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陸法會
- 全稱: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
- 簡稱:水陸會
- 別稱:水陸道場
形成歷史,起源於梁武帝,兩宋時期盛行,發展直至成型,法事內容,壇場布置,內壇法事,外壇法事,名稱釋義,功德利益,再次舉辦,
形成歷史
起源於梁武帝
夢醒以後,梁武帝將自己的夢境告訴朝內的群臣,大臣們面面相覷,沒有人能懂得夢境的含義。這時候,寶志禪師上奏道,夢境必有緣由,勸武帝廣尋群經,以求答案。於是,梁武帝當即令人將各種佛教經典請到法華殿上來,自己親自早晚和寶志禪師一起閱覽。直到幾日後,當閱及“阿難遇面然鬼王”的典故,他倆這才恍然大悟。
典故里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某日,佛陀的侍者阿難在林間宴坐時,忽而遇見一位渾身皮包骨頭、腹大如鼓的鬼王,來到他的面前。阿難問:“你是誰?為什麼來這裡?”鬼王回答說:“我叫面然,特來告訴你:三天之後,你也將墮落餓鬼道,和我一樣痛苦。”阿難焦急地問:“那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這樣的果報呢?”鬼王告訴阿難:“如果你能在明天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各施一斛飲食,並供養佛、法、僧三寶,仗此功德,既可增長壽命,亦可避免此果報。阿難出定後,內心驚恐不已,急急忙忙向佛陀報告。於是,釋迦佛便教阿難修習《陀羅尼施食法》,使得被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養,這樣既可上供佛、法、僧三寶;又能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食物經觀想修法後,由少量轉為無邊無量,施食給所有的鬼道眾生,消除眾鬼的惡業痛苦,使之們捨去鬼身,生於天上。阿難也因此獲得救拔,脫離了墮落惡趣的果報。
得此緣由後,梁武帝即與寶志禪師一起以《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陀羅尼》施食法為核心,花了將近三年時間製成水陸儀文。儀文製成後,梁武帝首先在宮內設立道場,於佛前不點燈燭,手捧儀文,向佛虔誠發願:“若此水陸儀文能資助六道,廣度有情,符合佛法,願我禮拜後,燈燭不點自明;否則,燈燭晦暗如初。謹啟。”
梁武帝發願之後,便在佛前行禮拜。剛一拜下,殿堂之內,頃刻之間,燈燭自然通明,光耀如晝;再次禮拜,整座宮殿有些晃動,出現安祥信號;三拜完畢,天空居然飄下了香花,示現少見祥瑞。由此,梁武帝信心大進,更加堅定不移。
於是,當時農曆的二月十五日,在今天的鎮江金山寺,舉行了我國佛教歷史上第一次水陸法會。梁武帝親臨地席,令著名的僧祐律師宣讀儀文。年代約在梁天監四年(505),一說在天監七年(508)。自是,水陸法會就在國內流傳開來,並發展成為佛教寺院裡最為隆重的佛事活動。
梁武帝之後,水陸儀文由於經歷周、隋戰亂而逐漸失傳。直到唐高宗鹹亨年間(670-673),長安法海寺的英禪師在夢中得到異人指點,醒後在大覺寺內的一位僧人義濟那裡,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陸儀文原本,遂再興法會于山北寺。從此,水陸法會又得以重新風行海內。
兩宋時期盛行
宋代水陸法會尤其流行,幾乎遍及全國,特別成為戰爭以後朝野舉行的一種超度儀式。當時著名的水陸法會有,宋元祐八年(1093)蘇軾為亡妻王氏設立的水陸道場,並撰寫《水陸法像贊》十六篇,稱為“眉山水陸”。他在《引文》中說:軾敬發願心,具嚴繪事;而大檀越張侯致禮樂,聞其事,共結勝緣。請法雲寺法涌禪師善本善擇,其徒修營此會。永為無礙之施,同守不刊之儀。軾拜手稽首,各為之贊,凡十六首。
