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縣誌

永修縣誌

《永修縣誌》是永修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修縣誌
  • 作者:永修縣誌編纂委員會
  • 出版時間:2004年11月
  • 類別:地方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永修縣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永修縣誌
著作權頁
圖片
永修縣交通圖
領導視察
1961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視察雲山墾殖場。
1995年3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視察立新鄉精養魚池
2001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在立新鄉黃婆井新村考察移民建鎮等工作,了解災民的生產生活情況
2001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與永修人民在一起。
1998年9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在立新大堤上視察災情,慰問受災民眾。
2002年6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立新鄉南岸新村考察移民建鎮等工作,了解災民的生產生活情況。
1993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右二)在馬口鄉桐溪村視察洪澇災情(右一為省委書記毛致用,右四為省長吳官正,右三為縣長劉同顏)。
1998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右三)在立新鄉考察移民建鎮、災後防疫工作,並慰問受災民眾(右一為省委書記舒惠國,左二為省長舒聖佑,右二為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人慶,左一為九江市委書記劉上洋)。
1998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總總指揮溫家寶(左一)在艾城鎮郭東大堤視察抗洪搶險現場,並慰問受災民眾。
二00三年五月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左二)在立新鄉南岸新村考察非典型肺炎預防和農業工作,並參觀花卉苗木基地(右二為縣委書記程利民,右三為縣長餘明義)。
2002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姜春雲在柘林湖參觀考察。
2002年6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左一)在藍星星火有機矽廠考察有機矽生產情況(左三為縣長王忠生,右一為縣人大主任余傳璧)。
1992年3月11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上將肖克在雲山中學看望全校師生。
1992年9月13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前排左四)視察雲山墾殖場鳳凰山牛蛙養殖基地。
1986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吳官正在燎原化工廠考察工作(右二為縣委書記張火春,左三為縣長周河水)。
1988年4月,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省長吳官正在柘林湖考察山水開發情況(右三為縣委書記余占祥,右一為縣長王俊勇)。
1992年12月5日,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毛致用(右三)視察雲山墾殖場鳳凰山牛蛙養殖基地。
1992年2月8日,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省長吳官正深入永修田間地頭,視察春耕生產情況。
1990年10月9日,國家計生委主任彭佩雲(右三)在縣考察計畫生育工作(右二為縣委書記倪忠明,右一為縣長王俊勇)
2004年8月6日,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左三)、九江市委書記劉積福(右一)、市長蔡曉明(右二)在雲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考察工作。
1998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委員,國家發展計畫委主任曾培炎(前排右二)在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黃智權(前排右一)等領導陪同下,考察立新鄉移民建鎮工作。
1998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委員,建設部部長俞正聲(左二)在縣委書記熊才水(左三)、縣長程利民(右二)等領導陪同下,考察立新鄉移民建鎮工作。
1999年2月8日,中共中央委員、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左一)在立新鄉黃婆井新村考察移民建鎮工作。
