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雙鰭鯧

水母雙鰭鯧

分布於全球三大洋熱帶至溫帶海域,棲息深度200-1000米,體長可達39厘米,幼魚棲息在上層水域,會躲在僧帽水母的觸鬚,成魚則生活在深水域,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母雙鰭鯧
  • 拉丁學名:Nomeus gronovii
  • 二名法:Nomeus gronovii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鱸形目
  • 亞目:鯧亞目
  • :圓鯧科
  • :雙鰭鯧屬
  • :水母雙鰭鯧
概況,分布,形態特徵,生態習性,

概況

水母雙鰭鯧,又稱圓鯧,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鯧亞目圓鯧科的其中一種
命名者:(Gmelin, 1789)
俗名:水母鯧
英文俗名:Portuguese man-o'-war; Shepherd fish; Bluebottle fish; Man-of-war fish
是否有毒魚類:否
經濟型魚類: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同種異名:
Eleotris mauritii, Gobius albula, Gobius gronovii, Nomeus dyscritus, Nomeus gronovi, Nomeus maculatus, Nomeus maculosus, Nomeus mauritii, Nomeus oxyurus, Nomeus peronii

分布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台灣周邊海域偶可見。
提示:除大西洋東部及地中海以外的熱帶海域。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體柔軟。頭大,吻端鈍圓。
眼大型,其直徑大於吻長。口斜裂,上下頜約等長;上下頜有細齒,鋤骨、齶骨及舌上則無細齒。
前鰓蓋骨及主鰓蓋骨皆無棘。鰓耙細長,具擬鰓;鰓裂寬,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體被圓鱗,吻部具鱗,頰部具鱗,但不及眼前緣;側線鱗數約57-65。
背鰭兩個,緊鄰,中間具缺刻,第一背鰭硬棘IX-XI,第二背鰭鰭條I-II + 23-27;臀鰭和第二背鰭同型,I-II + 24-29;胸鰭長,末端遠至第二背鰭起點之後下方;尾鰭深叉。體一致深褐色。胸鰭黑褐色,下緣則為澹色;腹鰭黑色。幼魚體澹色,體側具大形黑斑,而胸鰭也特別大型。
平均體長:25公分
最大體長:39公分

生態習性

棲息深度:0至1000公尺
水母雙鰭鯧水母雙鰭鯧
棲息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棲所生態:幼魚在沿岸或外海行漂游生活,主要是棲息於僧帽水母的觸手保護傘下,並以其觸手或生殖腺為食,並食其它水母浮游期幼體;成魚則棲息於200-1000公尺深之底層水域。
頻危狀態:不在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頻危名單中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