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軍事運輸

水路軍事運輸

軍隊利用船舶和其他浮運工具沿水路航線(航道)運送人員和物資的運輸。是軍事運輸的一種方式。 水路運輸具有運量大、成本低、航線不易破壞等特點,是近水地區和瀕海國家保障部隊機動與物資供應的重要手段。

軍事運輸簡介,定義,成本運算,分類,軍事運輸分類,簡史,組織管理,發展趨勢,

軍事運輸簡介

定義

軍隊利用船舶和其他浮運工具沿水路航線(航道)運送人員和軍用物資的運輸。是軍事運輸的一種方式。

成本運算

水路運輸具有運量大、成本低、航線不易破壞等特點,是近水地區和瀕海國家保障部隊機動與物資供應的重要手段。

分類

軍事運輸分類

分類 水路軍事運輸通常分為內河運輸、沿海運輸和遠洋運輸。沿海運輸和遠洋運輸也稱海上運輸。內河運輸是使用內河船舶在江河、湖泊和水庫上的運輸;沿海運輸是使用海船在大陸與島嶼間、島嶼與島嶼間、沿海各港口間的運輸;遠洋運輸是使用遠洋船舶跨越海洋的運輸。

簡史

古代水路運輸,主要是利用槳船、木帆船在自然河流、人工開挖的運河及沿海,藉助人力、風力和水流的衝力航行,以運送人員和物資。中國戰國時期已有“大船積粟,……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的記載(《史記·張儀列傳》)。公元前486年,吳國開挖溝通長江、淮河的邗溝(今江蘇揚州—淮安),有利於軍事運輸。後經歷代續挖延伸改造,於公元1293年形成了杭州直達大都(今北京)的大運河,全長1700餘公里,南方的軍糧通過這條運河運到北方。19世紀,蒸汽機作動力的鋼製船舶大量增加,水路軍事運輸的能力迅速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軍利用內河運輸了350萬噸物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通過水路運輸物資約2150萬噸,僅在1942年伏爾加河通航期內,就運輸軍用油料90餘萬噸;美軍通過海運向歐洲戰場運輸人員729萬餘名、汽車150萬輛、飛機4萬餘架、彈藥1146萬餘噸及大量其他物資,海運量占美軍總運量的80%以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50年海南島戰役中,使用2100多艘船舶,運輸大批作戰部隊和物資,保障了登入作戰的勝利。1951~1954年,利用長江和其他內河共運輸人員104萬餘名、物資158萬餘噸,對支援抗美援朝和解放東南沿海各島嶼作戰起了重要作用。1990~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在動員部署階段的5個多月中,動用軍隊的運輸船135艘,後備船隊的商船170艘,租用14個國家的商船35艘,共運送重型武器裝備和補給物資600萬噸。

組織管理

蘇軍的水路軍事運輸由各級軍事交通部門和國家海運、河運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美軍的內河運輸由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負責;沿海和遠洋運輸由軍事海運司令部統一負責。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使用國家和地方水運部門的運輸船舶,由各級軍事交通部門會同國家交通部及海運、河運、港口部門組織管理。使用部隊船艇運輸,由各級後勤運輸部門組織管理。
中國人民解放軍利用國家和地方水運部門船舶進行運輸,按水路軍事運輸管理辦法和有關規定辦理。用船單位按月提出申請計畫,報經軍事交通部門核准後,批給軍運號碼,納入國家水路運輸計畫,由駐水路沿線和地區的航務軍事代表與水運部門共同組織實施。水路軍事運輸根據任務性質和運輸對象的不同,分為特殊、重點和一般三個運輸等級,由各級軍事交通部門按規定進行掌管。對特殊運輸,要求各級調度指揮部門嚴格按照運行圖組織運行,並定時、定點通報,隨時掌握裝載、運行和卸載的全部情況。組織部隊輸送,通常按部隊建制編成軍運船舶梯隊。輸送人員,通常使用客船、客貨船。運送部隊重裝備,內河一般使用甲板駁船,由大馬力拖輪進行頂推或拖帶,利用專設碼頭或臨時搭設的重件碼頭進行裝卸和自行上下;海上通常使用貨船、滾裝船和貨櫃船,用大噸位船吊裝卸和滾裝滾卸。運輸油料,使用專用油船,在專設碼頭上用油泵和管道組成的裝卸系統進行裝卸。戰時組織水路軍事運輸,通常選擇隱蔽航線,偽裝船舶,組織護航,採取搶裝、搶運、搶卸等辦法。

發展趨勢

各國對水路軍事運輸的發展都很重視。有內河水運條件的國家,發展標準的深水航道網,採用大馬力、大噸位的頂推或拖帶船隊,實施遠距離運輸。一些瀕海國家發展遠洋運輸船隊,提高戰略海運能力。在船型和裝卸方面發展和推廣大型貨櫃船、滾裝船、專用油船、高速的水翼船和氣墊船,研究海上活動碼頭的快速搭設、灘涂無碼頭裝卸載工具和方法,提高特殊條件下的裝卸速度和運輸能力。在運輸指揮方面採用先進的通信導航設備和電子計算機,實現船舶航行、調度指揮、貨源組織、船舶配載、裝卸和發運的自動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