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花游·秋聲

掃花游·秋聲

《掃花游·秋聲》是宋末元初詞人王沂孫的作品。此詞詠秋聲,感發羈旅之苦,抒寫了詞人身世漂流、故鄉阻隔的戚愴悲愁,仿佛是一篇淒涼的秋聲賦。詞人在秋聲中展開對故鄉的想像:孤雁唳鳴,寒蛩哀吟,雨打芭蕉,透露出悽惶孤寂的意味。比之異鄉所聞秋聲,愁苦交織,令人腸斷心碎。思鄉或歸家能解脫愁懷,豈料客居愁,歸家更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掃花游·秋聲》
  • 創作年代:宋末元初
  • 作品出處:《碧山樂府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王沂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原文鑑賞,詩詞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掃花游·秋聲
商飆乍發,漸淅淅初聞,蕭蕭還住。頓驚倦旅。背青燈弔影,起吟愁賦。斷續無憑,試立荒庭聽取。在何許?但落葉滿階,惟有高樹
迢遞歸夢阻。正老耳難禁,病懷淒楚。故山院宇。想邊鴻孤唳,砌蛩私語。數點相和,更著芭蕉細雨。避無處。這閒愁,夜深尤苦。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秋聲:時至秋日,西風起,草木凋零,多肅殺之聲,曰秋聲。歐陽修《秋聲賦》云:“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
②商飆(biāo):指秋風 。古人把五音與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商音悽厲。與秋天肅殺之氣相應。因以商指秋季。
③淅淅:象聲詞,形容風聲。杜甫《秋風》詩:“秋風淅淅吹我衣。”歐陽修《秋聲賦》:“初淅淅以蕭颯。”蕭蕭:象聲詞,形容風聲。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
④倦旅:指倦於行旅的人。
⑤青燈:光線青熒的油燈,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弔影:對影自傷。極言孤獨。愁賦:度郎先自吟愁賦,淒淒更聞私語 。(宋姜夔《齊天樂》,度郎是指庾信,南北朝文學家,作有《愁賦》。)
⑥“斷續”五句:歐陽修《秋聲賦》:“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斷續:意指風聲不定時斷時續。無憑,無準或不定之義。何許:何處。但:只,只有。
⑦迢(tiáo)遞:遙遠的樣子。
⑧老耳難禁:老來不堪聽取淒涼的秋聲。
⑨邊鴻:邊塞的鴻雁。孤唳:指鴻雁孤鳴。砌蛩:台階下的蟋蟀。
⑩“數點”二句:意指雨打芭蕉之聲與雁唳蛩鳴之聲相應和。數點:指雨滴。更著:更加上。李清照《聲聲慢》詞:“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白話譯文

秋天的肅殺之聲突然響起,漸漸的能聽到聲音,淅淅蕭蕭的風聲似乎沒有停住的意思。這風聲驚到了倦於行旅的人。對著油燈望著影子自我感嘆,不由得站起來吟誦愁賦。風聲斷斷續續的,便嘗試到荒院裡仔細聽聽。可是風聲在哪裡呢?但庭院裡只有高樹,還有落滿台階的樹葉。
仿佛進入遙遠的夢境。正好老來不堪聽取淒涼的秋聲,有著生病憔悴的樣子。本來是山裡的庭院。卻想到邊疆鴻雁的孤鳴,台階下的蟋蟀的秘密私語。雨打芭蕉之聲與雁唳蛩鳴之聲相應和。我無處可躲避。這種閒愁,夜越深越痛苦。

創作背景

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詔告天下尋訪隱居埋名的人士,徵辟任用南士,並責成各級官府嚴加督視。宋亡後一直隱居會稽的王沂孫在這一年被強征而起,出任慶元路學正。這一首《掃花游·秋聲》,便是他出任慶元任上,日夜思念故鄉並渴盼早日歸家的心跡流露。