宋熙寧年間(1068-1077),川人楊鍔重述舊規,製成儀文三卷,盛行於天府之國。元豐七年(1084),鎮江金山佛印禪師,因商人請求,於寺中設立水陸法會,佛印親自主持,場面宏大壯觀,聞名遐邇。紹聖三年(1096),僧人宗頤又刪補詳定諸家所集之本,完成《水陸儀文》四卷,普勸四眾弟子,依法崇修,超度水陸亡靈。可惜早已失傳。
降及南宋,水陸法會又有新的發展。乾道九年(1173),浙人史浩途徑鎮江,見金山寺壯麗秀美,遙想以往水陸大齋之盛,出於報答四恩,於是發心施田百畝,在四明東湖的月波山上建立專門的水陸道場,分春、夏、秋、冬四季舉行,並且親自撰寫疏文。此事上達天聽,宋孝宗特地敕書“水陸無礙道場”的匾額,加以鼓勵。月波山周圍有一座尊教寺,師徒道俗3000餘人,完全遵循月波山四時普度之法。同時,又禮請《佛祖統紀》的作者志磐,續成四卷本德《水陸新儀》一書,推廣流通,奉勸海內十方叢林,採用此法,普度眾生,一時奉行者眾多,正如宗頤在《水陸緣起》中所說的那樣:今之供一佛,齋一僧,尚有無限功德,何況普通供養十方三寶、六道萬靈,豈止自利一身,亦乃恩沾九族。……江淮、兩浙、川廣、福建,水陸佛事,今古盛行。或保慶平安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善;追資尊長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孝;濟拔卑幼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慈。由是,富者獨立營辦,貧者共財修設。
這也就是後世所謂富者獨立營辦的“獨性水陸”與貧者共財修設的“眾姓水陸”的起源所在。不僅如此,宗頤在《水陸緣起》中還詳細地論述了水陸召請三時,上下堂八位等,以及供養的上、中、下三種對象:上則供養法界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明王、天龍八部、婆羅門仙等;次則供養梵天、帝釋、二十八天及虛空界一切尊神;下則供養三山五嶽、河海、大地龍神、往古人倫、阿修羅眾、冥官眷屬、地獄眾生、無主無依諸鬼神眾、幽魂滯魄、法界旁生等。凡是四聖六凡一切眾生,普遍供養。使“未發菩提心者,因此水陸勝會,發菩提心;未脫苦輪者,因此水陸勝會,得不退轉;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陸勝會,得成佛道。”
也許是佛教各界人士的極力提倡與大肆宣傳,水陸法會在兩宋時代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發展直至成型
元朝,在朝廷大力扶持下,水陸法會的規模更是盛大空前。延祐三年(1316),朝廷於金山寺設立水陸大會,令江南禪、教、律三宗的大德與會說法,參加的僧眾達1500多人。流傳至今的徑山高僧元叟行端《朝廷金山作水陸升座法語》,就是當時他臨壇說法的記錄。至治二年(1322)的金山寺法會,規模也非同一般,月江正印禪師在《金山大會歸上堂》中記載:金山大會,誠非小緣。山僧得與四十一人善知識,一千五百比丘僧,同入如來大光明藏,各說不二法門,共揚第一義諦。由此,全國各地紛紛仿效,進一步推動了水陸齋會活動的廣泛開展。
此外,明代在江、浙之間有“北水陸”與“南水陸”之分。指的是四明所行的南宋志磐續成的《水陸新儀》為南水陸,而鎮江金山寺的水陸舊儀,被稱為北水陸。明末高僧祩宏棄“北”從“南”,將《水陸新儀》稍加修改後,寫成《水陸修齋儀軌》六卷,風行於世。
