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解讀《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氣象元素

氣象局解讀《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氣象元素是在2013.09由中國氣象局發布的解讀檔案。

基本介紹

  • 發布部門:中國氣象局
  • 類別:解讀
  • 發布日期:2013.09
  • 效力級別:國務院規範性檔案
  日前,國務院公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以下簡稱《行動計畫》),不僅提出大氣污染防治的具體指標,還提出十個方面的詳細措施。《行動計畫》一經公布叫好聲、擁護聲一片,既體現黨中央、國務院防治大氣污染的堅定決心,又順應公眾“找回藍天”的呼聲。大氣污染與氣象條件關係密切,不利的氣象條件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關鍵。《行動計畫》中體現了哪些氣象元素?我國氣象部門在防治大氣污染中的作用和職責是什麼?9月13日,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
關鍵字一:統一布局監測網路
《行動計畫》提出,要建設城市站、背景站、區域站統一布局的國家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路。目前我國環境氣象觀測已有一定基礎。近年來,我國一些大中城市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氣象服務,已經形成一定的業務規模,社會經濟效益明顯。
截至目前,我國氣象部門共建成120個PM10、92個PM2.5、74個PM1觀測站,基本覆蓋所有直轄市、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級城市;建成52個地面臭氧觀測站、31個大氣污染要素觀測站、365個酸雨觀測站、29個沙塵暴觀測站、11部氣溶膠雷射雷達,以及一個全球大氣本底基準站、6個區域大氣本底監測站和60多個大氣成分觀測站,可進行二氧化碳、臭氧總量、大氣氣溶膠、反應性氣體等大氣成分觀測。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可遙感監測霧、霾天氣空間分布及其發生髮展。
同時,氣象部門聯合交通部門建設了涵蓋霧霾和能見度觀測的高速公路自動氣象觀測系統。這些觀測均已投入業務運行多年,可實時獲取逐小時觀測資料。部分地區氣象部門還配備環境氣象移動監測車,可開展大氣污染應急加密觀測。
“建立統一布局的國家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可以避免重複建設,充分發揮已建觀測站網的作用。氣象部門會繼續強化部門合作,持續推進全國統一布局的環境氣象觀測站網建設,為國家環境空氣監測貢獻力量。”陳振林介紹道。
關鍵字二:重污染天氣的監測預警體系
“氣象、環保部門將聯合開展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城市空氣品質預報,這是既定的目標,也是落實《行動計畫》的具體措施。”陳振林告訴記者。據悉,《行動計畫》提出,環保、氣象部門要加強合作,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
“這對於氣象部門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氣象部門在環境氣象業務、大氣污染防治氣象服務方面起步早、服務覆蓋面廣,已經取得良好效益,但提高預報準確率、精細化水平永無止境。”陳振林說,未來兩年氣象部門將努力建設覆蓋面更廣的環境氣象監測網。
自新中國成立之初,氣象部門已將霧霾和能見度等天氣現象觀測納入基本業務體系,一直保持至今。從1981年開始,氣象部門即著手按照國際標準和規範建設大氣環境監測站網,積累了多年長序列觀測資料。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部門均不同程度地開展了環境氣象業務,其中以霾預報、沙塵暴預報、空氣污染氣象條件和空氣品質預報、酸雨監測、生活指數、高溫中暑預警、紫外線預報最為普遍。國家級業務單位也開展了相應的預報服務工作。
關鍵字三:應急聯動機制回響機制
“大氣污染具有區域性特徵,所以需要區域聯防聯控,單靠一個城市採取措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陳振林介紹說。以京、津、冀為例,山西地區的大氣污染物很容易在偏西南氣流的輸送下,沿著太行山系中的洋河河谷和桑乾河河谷向京、津、冀地區輸送,導致大範圍、區域性污染。《行動計畫》明確指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要建立健全區域、省、市聯動的重污染天氣應急回響體系。
《行動計畫》要求,按不同污染等級確定企業限產停產、機動車和揚塵管控、中國小校停課以及可行的氣象干預等應對措施。“多部門及時啟動聯動聯防對於防治大氣污染至關重要。”陳振林說,“氣象部門在這一方面大有可為,聯合環保部門監測預警,為部門應急聯動起到‘訊息樹’作用;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通過人工影響天氣等氣象干預措施,可以對重污染天氣污染物起到沖刷、稀釋的作用。”
除了與環保部門合作以外,氣象部門還與發改委、衛生、交通運輸、教育、電力等20多個部門建立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機制,第一時間向各部門發布環境氣象預報信息,提供預警服務和應對防範建議。
關鍵字四: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
抓科技就是抓發展,謀人才就是謀未來。《行動計畫》提出,強化科技研發和推廣,加強研究灰霾、臭氧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和監測預警等,為污染治理提供科學支撐。同時,加強大氣環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中國氣象局歷來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一直深入思考、實踐探索,環境氣象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開發了化學天氣預報平台,建立沙塵暴和霾數值預報系統,建立城市大氣污染數值預報系統……這些為區域和城市空氣品質、能見度、霾的預報預警提供了重要技術手段和科技支撐。
中國氣象局已出台《環境氣象業務發展指導意見》,將環境氣象業務作為今明兩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充分發揮技術和專家優勢,著力提升環境氣象核心技術支撐能力,通過多途徑提高環境氣象業務人才隊伍總量和質量。
關鍵字五:大氣污染防治科普宣傳
環境治理,人人有責。《行動計畫》要求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知識。引導公眾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全社會樹立起“同呼吸、共奮鬥”的行為準則,共同改善空氣品質。
“大氣污染防治需要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氣象部門會繼續組織專家多形式、多渠道加強面向公眾的大氣污染成因解讀和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全社會科學認知和應對大氣污染的能力和水平。”陳振林表示,中國氣象局會不斷加強應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科普宣傳工作。
毋庸置疑,防治大氣污染需要綜合治理、長期重治,需要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依靠民眾,需要區域協調、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氣象部門將進一步深化與環保等部門的合作,加大大氣污染防治氣象工作力度,以氣象工作者義無反顧、責無旁貸的信心勇氣和實際行動為我國防治大氣污染貢獻力量。(作者顧燕傑)
(來源:氣象局網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