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山家釀初熟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代
- 作品出處:《遺山樂府》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
少室玉華谷月夕,與希顏、欽叔飲,醉中賦此。玉華詩老,宋洛陽耆英劉幾伯壽也。劉有二侍妾,名萱草、芳草,吹鐵笛騎牛山間,玉華亭榭遺址在焉。金堂、玉室,嵩山事。石城、瓊壁,少室山三十六峰之名也。
山家釀初熟,取醉不論錢。清溪留飲三日,魚鳥亦欣然。見說玉華詩老,袖有望憂萱草,牛背穩於船。鐵笛久埋沒,雅曲竟誰傳。
坐蒼苔,攲亂石,耿不眠。長松夜半悲嘯,笙鶴下遙天。天上金堂玉室,地下石城瓊壁,別有一山川。把酒問明月,今夕是何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游”等。上下片,九十五字,平韻。
2.少室:少室山,嵩山的西峰。玉華谷:少室山下的玉華山谷,因谷中產玉膏,故名玉華。月夕:陰曆每月十五。
3.希顏:指雷淵,字希顏,一字季默,山西渾源(今山西渾源)人,金代良臣、詩人,官至翰林修撰。欽叔:指李獻能,字欽叔,河中(今山西永濟)人,金代良臣、詩人,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雷淵、李獻能,加上辛敬之是元好問最親密的三個好友。
6.“吹鐵”句:指劉幾齣入騎牛吹鐵笛,萱草和芳草二侍妾,以蘄笛(蘄春竹笛)和之,悠揚的笛聲滿山谷。他出門無既定去處,牛行即行,牛止即止。停下後必飲酒,大醉方回。
7.亭榭:建築在高台上供觀覽娛樂之用的亭閣和房屋。
8.金堂、玉室:用金、玉裝的堂、屋,言其華麗,儼然是神仙居住的所在,泛指遊仙之所。
9.石城、瓊壁:少室山有三十六座山峰,石城、瓊壁是其中的兩峰。
10.山家:山中人家,這裡指嵩山玉華峰下的人家。釀初熟:酒剛釀造出來。
11.見說:聽說。
12.萱草:草名,俗稱黃花菜,故人認為種此草可以忘憂,也叫忘憂草。
14.蒼苔:即青苔。
15.攲(yǐ)亂石:依靠在石頭上。攲:通“倚”,斜靠著。
16.耿:形容詞人心中有事。
18.“把酒”句:該句化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句意。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六月十五游少室山下玉華山谷,與雷淵、李獻能一起飲酒作樂,喝醉了寫下這首詞。北宋洛陽耆英會上的劉幾,他有兩個侍妾,名字叫萱草、芳草,他們經常吹著鐵笛騎著牛遊山玩水,劉幾的亭台樓閣的遺址就在這玉華山下。嵩山真是遊仙之所。石城、瓊壁是少室山三十六峰中兩峰的名字。
山中人家的酒剛剛釀好,就買來痛飲以圖大醉而不計較其價格高低。清澈的溪水挽留我們痛飲三日,就連河中魚、林中鳥也歡欣鼓舞。聽說劉幾,經常攜帶者萱草和芳草二侍妾,無憂無慮地騎著牛遊玩在山水之間。劉幾所用過的鐵笛埋沒許久了,他所吹奏的典雅的曲子,究竟傳給誰。
坐在青苔,斜靠在石頭上,心中有事徹夜不眠。聽著風吹松濤的聲音,想起了仙人王子喬的故事。天上的遊仙之所,地上的石城峰瓊壁峰,另外還有玉華的亭台樓閣。舉著酒問明月,現在是什麼時候。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言“山家”清幽、安舒之境,與當時世亂流離相對襯。借追懷前賢山林徜徉、悠悠自得之態,抒發雅調絕響,知音難覓之感。留連忘返之情隱隱露出。起筆寫到山中的新釀,飲新釀只求痛快不論金錢,也是古人風尚,李白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雅興,那是在盛唐,是在詩人春風得意之時。同樣是和朋友飲酒,元詞多了一分樸實,少了一分浪漫。仍然是好酒留人醉,再兼了清溪的自然美景,連魚鳥也醉於其間了,更何況人。所以留下來住幾天,為了這種不可多得的世外仙人的享受。詞中充滿了詩人欣喜而興奮的情緒。接著是個典故,“見說玉華詩老,袖有望憂萱草,牛背穩於船。鐵笛久埋沒,雅曲競誰傳”五句,說的是洛陽耆英劉幾劉伯壽的故事。這幾句描寫玉華詩老劉幾無憂無慮地騎牛吹笛,神情怡然自得的狀態,抒發詩人的嚮往和遺憾的情感。雅曲誰傳,連李白都曾有過大雅久不作的悵惘,那些清雅的曲子,那些超俗的懷抱,在這亂離之世,有誰可以理解。詩人寫玉華詩老劉幾的故事,是借其閒適隱逸的生活,抒發自己嚮往大自然,羨慕隱士生活的心愿。
下片寫國憂家愁刻刻縈懷。斜靠在亂石蒼苔之中,欲眠卻又難眠。數日恩的隱憂是內斂的,只有靠著典故和傳說曲意表達。詩人在這裡忍聽長松悲嘯,長夜輾轉難眠,不由得想起前賢們的風流雅事來,否則,那無邊的煩惱將如何排遣。存於亂世,心游世外,置身於“別有一山川”的玉華谷,遊仙之心頓生。金堂玉室是傳說里的遊仙之所,石城瓊壁則是眼前之景的名字,虛實相生,使人讀來恍惚,如入其境。天上地下雲遊之廣,體現詩人運思之密。接下來寫時間上的慨嘆,化用蘇軾《水調歌頭》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拙直中見機巧,本來是一種抑鬱的情緒,卻用了曠達的語言描述出來。不問青天,直接問向朗朗明月,這十五的月亮是圓了,可是人間的離合卻沒法敘說,全詞到此,渲染的情緒已經達到一個高潮,空間的廣闊和時間的無限感非常強烈,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同樣,人在現實的面前也是如此,欲有所為卻終於無能為力,這樣的悲哀和嘆息,只是說給懂的人聽罷了。
全詞明快飄逸,表現了詞人一旦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而產生的曠達歡快的心情。通篇都是在對自然的寫景和人物活動中抒情,其中典故和古人名句的化用是自然渾成,不露痕跡的,真可謂神來之筆。
名家點評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落馥香《元好問詞注析》:“化用蘇軾名句,自然渾成,不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