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腫梭菌
- 拉丁學名:Clostridium oedematiens
- 別稱:諾維氏梭菌
- 界:細菌界
- 屬:梭菌屬
- 革蘭氏:陽性
菌落形態,生物特性,病理特性,抗原和毒素,病原性,控制措施,羊黑疫,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症狀,病變組織特點,實驗室診斷,預防手段,
菌落形態
本菌是最嚴格的厭氧菌。須有良好的厭氧條件才能生長。本菌需要還原狀態的半胱氨酸,培養基中加0.03%二硫蘇糖醇可保持其還原狀態。葡萄糖、鐵鹽或還原鐵以及全血有促進細菌生長作用。適宜的pH為7.2~7.4,生長適溫為37.5℃。在瓊脂平板上生長的菌落不規則,直徑3~8mm,半透明,灰白色,菌落表面光滑,邊緣不整齊。在較潮濕的平板上生長的菌落可呈乳渣樣。在血液瓊脂上A、B和D型的菌落周圍有1~3mm的β型溶血環,C型則沒有。有的菌株的菌落能向附近蔓延而形成新的菌落。在深層瓊脂中菌落生長良好,形態不一,隨瓊脂硬度和培養時間而異。有的菌落很緊密,有的為毛茸茸的,有的呈雪花狀。如培養時間長,細菌繁殖茂盛,可因產氣使瓊脂柱碎裂。細菌在含組織塊的液體培養基中,初為均勻混濁,後變清朗並有沉澱物堆積在組織塊周圍,組織塊不變色,但可在培養過程中產生難聞的氣味。
生物特性
本菌可分為A、B、C和D四型,A型可單獨或與它種微生物聯合引起人畜的氣性壞疽。B型致綿羊黑疫,C型致牛的骨髓炎,D型致牛血尿症。
本菌發酵糖類的結果,各研究者的報告不大一致,一般均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麥芽糖和甘油不定;不發酵甘露醇、乳糖、蔗糖或水楊素。D型菌只發酵葡萄糖,很少發酵麥芽糖;產生靛基質。A、B和C型不產生靛基質。產生H2S,凝固牛乳,硝酸鹽還原陰性。液化明膠。產生大量丁酸和丙酸,小量乙酸和戊酸,微量的丙醇。產生大量H2。
病理特性
抗原和毒素
水腫梭菌的菌體抗原和鞭毛抗原,在本菌不同菌株之間的血清學分型上是不重要的。本菌產生α、β、γ、δ、ε、ζ、η、θ八種溶解性抗原,或稱毒素。α毒素具有致死、壞死活性,不溶血,是真實的毒素;β毒素具有致死、壞死和溶血活性,是卵磷脂酶C,對馬和綿羊紅血球溶血性強;y是A型產生的壞死,溶血毒素,是卵磷脂酶,在抗原性和紅血球溶血作用上,與本菌產生的β毒素不同,對馬紅血球溶血活性強,對綿羊紅血球溶血活性顯著弱;δ毒素具有對氧易感的溶血活性,與破傷風的溶血毒素和魏氏梭菌的 毒素相同;ε毒素是A型菌產生的脂酶,在卵黃瓊脂平皿表面的菌落產生珠光層;ζ毒素溶血;η毒素是親肌凝蛋白酶;θ毒素是脂酶,在卵黃瓊脂平皿表面的菌落產生乳光。主要的毒素是a、盧和P。C型菌不產生任何毒素。
病原性
控制措施
在由本菌引起的疾病流行區域,可製作甲醛滅活菌。
羊黑疫
流行病學特點
本病主要易感動物為綿羊和山羊。病羊及本菌污染的土壤、牧草、飼料或飲水都能引起傳播。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本病多發生於夏末和秋季。主要發生於1歲以上的綿羊,以2~4歲的綿羊最多發。
臨床症狀
臨床發病急,病程短,僅在數小時,病羊突然死亡。病羊表現為食慾廢絕,反芻採食停止、精神不振,離群或站立不動,呼吸急迫、流涎,體溫可升高到41.5℃左右。磨牙、呼吸困難,呈俯臥姿勢昏迷而死。病死率幾乎100%。
病變組織特點
因皮下靜脈瘀血使皮膚呈暗黑色,故稱黑疫。心包有較多黃紅色液體,心肌柔軟。肝臟病變有特徵性,有多個界限清晰的壞死灶,周圍有紅色充血帶包圍。病變局部肝細胞呈凝固性壞死,壞死灶邊緣有大量破碎的肝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壞死灶周圍的肝細胞呈不同程度的顆粒變性和脂肪變性。中央靜脈和竇狀隙瘀血。
實驗室診斷
(1)細菌學檢查 取肝臟病理材料進行抹片染色、鏡檢,可見粗大、兩段鈍圓的諾維氏梭菌B型。
(2)分離培養 本菌嚴格厭氧。病料可用葡萄糖鮮血瓊脂培養基劃線培養,在嚴格厭氧條件下,37℃培養24~48h可觀察到菌落呈淺薄透明,形狀不規則,邊緣呈細線狀散開,易蔓延生長。
(3)接種試驗 以肝臟病變組織做成懸液,取上清液肌內注射豚鼠,豚鼠死後,可見到注射部位有出血和水腫,其腹部皮下組織呈1mm膠凍樣浸潤,透明無色或呈玫瑰色。
(4)毒素檢查 可用卵磷脂酶試驗、免疫螢光抗體技術診斷。
預防手段
本病的治療可肌肉注射B型水腫梭菌抗血清。預防首先在於控制肝片吸蟲感染,同時每年注射羊快疫、猝狙、腸毒血症、黑疫、羔羊痢疾五聯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