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穗頸瘟是水稻上常發性、氣流性主要病害,直播稻揚花灌漿期,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水稻很容易發生穗頸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稻穗頸瘟
- 作物:水稻
- 性質:稻瘟病的一種形式
- 發生部位:水稻穗頸部位
病情概述,危害症狀,傳播規律,發病條件,
病情概述
染病後,隨著病菌的繁殖與危害,穗頸節壞死,輸送到穗子的養分通道被阻斷,從而形成白穗或癟粒的稻穗。一旦穗頸染上稻瘟病,會造成不同程度減產。
危害症狀
水稻穗頸瘟是稻瘟病的一種形式,發生在水稻穗頸部位。 穗頸瘟初期形成褐色小點,擴展後使穗頸部變褐,也造成枯白穗。發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軸受害造成小穗不實。
傳播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和稻穀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萌發侵入寄主向鄰近細胞擴展發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播種帶菌種子可引起苗瘟。適溫高濕,有雨、霧、露存在條件下有利於發病,菌絲生長溫限8~37℃,最適溫度26~28℃。孢子形成溫限10~35℃,最適溫度25~28℃,相對濕度90%以上。孢子萌發需有水存在並持續6~8h。適宜溫度才能形成附著孢並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時晴時雨、早晚有雲霧以及結露條件下,病情擴展迅速。
發病條件
(1)品種抗性。不同品種間的抗性有明顯差異,當前生產上所用抗病品種多屬垂直抗性品種,其抗性因生理小種組成只能保持一定時期抗性,一旦劣勢小種變為優勢小種,某些品種就會喪失抗病性,使病害發生。一般秈型品種的抗性優於粳型品種。
(2)菌源數量。如帶菌種子多,又未進行浸種消毒,尤其是病稻草、病秕谷未經銷毀或處理不徹底等,越冬菌源多,發病就重。
(3)氣象條件。如分櫱期陰雨連綿,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濕、低溫、寡照(日照時數少)的環境,會降低水稻抗病性,從而有利於病害發生。抽穗期前後為連雨天氣,降雨日多,降雨次數多,形成高濕、低溫、寡照條件,不利於水稻生育;但對病菌孢子的產生、孢子萌發侵入有利,其中,高濕有利病菌孢子萌發與侵入;而低溫寡照條件使穗頸瘟、節瘟、穀粒瘟發生較重。
(4)稻田管理。如施用氮肥過多、過晚,經常冷水灌、深水灌等,會降低水稻抗病力,均可加重病情。穗期以始穗時抗病性弱。偏施、過施氮肥有利於發病。放水早或長期深灌根系發育差,抗病力弱發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