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水龍吟1·秋聲
西風已是難聽2,如何又著芭蕉雨3?泠泠暗起4,澌澌漸緊5,蕭蕭忽住6。候館疏砧7,高城斷鼓8,和成淒楚。想亭皋木落9,洞庭波遠,渾不見,愁來處。
此際頻驚倦旅,夜初長、歸程夢阻。砌蛩自嘆10,邊鴻自唳11,剪燈誰語12?莫更傷心,可憐秋到,無聲更苦。滿寒江剩有,黃蘆萬頃13,卷離魂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水龍吟:詞牌名。據傳此詞用李白詩“笛奏龍吟水”句取名。又稱《豐年瑞》《鼓笛慢》《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雙調,上片十一句,押四仄韻,五十二字;下片十一句,押五仄韻,五十字,共一百零二字。
2.西風:秋風。
3.著:附著。芭蕉雨:打在芭蕉葉上的雨。
4.泠泠:形容聲音清脆。
5.澌澌:象聲詞。指雨聲。
6.蕭蕭:象聲詞。指風聲。
7.候館:為行人、賓客提供食宿的館舍。疏砧:稀疏的搗衣聲。古代秋至而搗衣。砧,搗衣石。
8.斷鼓:時斷時續的鼓聲。
9.亭皋(gāo)木落:化用南朝梁柳惲《搗衣詩》詩意:“ 亭皋木葉落,隴首秋雲飛。” 亭皋,水邊平地。
10.砌蛩:台階下的蟋蟀。
11.邊鴻:邊塞上的鴻雁。唳:原指鶴鳴。此用作大雁的鳴叫。
12.剪燈:剪去油燈上焦枯的燈芯使其更明亮。
13.黃蘆:枯黃的蘆葦。
白話譯文
蕭瑟的秋風讓人聽了本已難過,卻為何又遇上芭蕉秋雨?那泠泠的秋雨未知何時下起,漸漸又澌澌地一陣緊似一陣,蕭蕭的秋風忽又停住。旅館近處的鄰舍響起稀疏的搗衣聲,遠處的城樓又傳來斷斷續續的更鼓, 種種聲音在我心頭匯成淒涼和苦楚。遙想江邊落葉,洞庭秋波,真不知愁緒來自何處。
此時此刻的秋聲令天涯倦旅常感驚懼,入秋後日短夜長,鄉夢卻因秋聲受阻。階下的秋蛩寂寞地哀嘆,塞上的秋雁孤獨地悲鳴,我剪燭西窗獨自一人與誰相語?且不要過度傷心,可憐到了秋深的時候,無聲的況味會令人更加痛苦。那時滿目寒江只剩下,萬頃枯黃的蘆葦,在寒風中把遊子的離魂捲去。
創作背景
項鴻祚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封建制度大崩潰的前夕。封建社會乃至清滿族政權岌岌可危。一批有識之士,在西方資本主義從經濟到政治的侵略之下,特別在可恥的鴉片貿易衝擊之下,痛感國運維艱,而救國無術,十分心痛。項鴻祚死於鴉片戰爭前五年,沒有看到西方資本主義赤裸裸的武裝侵略。但是,時代的危機,祖國的衰頹,有識之士無望的掙扎,使這位敏感的詞人心中充滿苦痛。有感於此,詞人以自然界的秋聲為題,寫下這首詞,以說明當時清王朝已走到滅亡前的深秋時候。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長詞,以秋聲為題,抒發了一種個人的愁思愁緒,在內容上未脫前人借秋言愁,寫懷才不遇,失意拓落的窠臼。但是在藝術上卻是相當成功的,可以說是詞人“幽艷哀斷”“辭婉情傷”風格的代表作。
詞的上片重寫秋天肅殺的悲涼景色。與眾不同的是,詞中之景物不是客觀的狀寫,而是從詞人所聞、所想的主觀感受出來的。詞的起句“西風已是難聽,如何又著芭蕉雨”,以設問方式表現主題。“難聽”一詞顯露心態,“聽” 字又成為引線,貫起下文,用“泠泠暗起,澌澌漸緊,蕭蕭忽住”的排句描寫秋雨;又用“候館疏礁,高城斷鼓,和成淒楚”描摹秋寒之夜,“淒楚” 與“難聽”互為映照。以上是聽到的秋聲,下面是想到的秋色。“想亭皋木落, 洞庭波遠,渾不見,愁來處”,詞人由聞聽秋聲展開聯想,又由秋色引出“愁”字。夢窗詞有“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點明秋與愁緊密關聯。項詞由物候之秋景過渡到離人之愁情,巧妙自然,了無痕跡。
詞的下片,重寫離愁之苦。換頭句“此際頻驚倦旅,夜初長,歸程夢阻”,詞人從聯想回至現實,寫隻身孤羈,歸家無計。接下又用四字排句“砌蛩自嘆,邊鴻自淚,剪燈誰語”,極盡狀寫落寞心懷。在寒夜難眠的時候,這個天涯倦客聽到階下的蟲鳴、天上孤雁的哀叫,不由自嘆自憐;眼前燭光搖曳,不禁想到“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想到家人的歡笑和話語,倍添傷感,這眼前景、耳邊聲無不帶有一種失落感。然而詞人筆鋒一轉,故作輕鬆地自慰,“莫更傷心,可憐秋到,無聲更苦”,暗扣詞題,點明詞旨,有聲助人悲愁,無聲更添孤寂。這真是巧妙的情思,驚人的警語。尾句用疏冷的筆墨盪開,“滿寒江剩有,黃蘆萬頃,卷離魂去”,空寥的寒江,秋風吹卷萬頃枯黃的蘆葦,隨風搖曳,令人不忍目睹,悽惶僳懍,可謂哀絕悲極。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寒江秋蘆的圖畫,表現出一種強大的攝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此詞最大的特點是句法靈活多變。《水龍吟》本非難調,亦無難句,但上下片各有四字組成的六個排句,太整太板,不易掌握。項廷紀這首詞,將實虛動靜錯綜變化,不拘一格。譬如上片,“冷冷暗起,澌澌漸緊,蕭蕭忽住”,是用扇子對句;“候館疏礁;高城斷鼓”對仗工整,“和成淒楚”採用張合之法,將兩不相關之事物合為一體;下片“莫更傷心,可憐秋到,無聲更苦”,造出警語,實屬散文句式,讀起來琅琅上口。另外尾句打破二二句法的四字句式,採用一三句法,“卷離魂去”,化板為活,富於變化,給人深刻的印象。
名家點評
原上海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
王興康《清詞一百首》:此詞堪稱是一首“秋之聲”交響曲,在樂曲的轉換中融進了作者的悲哀、孤獨和鄉愁。這首樂曲不僅有條不紊,而且節奏感強烈,段落清晰:它先從單調發展到豐富,再從豐富趨於寂靜;然後走出寂靜,再造新的豐富。如此傳神地刻畫“秋聲”,正可見作者高超的藝術功力。
作者簡介
項鴻祚(1798~1835),清代詞人。原名繼章,後改名廷紀,字蓮生。錢塘(今浙江
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兩應進士試不第,窮愁而卒,年僅三十八歲。家世業鹽筴,巨富,至君漸落。鴻祚一生,大似
納蘭性德。他與
龔自珍同時為“西湖雙傑”。其詞多表現抑鬱、感傷之情,著有《憶雲詞甲乙丙丁稿》4卷,《補遺》1卷,有光緒癸巳錢塘榆園叢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