清代高僧儀潤又依據祩宏之意,詳述水陸法會的作法與規則,撰成《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六卷,成為流傳至今“打水陸”的通用版本,簡稱《水陸儀軌會本》,共四冊。內容包括壇場布置、形象配列、法器供物、法事進行等。
近幾十年來,《水陸儀軌》本子雖無更新或補充,但在實際施行中(尤其是超度亡靈的類別)卻推陳出新,形成了現在流行的“水陸空大法會”。藉以超度水陸之外因空難而喪命的孤魂野鬼,使之脫離輪迴之苦。首創者是旅居美國加州萬佛城的度輪老和尚。他在1987年代首創在萬佛城舉行“水陸空大法會”,邀請中國大陸的僧人主持,盛況空前。從此,內地紛紛仿效,形成了現在流行的“水陸空大法會”的慣例。
法事內容
水陸法會分為內壇佛事及外壇佛事,共分七個壇場。內壇是整個法會與四聖六凡交流的樞紐,普同供養法界一切有緣含識神靈,發願度化一切有情,普利冥陽;外壇用於接引修行各種不同法門、根基的修行者。
啟建一場水陸法會,需動員的人力物力頗巨,需要七晝夜才能功德圓滿。七晝夜中,諷誦經典作法超度。水陸法會乃是一堂整體的佛事,每一壇同等重要。每日分三時,至總回向壇宣讀文疏,昭告十方法界,將每日所誦經典功德回向。因此,水陸是內壇外壇緊密結合的,大眾隨發心共同成就此一法會,就是最大功德。
壇場布置
法事壇場從布置上分內壇和外壇。共設七個壇場。
內壇布置:內壇正中供奉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三像;下置供桌,羅列香花、燈燭、果品供物。供桌前置四張長方台,台上放銅磬、斗鼓、鐃鈸、手鈴及儀軌,分別為主法、正表、副表、齋主四人所用。內壇分隔成三間,為“地方界”、“方隅界”、“虛空界”,明確規劃出壇場用地。內壇兩側分別懸掛上堂、下堂各十幅水陸畫像(此乃《水陸儀軌》在舊制基礎上增訂而成)。上堂十幅為:十方常住一切諸佛、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一切諸菩薩僧等;下堂十幅為:十方法界、四空四禪、六欲天、天曹聖眾、五嶽四瀆福德諸神等。上堂畫像下方列插牌竿,詳細記錄每位聖凡的名稱。牌上畫有寶蓋,下面畫蓮花,中間用黃紙連線;下堂則用紅紙,以示區別。外壇布置:外壇依行持分設六個壇場,分別為:大壇,法華壇,淨士壇,諸經壇,楞嚴壇,華嚴壇。
內壇法事
內壇主要是與四聖六凡交流,是整個水陸的心臟。內壇法事的先後次第如下:
- 結界灑淨:皈命三寶,恭請諸佛降臨護持道場。結“地方界”、“方隅界”、“虛空界”,明確規劃出壇場用地。結界範圍內有護法諸天守護,閒雜人等不得污犯,令壇場內外清淨。從水陸首日三更天開始,先在外壇灑淨,四更天於內壇結界。結界灑淨後道場開啟,眾聖將臨,當須內外淨潔,灑淨後金剛為牆,琉璃為地、寶幢為華。灑淨結界後壇內行止有禁,不得高聲戲笑。
- 發符懸幡:在首日五更天時,派遣使者建幡,昭請眾聖神靈,昭告人天佛事將啟。使者手持符牒、疏文,往天、空、地、冥昭請眾聖神靈。升揚寶幡,高懸於大雄寶殿左前方的剎竿上,昭告人天。寶幡上書寫:啟建十方法界四聖六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功德寶幡。
- 奉請上堂:在次日的四更天,請參與內壇的高僧上堂,五更天奉浴。恭請諸佛菩薩、 緣覺、聲聞、明王、婆羅門仙、梵王帝釋,歷代祖師,一切尊神等眾降臨壇場。
- 奉供上堂:備齋筵、香花、燈、食衣、珍寶、法等,是為六塵妙供,如法供養。
- 奉表告赦:為悲憫六道,五更天告達司事天神,祈求赦放被禁六道群靈蒞臨法會聽經聞法,除患得安。
- 召請下堂:六道既赦,眾苦皆離,可赴盛會。第四日三更天請下堂高僧,四更天奉浴,五更天說戒。
- 受幽冥戒:召請五嶽河海大地鬼神、地獄眾生諸鬼神眾受幽冥戒、六凡眾生等,來受法味飲食,同沾法益。授以一切鬼神六道受苦眾生戒法,將夙昔所造的一切惡業經由懺悔而清淨,可速往無量光明佛剎。
