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廟

水門廟坐落在縣城秀谷鎮老街中段的水門巷。廟前一股從城南金窟山上流下來的清泉潺潺流過,終年不斷,廟因此得名。有了水門廟,於是便有了水門巷。據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和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金谿縣?》載,建縣時,金溪名流楊文願為民祛災疫,在縣城立三廟,北為天府廟,南為大紫廟,中為水門廟,水門廟曾稱“中團寺”,後改為現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門廟
  • 地址:縣城秀谷鎮老街中段的水門巷
  • 地位:歷代以來香火最為旺盛的寺廟之一
  • 性質:千年古廟
概述,歷史,文革之前,文革期間,地址,

概述

在千年古邑江西省金谿縣城,有座千年古廟——水門廟。

歷史

文革之前

從建廟之初,一直延續到“文革”前,水門廟一直供奉著蛤蟆菩薩。相傳金溪開縣時做官舍,取土深數丈得一蛤蟆。當時有神人指點,說此物掌握著邑中五瘟,稱為青蛙使者。為了消災滅難,故代代祭祀。此蛙身呈青色,背上有七個金星,端坐椅上與人無異,目光炯炯。相傳康熙甲寅年春(一六七四年),有一大蛇從神龕中出現,當時觀者盈廟門。只見蛇蛙對峙一陣,大蛇突然把青蛙使者吞進肚內,頃刻又吐出。隨後蛇盤不動。三日後才離去,青蛙使者仍如常端坐椅中。康熙壬申年(一六九二年),縣令毛翼坦在廟中與使者對坐,告曰∶“使者與吾同為一邑主,爾不得瘟吾百姓也。”從此,瘟氣亦絕,縣泰民安。於是,在眾多的寺廟中,水門廟因為祭祀著蛤蟆菩薩,成為歷代以來香火最為旺盛的寺廟之一。

文革期間

“文革”期間,水門廟內諸塑被毀,房地產被劃給秀谷鎮的豐收大隊第一、第九生產隊。由於良久失修,該廟破爛不堪。落實政策後,廟宇得以修繕,並按照原樣重塑了大小菩薩三十餘尊。寺廟分大雄寶殿和觀音堂,並擴建了廚房、膳堂和客房,總面積達六百多平方米。一九九四年下半年,經縣政府批准開放。
水門廟從開放以來,由於其知名度提高,進廟拜佛者絡繹不絕。僅兩年多時間,該廟共舉行各種法會十多次,接待善男信女、台胞、僑眷、各界人士達一萬餘人。
該廟有僧尼三人,主持平時佛事活動,其他事務由居士夏瑞珍、稽小女、劉春蘭、雙桂蘭、張水蓮等參與管理,寺廟的一切收入、支出管理井井有條,並定期公布。

地址

寺址∶江西金谿縣秀谷鎮老街中段水門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