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島二式水上戰鬥機(簡稱二式水戰)是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使用的一種水上戰鬥機。軍用編號為A6M2-N,盟軍方面稱其為“Ruf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式水戰
- 外文名:二式水上戦闘機(にしきすいじょうせんとうき)
- 設計者:三竹忍
- 國家:日本
- 服役時間:1941年
- 現狀:退役
研製背景,設計特點,試飛·服役,使用,評價,性能數據,
研製背景
由於95式水偵在侵華戰爭的空戰中表現突出,同時著眼於海外島嶼水上飛機基地的防空任務,日本海軍認為有必要開發專職的水上戰鬥機,並在1940年向川西公司下達了研製“十五試水上戰鬥機”(即後來的“強風”式水戰)的命令,但對美戰爭逐漸迫近,為了在川西公司的水戰研製成功前能夠迅速獲得可用的水上戰鬥機,滿足作戰需要,日本人想到了將“零”式艦載戰鬥機改裝為高性能水上戰鬥機的辦法。由於三菱公司正忙於十四試局地戰鬥機(即後來的局地戰“雷電”)和零戰改型的研製,於是改造水上飛機的任務就交給了在水上飛機設計經驗較為豐富的中島公司負責。當時有兩個改造計畫,一個是以零戰二一型為基礎,稱為“零式一號水戰”;另一個以尚在開發的零戰三二型為基礎,稱為“零式二號水戰”(開戰後由於中島公司需集中力量生產零戰二一型,零式二號水戰的研製計畫於1942年1月取消)。
設計特點
中島公司首先以零戰二一型為基礎進行改裝,其要點是拆除主起落架,尾輪和著艦裝置,在機身下方加裝一個大型主浮舟,在左右兩主翼下各加裝一個輔助浮舟,增加垂直尾翼面積,在後部機身上加裝穩定鰭,同時延長了方向舵和機身下部,對機身各處和電氣系統做了防水防腐蝕處理,發動機和武備都未改變,保持了原有配置。
改造特點:
1)拆除起落架和著艦尾鉤以減輕重量;
2)機身下裝如95水偵一樣形狀的單浮舟,對簡潔的三支柱整形以減少空氣阻力;
3)主翼下的輔助浮舟只用一根支柱;
4)由於主浮舟在機身重心前的側面積較大,相應增大垂尾面積並在下面增加細長安定鰭面以保證方向穩定性與飛機操縱性。
5)為了應對浮舟安裝而代替可拋棄副油箱位置,在其主浮舟內設定330升的燃料箱。
試飛·服役
中島公司小泉工廠在1941年11月完成了首架原型機,並在12月8日開戰當天首飛,各方面性能都比較滿意,經過改裝後於1942年7月6日列為制式裝備,命名為二式水上戰鬥機,軍用編號為A6M2-N。
使用
二式水戰在服役後主要配備給阿留申群島和索羅門群島那些不便於修建陸上機場的島嶼基地,擔負防空任務。除了攔截盟軍轟炸機、偵察機外,也時常與盟軍戰鬥機爆發空戰,在此類作戰中甚至誕生了水上戰鬥機王牌。此外,二式水戰還被用於反魚雷艇,近距離偵察,對地支援等任務,在戰爭前期的作戰行動中表現活躍。
評價
由於增加了巨大的浮筒,二式水戰的重量較零戰增加了約200千克,因此在飛行速度,爬升率和續航距離上都有所下降,但依舊保持了良好的機動性,作為一款水上飛機來說,其空戰能力是相當出色的。儘管如此,其空戰能力仍不及常規戰鬥機,在面對美軍P-38“閃電”、F6F“地獄貓”等新銳戰機時毫無優勢可言。
自1943年後,二式水戰已經逐漸轉用於護航等次要任務,並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二式水戰的生產於1943年7月終止,中島公司共製造此型飛機327架,到1945年8月終戰時僅有24架殘留。
性能數據
軍用編號 A6M2-N
裝備時間 1942年
主尺寸 全長10.24米 翼展12米 高4.305米
主翼面積 22.44平方米
空重/全重 1922千克/2460千克
引擎 中島“榮”12型雙重14缸空冷星型發動機(輸出功率940馬力)
最高速度 437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 40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10500米
爬升率 5000米/6分49秒
續航距離 1148千米
武備 九七式7.7毫米機槍×2(備彈各700發)
九九式一號20毫米機炮×2(備彈各60發)
60千克炸彈×2
乘員 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