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稻顯紋縱卷葉螟
- 拉丁學名:Susumia exigua(Butler)
- 別稱:顯紋刷須野螟
- 綱:昆蟲綱
- 目:鱗翅目
- 科:螟蛾科
- 分布區域:遼寧,海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
形態特徵,成蟲,卵,蛹,危害症狀,生物學特性及發生消長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6~7mm,翅展14~15mm,前、後翅黃褐色且有褐色寬頻。胸部較暗,腹部後緣白色,末節具黑點。前翅黃褐色,具橫紋3條,外橫線與外緣褐帶相連,前緣也有褐色縱帶,後翅有灰黑色橫線2條。該蟲成蟲較稻縱卷葉螟稍小,前翅3條橫線均達翅緣。
卵
淺黃色,扁平,橢圓形,長約1mm。末齡幼蟲體長14~18mm,頭小,體細長,全體略呈念珠狀,黃綠色,兩端略帶橙黃色。卵中央不隆起,稍凹陷。4~5齡幼蟲全體略呈連珠狀,色黃綠。
蛹
長6~8mm,黃褐色。蛹腹部各節背面光滑,無皺紋,無刺毛和突起。別於稻縱卷葉螟。
危害症狀
幼蟲吐絲把稻葉從邊緣兩側向中央捲起,隱藏其內取食葉肉,殘留白色網脈,造成植株枯死。
生物學特性及發生消長規律
5~6月第一代成蟲出現,7月2代成蟲羽化,8~9月進入3代成蟲發生期。成蟲日伏夜出,有強趨光性。喜把卵產在稻葉背面,每葉1~10多粒,第3代幼蟲為害重。 4代在9月上中旬;5代在10月中旬。
生產上1、5代蟲量少,一般以2、3代發生為害重。成蟲白天在稻田裡棲息,遇驚擾即飛起,但飛不遠,夜晚活動、交配,把卵產在稻葉的正面或背面,單粒居多,少數2~3粒串生在一起,成蟲有趨光性和趨向嫩綠稻田產卵的習性,喜歡吸食蚜蟲分泌的蜜露和花蜜。
卵期3~6天,幼蟲期15~26天,共5齡,一齡幼蟲不結苞;二齡時爬至葉尖處,吐絲綴卷葉尖或近葉尖的葉緣,即“卷尖期”;三齡幼蟲縱卷葉片,形成明顯的束腰狀蟲苞,即“束葉期”;3齡後食量增加,蟲苞膨大,進入4~5齡頻繁轉苞為害,被害蟲苞呈枯白色,整個稻田白葉累累。
幼蟲活潑,剝開蟲苞查蟲時,迅速向後退縮或翻落地面。老熟幼蟲多爬至稻叢基部,在無效分櫱的小葉或枯黃葉片上吐絲結成緊密的小苞,在苞內化蛹,蛹多在葉鞘處或位於株間或地表枯葉薄繭中。蛹期5~8天,雌蛾產卵前期3~12天,雌蛾壽命5~17天,雄蛾4~16天。該蟲喜溫暖、高濕。氣溫22~2 8℃,相對濕度高於80%利於成蟲卵巢發育、交配、產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蟲的存活。為此,6~9月雨日多,濕度大利其發生。田間灌水過深,施氮肥偏晚或過多,引起水稻徒長,為害重。
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促進水稻生長健壯,以減輕受害。
2、人工釋放赤眼蜂。在水稻顯紋縱卷葉螟產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667㎡每次放3~4萬頭,隔3天1次,連續放蜂3次。
4、掌握在幼蟲2、3齡盛期或百叢有新束葉苞15個以上時,每667㎡噴灑80%殺蟲單粉劑35~40g或42%特力克乳油60ml或90%晶體敵百蟲600倍液,也可潑澆50%殺螟松乳油100ml對水400kg。提倡施用5%銳勁特膠懸劑,每667㎡用藥20ml對水噴灑效果優異。每667㎡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30g,對水60kg,1~30天防效90%以上,持效期30天。此外,也可於2~3齡幼蟲高峰期,用10%吡蟲啉10~20g/667㎡與80%殺蟲單40g/667㎡混配,主防稻縱卷葉螟,兼治稻飛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