疫,土壤怎么能夠顯示神靈呢?我恐怕求學之人來到此地,聽了僧人這種話,就只相信異書所記載的天帝息壤之事,所以把這篇文章寫在例堂壁上,以正視聽。
創作背景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九月,永貞革新失敗,柳宗元自禮部員外郎貶為邵州刺史,未至,再貶永州司馬。柳宗元貶永州,首居龍興寺,次居愚溪。《永州龍興寺息壤記》當作於元和初年(806年)。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一開始,就同文題相扣,記敘所謂“息壤”能形狀以及“人皆神之”的原因。第一句交代息壤所在地址及其形狀:永州龍興寺東北角有間佛堂,佛堂里有一塊頂著牆磚向上凸起的地方,方圓有四步(每步五尺),高為一尺五寸。第二句,敘述它的“神奇”之處:當初修建佛堂時,把這塊凸起的地方剷平了又高起來,凡是拿鐵鍬挖過它的人都死了。第三、四兩句,講述它所引出的後果。這裡,又有兩層意思,一層是“人皆神之”的社會原因:永州地處兩湖兩廣之間,當地有些入迷信鬼神,好把一一些自然現象當成吉凶禍福的徵兆。另一層是記敘其直接後果:由於前述原因,龍興寺里的人都把它當成神奇之物,沒有人敢再去剷平它。
在文章第二段,作者引經據典對“息壤”加以考證,從而分析出“持鍤者”的真正死因,作出“土烏(怎)能神”的合乎科學的結論。作者所引述的“天官書”,其中有“水澹(水波搖動)澤竭(水澤乾涸),地長見象”的話。《漢志》也有類似的記載:“水澹地長,澤竭見象。”這兩本書里所記敘的“地長”現象,與龍興寺內“夷之而又高”的地面,是同一類事物,作者說,可惜古書里只記敘了現象卻未解釋其原因。作者引述的“甘茂盟息壤”一事,見於《戰國策·秦策》和《史記·甘茂傳》:秦武王派丞相甘茂攻打韓國,甘茂怕武王半途而廢,便在息壤這個地方同他訂約發誓。作者認為,這裡所說的“息壤”與龍興寺中“夷之而又高”的土地同屬一類。“息壤”與龍興寺中“夷之至於“昔之異書”云云,則指的是《山海經》。此書的“海內經”說,古時洪水六作,鯀盜竊了上帝雌息壤,用它來填塞洪水,上帝發現後便命祝融把鯀殺死在羽郊。作者認為,這種說法在古代典籍中是不多見的。作了上述考證以後,筆鋒收攏轉至所記的事物上:如今龍興寺里這塊土地,挖平它的人不幸死去,這難道是由於上帝愛惜它才如此嗎?緊承此問,作者自答道:南方多疫病,勞累的人往往先死,因而那些鐵鍬挖土者,他們是死於勞累加上疫病,佛堂上的一塊土列怎么能有此神通呢?這最後一句是此文的主旨之所在,雖然作者並未以肯定語氣表達,而是以反詰句的形式作結但其結論卻是字字千鈞。然後,作者交代撰寫此記的用意:作者怕一般讀書人來到永州,以這個傳說作為驗證,而輕信那些記載怪異事物的書籍中的話,所以特撰此記寫於佛堂之上。由此可見,作者不僅遇事堅持唯物主義的調查分析態度,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著述使人們都不要迷信怪誕的傳說。
《永州龍興寺息壤記》表現了作者對於迷信傳說和“異書”記述不輕信,不盲從,而持調查分析的態度。這在一千多年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是可貴的,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
名家點評
清代文學家
孫琮:事本野史荒僻,子厚欲辟異說,而不以繁言置辨,齦齦斷斷,自足垂示後人。子厚嘗言:“吾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於此等文驗之。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運城縣)人,世稱“
柳河東”。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順宗即位,王叔文、韋執誼用事,受重用,不久王叔文敗,貶永州司馬,放浪山水間,以詩文自娛。元和十年(815年)移柳州刺史,有善政,世號“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卒。柳宗元和
韓愈共同倡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稱“
韓柳”,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
江雪》、《
永州八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