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水蘇,在《
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味辛,微溫,主下氣,殺谷,除飲食,辟口臭,去毒,辟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至南北朝,陶弘景日:“方藥不用,俗中莫識。”可見,在此時水蘇已不知何物。唐《新修本草》開始對水蘇有較為詳細的形態描述:“生下濕水側,苗似旋復。”五代時期的《
蜀本草》言:“葉似白薇,兩葉相當,花生節間……”到宋朝的《
本草圖經》認為江左人所稱謂的雞蘇、水蘇是兩種,並說水蘇葉有雁齒,香薷氣辛。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中認為“水蘇、薺芋一類兩種爾。水蘇氣香,薺荸氣臭為異。”可見,歷代本草對水蘇的認識儘管較為混亂,但均認為是一種有香氣,長在潮濕的環境下的唇形科植物。
在《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吳其洛認為《神農本草經》中水蘇就是雞蘇,並說“昔人煎雞蘇為飲,今則紫蘇盛行,而菜與飲皆不復用雞蘇矣。”由此看來,吳其清所指的水蘇與昔人煎煮為飲的雞蘇應不是同一種植物,與現今水蘇無香氣的特徵頗為相似。《
植物名實圖考》水蘇項下附有一圖,葉對生,輪傘花序,花冠二唇形,葉表面粗糙如荔枝草,葉緣有鈍鋸齒,與水蘇屬植物水蘇(
Stachys japoniea Miq.)形態特徵基本一致。
水蘇的原植物是由早期日本植物分類學者在日本發現,並於1865年首次定名。20世紀初,日本植物分類工作者牧野富太郎編著了《日本植物圖鑑》,其中很多植物依據《植物名實圖考》所繪的圖形,對相應的植物附註其中文名稱,其中牧野氏認為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為“水蘇”,其所附的圖與現今水蘇形態相似。因此可以肯定“水蘇”之名由日本學者牧野擬定,是參考《植物名實圖考》將中文名稱附到了水蘇屬相關的植物後面。從此,中文名“水蘇”的學名就定為Stachys japonicaMiq.。
形態特徵
多年生
草本,高20-80厘米,有在節上生鬚根的根莖。莖單一,直立,基部多少匍匐,四棱形,具槽,在稜及節上被小剛毛,餘部無毛。
葉:莖葉長圓狀寬披針形,長5-10厘米,寬1-2.3厘米,先端微急尖,基部圓形至微心形,邊緣為圓齒狀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無毛,葉柄明顯,長3-17毫米,近莖基部者最長,向上漸變短;苞葉披針形,無柄,近於全緣,向上漸變小,最下部者超出輪傘花序,上部者等於或短於
輪傘花序。
花:輪傘花序6-8花,下部者遠離,上部者密集組成長5-13厘米的穗狀花序;小苞片刺狀,微小,長約1毫米,無毛;花梗短,長約1毫米,疏被微柔毛。花萼鐘形,連齒長達7.5毫米,外被具腺微柔毛,肋上雜有疏柔毛,稀毛貼生或近於無毛,內面在齒上疏被微柔毛,餘部無毛,10脈,不明顯,齒5,等大,三角狀披針形,先端具刺尖頭,邊緣具緣毛。花冠粉紅或淡紅紫色,長約1.2厘米,冠筒長約6毫米,幾不超出於萼,外面無毛,內面在近基部1/3處有微柔毛毛環及在下唇下方喉部有鱗片狀微柔毛,前面緊接在毛環上方呈囊狀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倒卵圓形,長4毫米,寬2.5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內面無毛,下唇開張,長7毫米,寬6毫米,外面疏被微柔毛,內面無毛,3裂,中裂片最大,近圓形,先端微缺,側裂片卵圓形。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絲絲狀,先端略增大,被微柔毛,花葯卵圓形,2室,室極叉開。
花柱絲狀,稍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平頂。子房黑褐色,無毛。
果:小堅果卵珠狀,棕褐色,無毛。
花期5-7月,果期7月以後。
產地生境
產於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蘇聯、日本也有。
生於水溝、河岸等濕地上,海拔在230米以下。
生長習性