- 奉供下堂:受戒以後,得清淨識,得以入壇坐列,安享法味。第五日四更天,誦《信心銘》,五更天時,供養下堂高僧,午時齋僧。準備美味素齋,宴請六道群靈,並為其誦阿彌陀經及念佛。
- 放生:在第六日的四更天,主法和尚親祝上下堂眾僧,午前舉行放生的儀式。
- 供僧及送聖:第七日五更天,普供上下堂眾僧,午時齋僧,未時迎請上下堂至外壇。(圓滿供:一齊齋供聖凡廿四席,法味滋神,六道群靈歡欣交暢。圓滿香:勝會即將圓滿,六道眾生趁此出離苦海永不沉沒。)為所有參加水陸法會的群靈說法、加持、供養後,回向使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接引亡靈同歸極樂的西方船在裊裊香菸中燃起,水陸法會就此圓滿。申時恭送諸佛菩薩及聖賢等眾。
外壇法事
水陸法會外壇用於接引修行各種不同法門、根基的修行者。共六個壇場、諷誦大乘佛經,以七天為期。
名稱釋義
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簡稱“水陸法會”,釋名如下:
- 法界:指諸佛與眾生本性平等,理常一致,通稱法界。
- 聖凡:指十法界四聖六凡。四聖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指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
- 水陸:水陸空三界中,水陸眾生受苦最重;空中眾生(欲界色界等)受樂較多,故普濟著重水陸二界。
- 普度:對六道眾生悉皆度化,使令解脫飢餓之痛苦。
- 大齋:指不限制的普施眾生飲食。
- 勝會:除了施食以外,又有誦經持咒的法施,可今受苦眾生心開意解,得法水滋潤,故名盛會。又“會”者,聚集之意,教渡者與被教渡者集會於一堂,飲食與佛法都在一起,故名為會。
即是說借著啟建水陸法會普度大齋之功德,超度六道中受苦眾生,使之離苦得樂,同證佛道。
功德利益
宋朝的宗賾在《水陸緣起》說:“今之供一佛、齋一僧、施一貧、勸一善,尚有無量功德,何況普遍供養十方三寶、六道萬靈,豈止自利一身,獨超三界,亦乃恩沾九族。”因此歷來江淮兩浙、川廣、福建,水陸佛事,今古盛行。
《水陸儀軌會本》記載,上堂所奉請的均是宇宙中的聖者,但上堂第十席卻是“僧俗俱列”,這是為了報答發揚、繼述水陸之恩,凡是歷來護持、崇尚、流通水陸的僧俗二眾都位列上堂第十席,所謂:“位列上堂,直超聖眾”。水陸法會的功德能使:“未發菩提心者,因此水陸勝會,發菩提心。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陸勝會,得成佛道。
印光大師在《水陸儀軌》的序文指出水陸法會的功德說:水陸之利益非言所宣,當人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先亡鹹生淨土,所求無不遂意,並令歷劫怨親,法界含識,同沐三寶恩光,共結菩提緣種。
再次舉辦
2014年7月30日至8月6日,“靈鷲山第21屆水陸空大法會”將於桃園巨蛋莊嚴啟建,水陸法會是漢傳佛教最隆重莊嚴的盛事,靈鷲山心道法師自1994年舉辦水陸法會以來,恪遵千年傳承的水陸儀軌,嚴謹考究壇場布置及擺設,法會延續“大普施”的主題,體現佛教的“普度”精神。
民間習俗向來視農曆七月為“鬼月”,強調諸事不宜,佛教則將這個月視為“孝親月”、“感恩月”,是祭祖祈福、普度布施的好時機,靈鷲山佛教教團每年均在此期間舉辦水陸法會,建,期盼信眾發起慈悲善念,自利利他,使人心和諧慈悲,達成地球平安的願景。
2014年8月4日至10日,,廣州光孝寺再次舉行了為期七天的水陸法會。眾多法師參加了本次莊嚴神聖的水陸法會。在水陸法會進行的七天時間裡,大師們嚴格按照規矩,順利地舉行了本次法會,信眾們也虔誠拜佛,慈悲為懷,使佛法得到了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