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說明了氣與血的關係,血的運行與溫度有賴於氣的作用,即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氣屬陽,血為陰,凡陰陽之要,陽秘乃故,故氣為血之帥。
中醫套用
一、氣為血之帥,包含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面。
1、氣能生血
氣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作為動力。血液的化生以營氣、津液和腎精作為物質基礎,在這些物質本身的生成以及轉化為血液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相應臟腑之氣的推動和激發作用,這是血液生成的動力。氣能生血還包含了營氣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營氣與津液入脈化血,使血量充足。因此,氣的充盛則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強,血液充足;氣的虛虧則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易於導致血虛的病變。臨床上治療血虛的病變,常常以補氣藥配合補血藥使用,取得較好療效,即是源於氣能生血的理論。
2、氣能行血
氣能行血,是指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肺氣的推動及肝氣的疏泄調暢,《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說:“運血者,即是氣。”因此,氣的充盛,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血液的正常運行得以保證。反之,氣的虧少則無力推動血行,或氣機郁滯不通則不能推動血行,都能夠產生血瘀的病變。再者,氣的運行發生逆亂,升降出入失常,也會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出現血液妄行的病變,如氣逆者血隨氣升,氣陷者血隨氣下等等。所以臨床上在治療血液運行失常時,常常配合補氣、行氣、降氣、升提的藥物,即是氣能行血理論的實際套用。
3、氣能攝血
氣能攝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於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氣能攝血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氣充足,發揮統攝作用使血行脈中而不致逸出脈外,從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運行及其濡養功能的發揮。如若脾氣虛弱,失去統攝,往往導致各種出血病變,臨床上稱為“氣不攝血”或“脾不統血”。因而治療這些出血病變時,必須用健脾補氣方法,益氣以攝血。臨床中發生大出血的危重證候時,用大劑補氣藥物以攝血,也是這一理論的套用。
氣能生血、行血和攝血的三個方面體現了氣對於血的統率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為“氣為血之帥”。
二、“氣行則血行”套用的中醫治法——行氣活血法
治療氣滯血瘀證候的治法。臨床常用於心腹脅肋諸痛,時發時止,月經不調、跌扑勞損、冠心病心絞痛、產後惡露不行等一切屬於氣血澀滯之證。常用藥如香附子、金鈴子、鬱金、當歸、丹參、赤芍、延胡、桃仁、紅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