1998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委員、民政部部長多吉才讓(前排左二)在立新鄉車溪村考察災民安置情況。
2000年3月19日,中共江西省委書記舒惠國(右二)在九江市委書記劉上洋(右一)、縣委書記程利民(左一)、縣長王忠生(左二)陪同下,視察果樹高位嫁接生態示範園。
1998年7月,南京軍區副政委雷鳴球(左一)在縣委書記熊才水陪同下,檢查指導艾城鎮郭東圩抗洪搶險工作。
1993年5月28日,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舒聖佑在雲山墾殖場軍山分場現場辦公。
2002年7月12日,江西省軍區司令員郝敬民接見永修縣人武部官兵(左一為縣人武部部長葛偉華)。
2002年10月1日,永修各界人士隆重歡迎新當選的第七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雲居山真如寺方丈釋一誠大法師榮歸。圖為縣黨政領導與釋一誠會長(前排左五)合影
1998年6月,中共九江市委書記、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劉上洋(左三),九江市委常委、軍分區司令員呂祿庭(左一),由縣委書記、縣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熊才水,縣人武部部長金玉文(右一)、政委彭倫棠(右二)陪同,在縣人武部檢查指導工作。
黨政機關
中共永修縣委、中共永修縣紀律檢查委員會機關大院
永修縣人大常委會、永修縣人民政府、政協永修縣委員會機關大院
永修縣人民武裝部機關大院
永修賓館
2003年1月6日,中共永修縣委十一屆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縣委常委會見新聞記者。
2003年1月11日,在永修縣第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新當選的(自左至右)縣長餘明義,副縣長張永生、王堅、陳光來、歐陽潔(女)、黃陽生會見新聞記者。
2004年3月5日,縣委副書記周毛春(右六),縣人大主任彭倫棠(左六),縣政協主席戴會階(右四)等與永修縣婦女第九次代表大會上表彰的“婦女事業奉獻獎”獲得者合影。
城鄉建設
改造一新的新城大道
塗埠老城移民新街
縣城一覽
新城白蓮廣場
新城高速公路口景觀工程
建昌大道(原新城開發大道)
立新鄉南岸新村
易農可浙江移民新村
全縣第一條村級水泥公路(虬津鎮至麻洲村公路)
京九鐵路,山下渡公路大橋
105國道與316國道虬津交匯處
立新至灘溪水泥公路
昌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昌九高速公路新城出入口處
工業建設
2004年2月2日,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總經理任建新(前排左三)與美國卡博特公司(世界500強企業之一)董事長、執行長肯尼特伯恩斯(前排左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簽字儀式,雙方成立中國最大、世界一流的氣相二氧化矽生產廠——卡博特藍星(江西)化工有限公司。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吳新雄(前排左五),九江市市長蔡曉明(前排左一),縣長餘明義(後排左三)等出席簽字儀式。
星火工業園吉星分公司
星火工業園吉必時分公司
星火有機矽廠廠景
工業園區管委會辦公大樓
星火工業園羅地亞公司
柘林水電廠發電機房
雲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十里大道。江西眾心藥業有限公司、江西昌寧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榮祺食品有限公司、金世康藥業有限公司等招商引資項目先後在此投資興建。
35千伏紅旗變電站電網
江西水晶廠
農業生產
2003年1月,中共九江市委書記劉積福(左二),副書記張華東(右二),縣長餘明義(右三)、縣委副書記李小林(右一)在立新鄉南岸新村出席九江市“農民貸款、幹部擔保”還款、貸款儀式。
立新鄉南岸新村鄒新華養牛場
柘林鎮(原三溪橋鎮)鱖魚網箱養殖基地
燕坊鎮草莓生產基地
塗埠鎮蔬菜生產基地
農民喜割二晚
棉花豐收在望
1999年1月30日,中德合作造林動員大會會場
雲山企業集團萬畝柑桔園
三角鄉水禽養殖基地
江益鎮上南湖萬畝養殖基地
'98抗洪
1998年7月,抗洪搶險現場
1998年7月10日,中共九江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劉積福(前排右一)在九合圩檢查指導抗洪搶險工作。
1998年9月16日,縣城5萬民眾空巷歡送馳援永修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武警官兵撤離。
1998年8月,三角鄉災民水淹房屋現場
1998年8月,立新鄉災民安置點
社會事業
二00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恆豐企業集團在汕頭市與大印象集團簽定精製茶葉合作生產項目。
縣工商聯招商引資項目-商會大廈
縣民信局收費大廳
縣移動公司VIP接待室
縣城防治安監控系統
縣廣播電視大樓
縣財政大樓
2004年8月20日,縣長餘明義在全國摩托艇精英賽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大賽籌備情況。
