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止則血止

氣和血之間具有相互資生、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關係。氣對於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和統攝的作用;血對於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等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液因之虛少;氣虛則推動、溫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液因之運行不暢而滯澀;氣虛統攝血液的功能減弱,則血液因之外逸而出血;氣機郁滯,則血可因之而瘀阻;氣機逆亂,則血可隨氣上逆或下陷,出現上為吐血、衄血,乃至厥仆,下為便血、崩漏等症。氣止則血止為氣血關係失調的一種表現,臨床常見病機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止則血止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因血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故氣有一息的不運,則血有一息的不行。

解讀

《普濟方·血榮氣衛論》:“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
氣止則血止為氣血關係失調的一種表現。氣與血是人體內的兩大類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景岳全書·血證》又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氣與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對言之,則氣屬陽,血屬陰,具有互根互用的關係。氣有推動、激發、固攝等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等作用。故《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因而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中醫套用

“氣止則血止”臨床常見病機舉例
(1)氣滯血瘀:氣滯血瘀,是指因氣的運行郁滯不暢,導致血液運行障礙,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
氣滯血瘀多因情志內傷,抑鬱不遂,氣機阻滯,而致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氣的疏泄作用在氣機調暢中起著關鍵作用,因而氣滯血瘀多與肝失疏泄密切相關。臨床上多見胸脅脹滿疼痛,瘕聚、症積等病證。肺主氣,調節全身氣機,輔心運血,若邪阻肺氣,宣降失司,日久可致心、肺氣滯血瘀,而見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表現。
氣滯可導致血瘀,血瘀必兼氣滯。由於氣滯和血瘀互為因果,多同時並存,常難以明確區分孰先孰後。如閃挫外傷等因素,就是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但無論何種原因所致的氣滯血瘀,辨彆氣滯與血瘀的主次則是必要的。
(2)氣虛血瘀:氣虛血瘀,是指因氣對血的推動無力而致血行不暢,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狀態。
氣虛血瘀,較多見於心氣不足,運血無力而致的驚悸怔忡、喘促、水腫及氣虛血滯的肢體癱瘓、痿廢。另外,老年人多血瘀,且多氣虛,故氣虛血瘀病機在老年病中具有重要意義。氣虛和氣滯可與血瘀並存,三者相互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