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戰(詞語解釋)

水戰(詞語解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春秋時代,吳、楚之間就開展了水戰,這是戰國出現最早的水戰。那時,楚位於長江中游一帶,吳位於下游一帶,楚憑藉處於吳上游的優越地理條件,順流而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戰
  • 時代:春秋時代
  • 拼音::shuǐ zhàn
  • 基本解釋:指在水上進行的戰鬥
名詞解釋,其它相關,水戰作戰髮式,發展過程,著名水戰戰役,

名詞解釋

詞目:水戰
拼音:shuǐ zhàn
基本解釋:[sea-fight] 指在水上進行的戰鬥
詳細解釋:水上作戰。
引證解釋:莊子·逍遙遊》:“ 越 有難, 吳王 使之將,冬與 越 人水戰。”《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宋史·太祖紀一》:“﹝ 太祖 ﹞幸造船務,觀習水戰。”《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吾水戰,步戰,馬戰,車戰,各盡其妙。”

其它相關

水戰作戰髮式

古代水戰的主要方式為撞擊戰和接舷戰。在熱兵器尚未普及前,水戰主要以弓箭為主,船上水軍分刀盾兵、弓箭兵、艄公。刀盾兵負責防禦及船隻靠近後的“跳幫”格鬥,弓箭兵又稱遠程兵,配有弓箭、匕首以及掩護梢工。艄公管船隻的進退。
鄱陽湖水戰鄱陽湖水戰
在中國古代水戰戰術中,利用縱火器材進行火攻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以發射帶燃燒油脂的火箭,以及“火獸”、“火禽”和“火船”等,對敵方進行攻擊。

發展過程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建造了用於水戰的大型戰船,軍隊建制中有了相當規模的舟師(水師)。最早的水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吳王壽夢二年(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04年這80多年間。吳楚兩國為了爭奪長江中下游的控制權,共進行了14次大規模的水戰,最後以吳軍攻下楚國首都而告終。
在三國時出現了大規模使用“樓船”的戰術,這是水戰一大進步的表現。
樓船樓船
南北朝時,又發明了車輪船。
宋朝開始,經濟強盛水軍有了長足的發展,“樓船”還是主要的水面戰船,到南宋戰船開始裝備(不過那時的炮很粗糙,嚴格意義上還不算火炮)、火箭等武器,有了統一的水戰兵法,韓世忠在黃天盪水戰中險些生擒兀朮,岳飛也曾帶水兵平定過江南的農民起義軍。
元末水戰發展突進,各類戰船,大炮登場,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水戰奠定了明朝統一全國的基礎,有明一帶由於倭寇及西洋一些國家的侵入明朝的水戰(海戰在那時亦稱水戰)一直保持有強大的戰鬥力,水戰船裝備有佛狼機,鳥銃等先進武器。先後挫敗過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侵略,捍衛了中華民族的主權。
進入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戰船的發展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隋唐五代兩宋時期多用於錘擊敵船的拍竿已經消失,而改以戰船本身犁沉敵船,這說明船舶製造和駕駛技術的進步;二是從明初起,戰船上配備了火炮。
至清朝水軍開始衰敗,除施琅收復台灣外再無驕人戰績,到清末,中國水軍幾乎已無戰力,使得英、法海軍可以在沿海耀武揚威,洞開中國海疆。
晚清時期,曾國藩、曾國荃等人為平定太平天國,先占據南京上游的武漢、安慶,然後順江而下攻打南京。湘軍重要將領胡林翼等人,多次向主帥曾國藩強調武漢、安慶的重要,“形勢壯闊,自古用武之地”,“順江東下,勢如破竹”。中國古代兵家“作勢”、“借勢”這一思想,影響他們甚深。

著名水戰戰役

東漢末期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隋平陳之戰、宋滅南唐之戰、采石磯之戰崖山海戰、元末鄱陽湖之戰、澎湖之戰。
晉滅吳 沿江而下晉滅吳 沿江而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