縣第一中學校景
縣第二中學學生正在上語音教學課
縣計畫生育服務大樓
縣人民醫院大院
全縣第一流的村級國小--九合鄉楊柳希望國小
1985年來,縣政協文中委、縣文聯、陳光來、戴啟棠、杜志勇編輯出版的部分著作。
原中國書協會員熊堯昌書法作品
中國書畫研究院理事,省書協會員熊永剛書法,篆刻作品。
丁貴池中國畫作品
蔡官華毛筆書法作品
王盛之硬筆書法作品
杜薇水彩畫作品
清代,吳城吉安會館舊址
表銅打擊樂器“鐃”(Ⅰ式、商代、永修燕坊)
青銅打擊樂器“鐃”(Ⅱ式、商代、永修燕坊)
國家一級文物:三彩矮奴俑(唐代,陶質殉葬品)
青瓷玉盅盤(南朝齊、永修軍山)
青瓷盞托(南北朝,永修軍山)
永修風景
柘林湖民俗文化村
柘林湖百鳥島
柘林湖飛龍島(蛇島)
柘林湖金猴島
2003年9月24日,尼泊爾大會黨(民主)主席(現任首相)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左三)由中共九江市委副書記林興富(左二)、縣委書記程利民(右一)、縣長餘明義(左一)陪同,在柘林湖參觀考察。
雲居山真如寺大雄寶殿
雲居山真如寺玉佛殿
雲居山百花谷
雲居山蓮花城
吳城望湖亭
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候鳥
序言(一)
序言(二)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卷一 建置 區劃
第一章 建置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縣域
第三節 勘界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明清時期
第二節 民國時期
第三節 新中國成立後
第三章 鎮
第一節 塗埠鎮
第二節 吳城鎮
第三節 艾城鎮
第四節 江益鎮
第五節 虬津鎮
第六節 燕坊鎮
第七節 白槎鎮
第八節 梅棠鎮
第九節 三溪橋鎮
第十節 柘林鎮
第十一節 灘溪鎮
第十二節 馬口鎮
第四章 鄉
第一節 永興鄉
第二節 九合鄉
第三節 三角鄉
第四節 江上鄉
第五節 立新鄉
第六節 城豐鄉
第五章 墾殖場
第一節 雲山墾殖場
第二節 恆豐墾殖場
第三節 永豐墾殖場
第四節 八角嶺墾殖場
卷二 自然環境
第一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礦藏資源
第三節 動物資源
第四節 植物資源
第五節 水資源
第二章 氣象氣候
第一節 氣象機構
第二節 氣象業務
第三節 天氣預報
第四節 農業氣象
第五節 氣象科普
第六節 科學試驗
第七節 氣象服務
第八節 氣候與天氣
第九節 主要農業災害性天氣
第三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水災
第二節 旱災
第三節 其他災害
第四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環境監測
第三節 環境污染治理
第五章 地勢地質土壤
第一節 地勢
第二節 地質
第三節 土壤
第六章 山脈山系
第一節 山脈
第二節 水系
卷三 人口與計畫生育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增長
第二節 流動遷移
第三節 年齡構成
第四節 性別構成
第五節 人口出生
第六節 婚姻家庭
第七節 文化程度
第八節 姓氏
第二章 少數民族
第一節 民族構成
第二節 民族工作
第三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就業
第二節 失業
第三節 收入
第四節 住房
第五節 其他
第四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計生管理
第三節 宣傳教育
第四節 流動人口管理
第五節 幫扶工程
第六節 避孕節育
卷四 中共永修縣地方組織
第一章 中共永修縣委
第一節 黨代會
第二節 縣委全體(擴大)會議
第三節 工作部門
第二章 中共永修縣紀委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反腐倡廉
第三節 查辦案件
第四節 來信來訪
第五節 糾正行風
第六節 源頭治理
卷五 政權軍事
第一章 權力機關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第三節 政務工作
第四節 重大活動
第二章 行政機關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施政方式
第三節 縣長分工負責制
第四節 施政決策
第三章 參政機關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縣政協全體會議
第三節 參政議政
第四章 軍事機關
第一節 縣人武部
第二節 縣消防大隊
第三節 其他武裝機關
卷六 民主黨派與團體
第一章 民主黨派永修縣地方組織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永修縣總支
第二節 中國民主同盟永修縣支部
第三節 中國農工民主黨永修縣總支
第二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縣總工會
第二節 團縣委
第三節 縣婦聯
第四節 縣文聯
第五節 縣殘聯
第六節 縣工商聯(商會)
第七節 縣科協
第三章 社會團體
第一節 工商企業團體
第二節 宗教團體
第三節 體育團體
第四節 農林團體
第五節 醫學團體
第六節 其他團體
卷七 民政
