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1代,以幼蟲和成蟲在土中越冬。在河南南部,越冬成蟲於2月下旬開始出蟄,3月中旬至4月中旬為活動盛期,白天潛伏於表土內,夜間出土交配產卵。雌蟲無飛翔能力,每雌產卵32—166粒,平均產卵94粒;雄成蟲善飛,有趨光性。卵發育歷期33—59天,平均42天。5月上旬幼蟲孵化,在食料充足的條件下,當年體長可至15mm以上,到第三年8月下旬,幼蟲老熟,於16—20cm深的土層內作土室化蛹,蛹期12—20天,平均約16天。9月中旬開始羽化,當年在原蛹室內越冬。在北京,3月中旬10cm深土溫平均為6.7℃時,幼蟲開始活動;3月下旬土溫達9.2℃時,開始為害,4月上中旬土溫為15.1—16.6℃時為害最烈。5月上旬土溫為19.1—23.3℃時,幼蟲則漸趨13—17cm深土層棲息;6月份10cm土溫達28℃以上時,溝金針蟲下潛至深土層越夏。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土溫下降到18℃左右時,幼蟲又上升到表土層活動。10月下旬隨土溫下降幼蟲開始下潛,至11月下旬10cm土溫平均1.5℃時,溝金針蟲潛於27—33cm深的土層越冬。由於溝金針蟲雌成蟲活動能力弱,一般多在原地交尾產卵,故擴散為害受到限制,因此在蟲口高的田內一次防治後,在短期內種群密度不易回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鉤金針蟲
- 界:動物界
- 目:鞘翅目
- 科:叩頭蟲科
學名,寄主,為害特點,形態特徵,防治方法,種群分布,
學名
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mann。別名 溝叩頭蟲、溝叩頭甲、土蚰蜒、芨芨蟲、鋼絲蟲。分布在我國的北方。
寄主
各種農作物、果樹及蔬菜作物等。
為害特點
幼蟲在土中取食播種下的種子、萌出的幼芽、農作物和菜苗的根部,致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斷壟,甚至全田毀種。
形態特徵
老熟幼蟲體長20—30mm,細長筒形略扁,體壁堅硬而光滑,具黃色細毛,尤以兩側較密。體黃色,前頭和口器暗褐色,頭扁平,上唇呈三叉狀突起,胸、腹部背面中央呈一條細縱溝。尾端分叉,並稍向上彎曲,各叉內側有1個小齒。各體節寬大於長,從頭部至第9腹節漸寬。
防治方法
在測報調查時,每㎡溝金針蟲數量達1.5頭時,即應採取防治措施。在播種前或移植前施用3%米樂爾顆粒劑,每667㎡2—6kg,混乾細土50kg均勻撤在地表,深耙20cm,也可撒在定植穴或栽植溝內,淺覆土後再定植,防效可達6周
種群分布
華北地區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