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蟲

金針蟲

金針蟲是叩甲(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幼蟲的通稱, 廣布世界各地, 危害小麥、玉米等多種農作物以及林木、中藥材和牧草等,多以植物的地下部分為食, 是一類極為重要的地下害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針蟲
  • 別稱:鐵絲蟲、鐵條蟲、銅絲蟲、節節蟲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鞘翅目
  • :叩甲科
  • 分布區域:全球各地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發生規律,危害症狀,綜合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

基本信息

金針蟲是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昆蟲幼蟲的總稱, 多數種類為害農作物和林草等的幼苗及根部, 是地下害蟲的重要類群之一。在我國, 成蟲分類研究相對較多, 劉淦芝在《中國叩甲科種類名錄及屬的概要》中記述了166種。胡經甫在《中國昆蟲名錄》中記述了174種。張祺等以我國叩甲的為害種類為主要對象, 從分類區系、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等方面闡述了叩甲科研究現狀和研究前景。江世宏等記述了12亞科64屬168種。

形態特徵

金針蟲是鞘翅目叩頭甲科幼蟲的總稱,成蟲俗稱叩頭蟲。金針蟲主要有溝金針蟲、細胸金針蟲等。
褐紋金針蟲幼蟲褐紋金針蟲幼蟲
溝金針蟲末齡幼蟲體長20 ~ 30mm,體扁平,黃金色,背部有一條縱溝,尾端分成兩叉,各叉內側有一小齒:溝金針蟲成蟲體長14 ~ 18mm,深褐色或棕紅色,全身密被金黃色細毛,前腳背板向背後呈半球狀隆起。
細胸金針蟲幼蟲末齡幼蟲體長23m左右,圓筒形,尾端尖,淡黃色,背面近前緣兩側各有一個圓形斑紋,並有四條縱褐色縱紋;成蟲體長8~ 9mm,體細長,暗褐色,全身密被灰黃色短毛,並有光澤,前胸背板略帶圓形。

分布區域

溝金針蟲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北地區,其中又以旱作區域中有機質較為缺乏而土質較為疏鬆的粉砂壤土和粉砂粘壤土地帶發生較重,是我國中部和北部旱作地區的重要地下害蟲。細胸金針蟲在淮河以北地區常年發生,以水澆地、潮濕低洼地和粘土地帶發生較重。另兩種金針蟲在北方發生也較為普遍,褐紋金針蟲分布於華北,寬背金針蟲分布黑龍江、內蒙古、寧夏、新疆。

發生規律

溝金針蟲一般3年完成1代,老熟幼蟲於8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13 ~ 20cm土中化蛹,蛹期16 ~20天,9 月初羽化為成蟲,成蟲一般當年不出土,在土室中越冬,第二年3、4月份交配產卵,卵5 月初左右開始孵化。由於生活歷期長,環境多變,金針蟲發育不整齊,世代重疊嚴重。細胸金針蟲一般6月下旬開始化蛹,直至9月下旬。
金針蟲隨著土壤溫度季節性變化而上下移動,在春、秋兩季表土溫度適合金針蟲活動,上升到表土層危害,形成兩個危害高峰。夏季、冬季則向下移動越夏越冬。如果土溫合適,危害時間延長。當表土層溫度達到6℃左右時,金針蟲開始向表土層移動,土溫7一20 ℃是金針蟲適合的溫度範圍,此時金針蟲最為活躍,土溫是影響金針蟲危害的重要因素。春季雨水適宜,土壤墒情好,危害加重,春季少雨乾早危害輕,同時對成蟲出土和交配產卵不利;秋季雨水多,土壤墒情好,有利於老熟幼蟲化蛹和羽化。

危害症狀

以幼蟲長期生活於土壤中,主要為害禾穀類、薯類、豆類、甜菜、棉花及各種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蟲能咬食剛播下的種子,食害胚乳使其不能發芽,如已出苗可為害鬚根、主根和莖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主根受害部不整齊,還能蛀入塊莖和塊根。

綜合防治方法

綜合防治的前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調查方法。主要採用五點式和對角線取樣法,在具有代表性的地塊進行金針蟲密度調查。以1km2為例, 在1km2範圍內取均勻分布的樣點75個, 每個樣點的面積為1m2,當金針蟲密度達到1.5頭/ m2以上時, 本樣地為高危地區, 需要開展金針蟲防治工作。關於金針蟲的綜合防治, 國內主要從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4個方面進行研究。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的主要方法為合理施肥、精耕細作、翻土、合理間作或套種、輪作倒茬。耕作方式應適宜,不能使用未處理的生糞肥,適時灌溉對地下害蟲的活動規律可起到暫時緩解的作用。土壤含水量對主要地下害蟲種群數量的影響不明顯。

生物防治

1)植物性農藥。利用一些植物的殺蟲活性物質防治地下害蟲.如油桐葉、蓖麻葉和牧刑葉的水浸液, 以烏藥、蕪花、馬醉木、苦皮藤、臭椿和差皂素等的莖、根磨成粉後防治地下害蟲效果較好。
寬背金針蟲幼蟲寬背金針蟲幼蟲
2)昆蟲病原微生物。昆蟲病原微生物具有寄主廣泛、毒性高、致死速度快、使用安全等特點, 對一些化學藥劑難以防治的鑽蛀、隱蔽性害蟲及土壤害蟲具有特殊的防效, 套用前景極為廣泛。寄生金針蟲的真菌種類主要有白僵菌和綠僵菌。
3)捕食性天敵。由於金針蟲在地下活動,因此捕食性天敵在控制金針蟲為害上很難發揮大的作用, 尚未有
利用捕食性天敵成功控制金針蟲的案例報導。
4)性信息素誘殺。金針蟲成蟲已經出土, 可利用性信息素誘集, 是金針蟲種群動態監測和防治的重要手段。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對作物的傷害較小, 並且容易實施, 成本較低, 但效果可能稍差些。最常用的方法為人工捕殺、翻土晾曬、利用成蟲的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金針蟲對新枯萎的雜草有極強的趨性, 可採用堆草誘殺.另外, 羊糞對金針蟲具有趨避作用。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當前控制害蟲最為有效和快捷的方法之一,當前國內外控制金針蟲的主要途徑仍依賴化學防治。但金針蟲在土壤中活動深度變化較大。 藥劑施入土中很難發揮理想的殺蟲作用,並易造成環境污染, 危及食品安全,因而藥劑的篩選及施藥方法是化學防治的關鍵。目前, 化學農藥常用於土壤處理、藥劑拌種、根部灌藥、撒施毒土、地面施藥、植株噴粉、毒土(餌)、塗抹莖幹等來防治地下害蟲。一些藥劑實驗中,辛硫磷、甲基異柳磷最為常用,效果也較明顯, 還有二嗪農、敵百蟲、速滅殺丁、林丹、艾氏劑、地蟲磷、呋喃啉、樂斯本、硫雙威、毒死蜱、氟氯菊酯等。通過防治實驗和對金針蟲為害的系統觀察, 明確金針蟲的發生時期, 選擇合適的關鍵時期進行防治, 效果最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