第一章 民政機構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下屬機構
第二章 優撫安置
第一節 撫恤
第二節 優待
第三節 創“雙擁”活動
第四節 光榮敬老院
第五節 復員退伍安置
第三章 社會保障
第一節 災害與救災
第二節 社會救濟
第三節 老區建設與扶貧
第四節 互助儲金會
第五節 社會福利
第六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第七節 城鎮低保
第四章 社會事務
第一節 婚姻登記
第二節 社會團體管理
第三節 殯葬管理
第四節 收容遣送
第五章 移民管理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移民安置
第三節 移民開發
卷八 政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隊伍建設
第三節 治安管理
第四節 刑事偵察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隊伍建設
第三節 刑事檢察
第四節 反貪污賄賂
第五節 民事檢察
第六節 法紀檢察
第七節 監所檢察
第八節 控告申訴
第九節 檢察技術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隊伍建設
第三節 案件審理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民事調解
第三節 法制宣傳
第四節 法律顧問
第五節 法律公證
卷九 人事勞動
第一章 人事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幹部錄(聘)用
第三節 幹部管理
第四節 軍隊轉業幹部安置
第五節 檔案管理
第二章 機構編制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編制管理
第三章 勞動管理
第一節 勞動調配
第二節 就業安置
第三節 職業介紹
第四節 城鄉勞務輸出
第五節 下崗及再就業
第六節 社會保險
第七節 職工培訓
第八節 安全監察
卷十 改革開放
第一章 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節 農業生產關係變革
第二節 糧油購銷體制改革
第三節 商業體制改革
第四節 供銷經營體制改革
第五節 國有企業改革
第七節 工資制度改革
第八節 職稱評定製度改革
第九節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章 社會事業改革
第一節 教學改革
第二節 醫療衛生制度改革
第三章 機構改革
第一節 中共永修縣委機關機構改革
第二節 永修縣人民政府機構改革
第四章 招商引資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招商
第三節 引資
卷十一 農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二章 農業行政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基層機構
第三節 農業執法
第三章 糧油生產
第一節 面積產量
第二節 生產條件
第三節 農技農藝
第四章 棉花生產
第一節 面積產量
第二節 生產條件
第三節 農技農藝
第五章 蔬菜生產
第一節 面積產量
第二節 銷售加工
第六章 果業生產
第一節 面積產量
第二節 病蟲防治
第七章 農村能源
第一節 能源資源
第二節 增能節能
第八章 畜牧
第一節 畜牧機構
第二節 畜牧生產
第三節 畜禽品種
第四節 飼養及良種繁育
第五節 疫病防治
第九章 水產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水產養殖
第十章 農機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體系建設
第三節 傳統農具
第四節 農業機械發展
卷十二 林業
第一章 管理機構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下屬單位
第二章 林政管理
第一節 森林採伐
第二節 木材運輸
第三節 林區治安
第四節 山林權屬與糾紛
第三章 森林資源
第一節 林木
第二節 林種分布
第三節 國有林
第四節 集體林
第四章 營林
第一節 採種
第二節 育苗
第三節 造林
第四節 撫育
第五節 經濟林
第六節 義務植樹
第五章 森林病蟲害防治
第一節 病蟲害普查
第二節 主要病蟲害
第三節 防治措施
第六章 森林防火
第一節 防火機構
第二節 防火設施
第三節 防火宣傳
第四節 防火制度
第五節 邊界聯防
第六節 森林撲火案例
第七章 林區建設
第一節 道路建設
第二節 其他設施
第三節 林場簡介
第八章 濕地及野生動植物保護
第一節 濕地資源
第二節 植物資源
第三節 野生動物資源
第四節 自然保護區
卷十三 水務
第一章 水務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工程組織管理
第三節 治水管水
第二章 蓄水工程
第一節 中型水庫
第二節 小(一)型水庫
第三節 小(二)型水庫
第四節 小型塘壩
第三章 提水工具
第一節 機械排灌
第二節 電力排灌
第四章 防洪工程
第一節 圩堤
第二節 蓄滯洪區建設
第三節 鄱陽湖二期工程
第五章 除澇引水工程
第一節 山洪導托工程
第二節 排澇管閘工程
第三節 河湖疏浚工程
第四節 引水工程
第六章 水電建設
第一節 水能利用
第二節 農村小水電