水蘇生長在海拔較低的濕地上,喜溫暖濕潤、排水良好、深厚肥沃的土壤,土壤濃度近似中性。土壤水分不足,或夏季炎熱乾燥的氣候,不利於水蘇的生長。遇土質粘重及排水不良的土壤,易死亡。
繁殖方式
水蘇可以根莖繁殖,在終霜前後進行栽植。栽植前耕翻地時,施入有機和無機肥料作為底肥。栽植時,行距約60厘米,穴距約15至20厘米,每穴栽植塊莖1至2個。種植後,約30天出芽。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
水蘇栽培的最好前茬是早收的黃瓜、大蔥、大蒜等一些作物,並需施入有機和無機肥料做底肥。栽培時,注意行距、穴距,每畝用塊莖約15至25千克。
在栽培種植後,約30天即可出芽。在莖高達6至10厘米時需澆水、追肥,進行中耕除草,並淺培土,以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塊莖外露。
水蘇適於溫暖濕潤、排水良好、深厚肥沃土壤,塊莖在粘重土質,及排水不良的土壤中易死亡。夏季氣候炎熱乾燥時,要適時灌水追肥。生長過程中,如有莖葉生長過盛等情況,要及時摘心,促使地下
塊莖發育膨大。
採收留種
秋末水蘇莖葉凋萎後,可隨時採收塊莖,也可翌年春季萌芽前採收。留種要在採收時,選留中等塊莖做種。採收後,可鮮用或曬乾。
病蟲防治
鐮刀菌:水蘇塊莖在貯藏期間常常由於
鐮刀菌引起軟腐病害,最初塊莖的低洼處變暗,然後形成暗黑色而軟化,並腐爛,在田間植株呈現出變褐,或葉凋萎症狀。為了防治此病發生,首先在貯前或播前要仔細檢查淘汰有病的塊莖,然後把無病塊莖用1%高錳酸鉀液浸泡消毒處理,隨後把塊莖攤成薄層於通風陰涼處,定時翻動曬乾後再貯藏或播種,可大幅度降低病害發生。
金針蟲:水蘇塊莖播後,常發生
金針蟲為害,為此在定植前10-15天,用馬鈴薯或甜菜的小塊莖,做成誘餌播入田間,誘殺金針蟲,具有高效。
藥用價值
主要功效
入藥部位:全草或根。
性味:辛,微溫,無毒。
歸經:歸肺、胃、肝經。
功效:祛風解表,止咳利咽,解毒消腫,癰腫瘡毒,跌打損傷,涼血止血;治吐血,血淋。
1、《本經》:下氣殺谷,除飲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惡氣。久服神通神明,輕身耐老。
2、《別錄》:主吐血衄血雪崩。
3、《日華》:治肺痿血痢,崩中帶下。
用藥禁忌:能走散真氣,體虛者宜慎。
相關論述:
1、《
綱目》:雞蘇之功,專於理血,下氣,清肺,辟惡,消谷。故《太平和劑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熱諸病,有龍腦薄荷丸方,用治血病,果有殊效也。
2、《
本草述》:按水蘇之氣味,《本經》辛微溫,嘗之亦先辛而後甘,似與紫蘇不甚異。第其味之辛者勝於紫蘇,而氣之溫者又遜之。先哲治血證,如龍腦雞蘇丸,衄血生料雞蘇散,吐血雞蘇散,咳唾血大阿膠丸內大用雞蘇,又治虛熱嗽血衄血,有雞蘇丸,如斯者不能盡舉,然大都逆上之血,用之得宜,的有殊效。施於下行之血不宜,在方書中治下血者亦少也。
加工炮製:淨制:除去雜質。
炮炙: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理作用
從同屬植物
Stachys recta L.及
Stachys neglecta Klok.提出的總黃酮甙能促進膽汁分泌。
Stachys betonicaeflora能使
妊娠期、妊娠後期、分娩後的子宮收縮加強,張力上升,對未成熟的子宮影響較少;對兔、貓動情期影響較明顯。
鑑別方法
莖
橫切面:表皮被扁球形腺鱗和非腺毛;四棱脊處為厚角組織;綠皮層無石細胞;中柱鞘纖維單個或2-4個成群,分布於四棱脊處韌皮部外側;髓部薄壁細胞內含眾多的草酸鈣小針晶、小柱晶或小棱晶,長2-5.5-24.5μm,直徑3-7-10.5μm。
葉橫切面:
表皮細胞1列,外被腺鱗和非腺毛;柵欄細胞類方形,1列,葉肉組織含草酸鈣小針晶或小柱晶,長2-18.5μm;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導管2-3個排列成行。
葉表面觀:表皮細胞不規則長多角形,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直軸式;腺鱗較小;呈圓球形或扁圓球形,腺頭為4-8個細胞,直徑17-28-35μm,腺柄單細胞;非腺毛較長,呈圓錐形,由1-3-4個細胞組成,長81-742.5μm,平滑,基部周圍細胞通常為7-8個
表皮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