原文鑑賞

詩詞賞析

王沂孫在詠物詞上有較為獨到之感覺。《掃花游·秋聲》是從歐陽修《秋聲賦》中轉換而來。周頤《蕙風詞話》中首評論其為:“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出。” 這首詞有很新穎之處,無論在詠物賦情,還是在布局構思上。在詞中表達了一種倦旅思歸、欲歸不能、老病纏身的難言之痛、亡國之恨和身世之悲。
歐陽修在《秋聲賦》雲“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發端三句即由此化來。“商飆乍發,漸淅淅初聞,蕭蕭還住。”寫秋風乍起,秋聲隨作的聲勢。古代用五音和方位配春夏秋冬四時,商聲主西方屬秋,秋風故云商飆。概括了歐陽修洋洋灑灑幾十字所作的描寫。“乍發、漸、初聞、還住”一系列動作,將秋聲散在的聽覺形象寫得起伏宛然、張弛有致,將秋風秋聲寫得姿態卓立、聲勢宛然。“頓驚倦旅”,寫詞人聞秋聲感羈旅之苦,詞人的境遇較為悽慘。“頓驚”與“乍發”呼應,將秋聲與情懷拍合一處。筆勢轉折。秋聲是人驚起時所聞,倦旅之懷是聞秋聲所發。詠秋聲意在於其情,故意境頓深。“驚”字承前之秋聲,熔鑄行旅之夢被打斷的緣起與驚醒後的神態;啟後之倦旅,它又是對秋聲觸目驚心的心態。“背青燈弔影”,寫詞人身受漂泊不定、孤寂不堪的羈旅之苦,和一種淒涼的心境:形單影隻,獨影孤燈,本已情傷。燈影的幽冷搖曳動盪不定,秋聲相和。使人倦旅之心頓生,只好借賦詠,抒發心中愁緒。
下面由心情又轉寫秋聲。“斷續無憑”這裡則寫有意追尋秋聲。“試立荒庭聽取。”一句以“聽取”的方式追尋時斷時續終於悄然無息的秋聲,通過客舍到荒庭的轉換,為從聽覺轉至視覺作了巧妙而又自然的過渡。以下秋聲已住,無處追尋,仿佛秋聲留下的足跡。“無憑”是感覺,“但有”是視覺,樹葉落後更覺崢嶸。在秋聲中徒增冷寂和凋零。此段寫法獨到,即見無處尋聲,卻有跡可見的水盡雲生,在凝重質實中見出清剛流轉。
上片秋聲是所聞、所感、所見。“迢遞歸夢阻”是上片“頓驚倦旅”的進一步鋪陳。“歸夢”為秋聲所斷,在“倦旅”中,思鄉之情段段。“歸夢阻”之“阻”,一表歸夢為秋聲所斷,二表時間渺渺,空間遙遙,夢醒後也有家難歸。有家不能歸,是為不幸,歸夢都難成,又何幸焉。客居的孤寂中聞秋聲且見落葉飄零之形色,愈益感發他老病交加的淒楚,比之倦旅之情,悲苦過之矣。“阻”所隱含的秋聲驚夢,“老耳難禁”暗示的淒楚秋聲,均處處遙遙切合題旨,含蓄而曲折,想像較為豐裕自如。
既然歸期遙遙,就只有異鄉的秋夜遙想故鄉,自我慰藉,詞人在秋聲中展開對故鄉的想像:孤雁唳鳴,寒蛩哀吟,雨打芭蕉,透露出悽惶孤寂的意味。比之異鄉所聞秋聲,愁苦交織,令人腸斷心碎。思鄉或歸家能解脫愁懷,豈料客居愁,歸家更愁。“避無處”,這愁又是與秋聲相感發的,秋聲無處不在,此愁也無有已時,這是秋聲所感發的愁懷的第三層曲折。將秋聲與愁懷推至悲苦不堪的極致,筆致極為拙重含蓄。“這閒愁,夜深尤苦”,愁而曰“閒”,是以輕淡之筆寫鬱結之情。綰合種種愁思一處,在夜深人靜、無可訴說的背景之中,顯得格外“尤苦”。

名家點評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評曰:“不似竹山羅列許多秋聲,命意與歐公一賦仿佛相似。但從客旅情懷來說,倍覺愴然。‘頓驚倦旅’主意。‘但落葉滿階,惟有高樹’。歐陽公所謂聲在樹間也。‘想邊鴻孤’四句,藉以作波,亦如歐公賦末用‘蟲聲唧唧’也。”
清·陳廷焯《雲韶集》評曰:“前半摩仿歐陽公《秋聲賦》,後半則自寫身世飄零之感。寫出許多愁景,攪人秋思。”
現代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評曰:此因耳聞秋風之聲,引起旅居淒涼之情,而有作也。起首三句,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旅人。後半闋寫此旅人之旅況,即“老”與“病”也。“故山”以下各句,一面寫思家之情,一面用鴻唳、蟲語、蕉雨陪襯秋風之聲,三者亦動人愁思之秋聲也。末句歸結到秋夜旅人之苦。詞語甚明白,詞情卻甚淒楚。至於因何旅居、因何不得歸之故,雖未明言,而讀者自覺作者有一種不得已之情在詞句之外,引起同生淒楚之感。
現代著名古典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詹安泰《花外集箋注》評曰:按此詞與周密《掃花游·九日懷歸》詞同韻,詞意亦近,或系同作。念明傷離,莫明所指。
當代學者、中國第一個詞學博士王筱芸《碧山詞研究》評曰:向來寫羈旅愁懷之詞,多以故鄉之樂,反托此時羈旅之悲。碧山上析二詞卻恰恰相反,在敘寫羈旅漂泊之悲的同時,又極力渲染故國淒涼,故山院宇荒寂不堪的情景,以突出其不得歸而悲,歸夢阻亦悲,縱使歸家見家山之淒涼之況更悲的、欲“避無處”的悽苦情境和意緒。見出其傳達的並非單純羈旅愁懷,而是著意展示其悽苦的今日情境和意緒氛圍。以層深徑曲的沉鬱悽苦之勢,超脫一己實境,獲得言近指遠的藝術張力。
當代學者、中國古代文學教授常國武《讀(花外集)卮言》評曰:通首以悲哀之景寫悲哀之情,反映作者在長期做客異地,“迢遞歸夢阻”的情況下,聞秋聲而生“頓驚倦旅”的“閒愁”,讀之亦足以使人難以為懷。

作者簡介

王沂孫(約1230~約1291),宋末詞人。字聖與,號碧山,又號中仙,家住玉笥山,亦號玉笥山人,南宋會稽人。善文詞,廣交遊,同代周密稱其“結客千金,醉春雙玉”(《踏莎行·題中仙詞卷》)。元兵入會稽,楊璉真珈掘宋帝六陵,沂孫與唐珏、周密等結吟社,賦《樂府補題》,托意蓮、蟬諸物,寄託亡國之慟。元世祖至元中,一度出為慶元路學正。晚年往來杭州、紹興間。工詞,風格接近周邦彥,含蓄深婉。其清峭處,又頗似姜夔,張炎說他“琢語峭拔,有白石意度”。尤以詠物為工,代表作有《齊天樂·蟬》、《水龍吟·白蓮》等,皆善於體會物象以寄託感慨。其詞章法縝密,是一位有顯著藝術個性的詞家。詞集《碧山樂府》,一稱《花外集》,收詞60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