第七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水土流失
第二節 綜合治理
第三節 執法監督
第八章 拓林灌區
第一節 工程建設
第二節 施工方式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四節 經營管理
卷十四 農業區劃與開發
第一章 農業區劃
第一節 區劃工作
第二節 農業資源
第三節 調查評價
第四節 規劃和專題調查
第二章 農業綜合開發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開發項目
第三節 第二期贛中南農業綜合開發
第四節 第三期農業綜合開發
第五節 第四期農業綜合開發
第三章 紅壤開發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項目規劃
第三節 項目實施
第四節 項目資金
卷十五 工業電力
第一章 工業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企業管理
第三節 職工培訓
第四節 新產品開發
第二章 工業園區
第一節 星火工業園
第二節 雲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第三章 工業門類
第一節 五金機電化工採礦
第二節 建材家具 造紙 彩印 包裝
第三節 糧油加工 食品 保健 製藥
第四節 棉紡 服裝 皮革
第五節 駐縣企業
第四章 電力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線路
第三節 供電
第四節 農網改造
卷十六 交通 郵政 電信
第一章 交通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鐵路
第三節 公路
第四節 航運
第二章 郵政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郵政業務
第三節 郵路
第三章 電信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網路建設
第三節 業務
第四章 移動通信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網路建設
第三節 業務
第四節 資費
卷十七 城建 土管
第一章 城鎮建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規劃設計與管理
第三節 城區建設
第四節 市容管理
第五節 村鎮建設
第六節 建築隊伍
第七節 質量監督
第八節 建築管理
第二章 城鎮供水
第一節 供水機構
第二節 供水水價
第三節 工程建設
第四節 經營
第三章 房產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房地產開發
第三節 房屋租賃與拆遷
第四節 房產交易
第四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建設用地管理
第三節 地籍管理
第四節 土地監察
卷十八 財政 稅務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財政體制
第三節 收入支出
第四節 國庫券發行
第五節 財務管理
第六節 預算外資金管理
第七節 國有資產管理
第八節 農業稅
第二章 國稅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稅收征管模式
第三節 稅務登記
第四節 稅種及稽徵
第五節 稅收檢查
第六節 稅務管理
第七節 稅務監察
第三章 地稅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稅務管理
第三節 稅務檢查
第四節 彙算清繳
卷十九 金融
第一章 縣人民銀行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辦公自動化
第三節 業務
第二章 縣工商銀行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辦公自動化
第三節 存款
第四節 貸款
第三章 縣農業銀行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業務
第四章 縣農業發展銀行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業務
第五章 縣中國銀行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業務
第六章 縣信用聯社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社務管理
第三節 業務
第七章 縣建設銀行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業務
第八章 縣人民保險公司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業務
第九章 縣人壽保險公司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險種
第三節 理賠
第四節 保費收支
卷二十 綜合經濟管理
第一章 計畫管理
第一節 經濟發展調節
第二節 投資調控
第三節 城區基本建設管理
第四節 大中專畢業生分配
第五節 經濟目標考評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登記管理
第三節 市場管理
第四節 契約管理
第五節 商標及廣告管理
第六節 經濟檢查
第三章 物價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物價改革
第三節 物價檢查
第四章 物資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物資經營
第五章 審計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審計監督
第六章 統計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統計報表
第三節 統計調查
第四節 統計服務
第七章 技術監督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計量管理與市場稽查
第三節 標準化工作
卷二十一 貿易
第一章 對外貿易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經濟效益
第二章 商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專業公司
第三節 煤炭經營
第四節 鹽業
第五節 菸草
第六節 石油
第三章 供銷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專業公司
第四章 糧油經營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糧食倉儲
第三節 糧食定購(收購)
第四節 油脂收購
第五節 糧油銷售
卷二十二 科技 體育
第一章 科技組織
第一節 科技機構
第二節 科技隊伍
第二章 科技工作
第一節 科普活動
第二節 科技管理
第三節 科技服務
第四節 科技成果
第三章 體育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民眾體育
卷二十三 教育
第一章 教育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教育經費
第三節 校舍建設
第四節 教學研究
第五節 教育技術裝備
第六節 教師隊伍建設
第二章 初等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章 中等教育
第一節 中學教育
第二節 職業技術教育
第三節 中等專業教育
第四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農民教育
第二節 職工教育
第三節 成人高考和自學考試
卷二十四 衛生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縣人民醫院
第三節 縣中醫院
第四節 鄉(鎮、場)衛生院
第五節 醫療隊伍
第六節 醫療器械
第二章 衛生防疫
第一節 機構隊伍
第二節 疫情地方病防治
第三節 結核病防治
第三章 血吸蟲病防治
第一節 機構隊伍
第二節 流行特點
第三節 防治與成果
第四章 婦幼保健
第一節 機構隊伍
第二節 婦女與婚姻保健
第三節 兒童保健
卷二十五 文化
第一章 文化廣播電視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新聞媒體
第三節 民眾文化
第四節 電影戲劇
第二章 圖書館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館舍與設備
第三節 藏書建設
第四節 服務工作
第五節 輔導與協作
第六節 編輯出版與學術研究
第三章 文化管理與著作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文化市場
第三節 圖書發行
第四節 文藝作品
第五節 論文著作
第四章 文物考古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文物
第三節 考古
卷二十六 旅遊
第一章 管理機構
第一節 縣旅遊管理局
第二節 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第三節 雲居山風景名勝管理局
第四節 柘林湖風景區管理局
第二章 鄱陽湖自然保護區
第一節 旅遊景點
第二節 國際交往合作
第三節 旅遊與建設投資
第三章 雲居山風景名勝區
第一節 自然景觀
第二節 人文景觀
第三節 旅遊服務
第四章 柘林湖風景區
第一節 旅遊景點
第二節 旅遊產品
第三節 旅遊交通
第四節 旅遊服務
第五節 建設投資
卷二十七 宗教
第一章 宗教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宗教現狀
第三節 宗教活動
第二章 佛教
第一節 佛教協會
第二節 真如禪寺
第三節 其他寺廟
第三章 其他宗教
第一節 道教
第二節 基督教
第三節 天主教
卷二十八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
第一節 古代人物
了元禪師
董有林
戴如愚
第二節 近現代人物
胡亦玉
許冕堂
黃德建
虛雲
楊凝郊
龍起鵾
淦鴻圖
徐上達
袁賦秋
黃後欽
羅琨
胡勇
高錦成
熊堯昌
石高和
吳家谷
王九鳳
徐德武
張駕祥
王寒影
黃明
戴衡山
徐京發
第二章 人物表
第一節 先進模範人物
第二節 當代黨政軍界知名人士
第三節 當代專業技術界知名人士
第四節 當代工商界知名人士
附錄
永修之最
文存
重點建設成就簡介
全縣領導幹部名單
歷代修志概況
修志機構、人員名單及審定單位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